APP下载

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分布失衡的究因分析及建改思考

2017-11-27扈冰玉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师资队伍师资

陈 洋,扈冰玉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学历结构极化究因与优化反思(项目编号:2015-GX-074)

陈洋(1993-),男,湖北鄂州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第二作者简介:扈冰玉(1996-),女,河南安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1.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School of P.E.&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2.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重庆 402160

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分布失衡的究因分析及建改思考

陈 洋1,扈冰玉2

为促进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均衡配置,推进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走访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分布实现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剖析导致失衡现状的原因,最终提出完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设思路。研究认为,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分布失衡主要受到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因素、传统就业观念因素、区位因素、家庭因素、学缘因素的影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克服传统就业观,树立现代化就业观念;建立体育师资长效引进机制,避免恶性竞争;树立正确教育价值观,勇于承担重任;政府积极引导,促进高校体育师资的均衡布局。

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分布失衡;究因

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对高校的体育学科建设、体育教育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有时候甚至可以带动体育学科成为优势学科。目前,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存在的失衡现状已经影响到了重庆市高校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要保证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能够稳定快速的发展,需要合理布局体育师资力量,促进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合理化建设。认清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失衡现状并进行究因分析,旨在促进体育师资队伍的均衡发展,优化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1],提升重庆市高校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1 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分布失衡现状

师资力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发展潜力,较强的师资力量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和提高办学质量。通过对重庆市的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10余所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发现,目前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分布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不利于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从体育师资的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教育部直属高校、重点发展体育学科的高校中体育师资力量较强,而普通的二本院校体育师资力量普遍较弱。例如通过调查发现,西南大学共有111名专职体育教师,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3人;重庆文理学院有专职体育教师5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9人;重庆师范大学有专职体育教师3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对比这三所学校可以发现,西南大学不管是总的体育师资人数还是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人数都要远多于另外两个普通二本院校。由此可见,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分布存在严重的失衡现状,由于体育师资力量上存在极化现状,因此必然导致师资力量较强的高校体育事业发展迅速,而师资力量较弱的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缓慢。影响体育师资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学校名誉、学校地理位置、学校待遇、体育学科发展、校领导重视程度等[2]。知名高校在学校名誉、办学经费、办学规模和层次等方面占据优势,因此能够聚集更多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普通本科院校尽管设立了体育学院,但是受到地理位置、发展空间、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影响,导致高素质体育人才流入过少;而普通专科院校由于受到办学层次、办学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仅有几所院校开办了体育专业,因此体育师资力量更弱。尽管不能一味地认为高学历、高职称就等于高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体育人才确实能为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有时甚至可以推动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从高校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确实也离不开这些高素质体育人才的支撑。这种由高校自身条件所导致的优秀体育人才的“趋利性流动”会在一定时间内带动部分知名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正是由于某些“趋利性”因素的存在,才会导致这些知名高校中的优秀体育人才越聚越多,而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则缺乏优秀体育人才[3]。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重庆市知名高校优秀体育师资实际上趋于饱和,但仍旧能够吸引大量高素质体育人才,长期以往会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费,而普通高校优秀体育师资匮乏,在自身条件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难以吸聚高素质体育人才,因此体育事业长期难以取得较大发展。一旦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失衡现状持续发展,必然会导致体育师资分布的“马太效应”,最终必然不利于整个重庆市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以及实际需要合理引进体育师资,不应该为了盲目追求学科发展的“名人效应”,而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形成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4]。

2 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分布失衡的究因分析

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的影响。高素质人才在择业时往往会考虑很多因素,其中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则占很大的权重[5]。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关系来看,优秀人才在学业和科学研究方面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们有能力并且也期望得到与之相匹配的福利待遇。从国内高素质人才的就业情况来看,科研能力强、学科建设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确实得到了更高的福利待遇。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工资水平和工作待遇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重庆市优秀体育人才的就业选择,因此高学历、综合能力强的体育师资一般会优先选择工作环境较好、发展空间大、福利待遇高的高校。不同办学层次和发展水平的高校能够提供给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是不同的,知名高校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都更好一些,所以能够优先吸引到优先体育人才,而普通本科院校对于优秀体育师资的吸引力则要小得多。尽管重庆市越来越多的普通本科院校纷纷提高福利待遇来吸引优秀体育师资,但是同等条件下知名高校却有更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职业发展空间,这则是普通本科院校所不能比拟的。从整体上看,重庆市知名高校能够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因此优秀体育师资越聚越多,而普通高校则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师资力量远比不上知名高校,导致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的失衡现状。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个人的择业行为是在就业观念影响下产生的,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择业观就会产生相应的择业行为。个体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经历等存在差异,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择业观念。传统就业观念认为,综合能力越强的高校发展空间越大,优秀体育人才在学业和科研等方面都付出了很多,因此必须要选择综合能力强的高校就业。这种就业观念将优秀体育师资与知名高校直接挂钩,导致越来越多的优秀体育师资想挤进知名高校[6]。重庆市许多优秀体育师资都将西南大学和重庆大学作为就业首选,导致了这两所高校优秀体育师资越聚越多。大多数高学历的体育人才对生活质量和工作待遇有更高的要求,而综合能力强的高校则更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才更能够吸引他们。在物质占有欲逐渐增强的当代,优秀体育人才优先选择留在综合能力强的高校本无可厚非,但丝毫不考虑学校师资的饱和度而盲目竞争就显得缺乏理性。在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下,优秀体育人才都会争先恐后地向工作条件较好的高校聚集,而那些工作条件较差的高校则较少被关注。因此,传统就业观念也是导致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失衡的原因之一。

区位因素的影响。区位因素不仅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个体择业的重要因素。个体在面临择业时一般会优先选择中大型城市,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确实成为了优秀人才的聚集地。这主要是因为良好的区位因素能够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通过区位因素能够迅速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生活水平和质量,为优秀人才能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平台。因此,优秀体育师资在择业的时候自然也会考虑到区位因素,选择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的高校作为工作单位。尤其对于刚刚毕业的体育博士而言,更会将择业高校定位于大城市中的知名高校。从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的分布来看,绝大多数优秀体育人才都集中在主城九个区的高校中,尤其以西南大学、重庆大学居多,其次是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而其他的区尽管也有高校,但是优秀体育师资数量却较少,而且师资总量也无法跟主城九个区的学校相比。这主要原因就是重庆主城区经济发达,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生活水平较高,而且还有航空、铁路、轨道、城市公交等运输工具方便优秀体育人才的工作和生活。选择在主城区的高校作为工作单位,不仅能过获得较好的都市生活环境,而且方便优秀体育师资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7]。

家庭因素和学缘因素的影响。家庭是个体生活和工作落脚点,人们生活努力工作实际上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家庭生活,而美好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工作上的成功。家庭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特殊的地位,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在选择岗位的过程中往往都会考虑到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涉及到父母、配偶以及子女等家庭成员,父母生活的便利性、配偶的工作、子女受教育问题等都会影响到重庆市高校体育教师的就业选择。重庆市知名高校都坐落于主城区,主城区能够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因此优秀体育师资择业时会优先选择主城区的知名高校。学缘是指在教育单位和科研所中师生之间、学派之间的渊源关系。学缘因素主要是指优秀体育人才在择业时往往会受到其之前学历的毕业学校教师的影响。通过调查了解到,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师都曾就读过该校的本科专业,这是一种近亲繁殖,不利于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但实际上,重庆市很多高校还是比较倾向于招聘本科曾经就读过该校的体育硕士或体育博士,而这类体育硕士或体育博士由于受到学缘因素的影响也愿意到本科毕业院校任教。知名高校的学生在升学和深造上拥有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因此更有机会成为优秀体育人才,在学缘因素的影响下,这些人回归“母校”工作,实际上导致了知名高校体育师资的饱和,加剧了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分布的失衡态势。

3 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合理布局的思路

克服传统就业观的影响,树立现代化的就业观念。在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下,导致体育教师择业时的“金钱至上,物质第一”思想,这不利于真正发挥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才能[8]。因此,高校体育师资在择业时一定要树立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的思想观念。不能将择业的唯一需要定位于获得更高的薪酬待遇,而应该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学习精神,在对物质生活适度追求的同时将自己的才能贡献给社会和国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建立体育师资的长效引进机制,避免优秀体育师资的恶性竞争。促进高校体育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引进体育师资,促进体育师资队伍的优化,但这并不意味就应该忽视学校发展需要而盲目引进“名师”。重庆市各高校在优化体育师资队伍结构时一定要充分结合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体育学科发展趋势、现有师资现状、师资引进效果等各方面都要做出科学、准确评估,建立一整套体育师资长效引进机制[9]。这样才能够确保师资引进的有效性以及岗位设置的实用性,缓解高校体育师资失衡现状,最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重庆市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勇于承担体育学科建设的重任。体育教师择业时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认识到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教育,而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物质财富,避免一味地选择薪酬待遇好的高校作为工作单位。同时还应该树立勇于创新、勇于担当的学术精神,能够深入到教学和科研一线[10],促进条件较差高校的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承担起这部分高校体育学科建设的重担。

政府要积极引导,出台相关政策促进高校体育师资的均衡布局。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才能够自由流动而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少,但政府部门相关的引导性政策也能够影响到人们的就业选择。重庆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为条件较差高校的师资引进提供扶持和帮助,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适当向这部分院校倾斜,尤其要促进这部分院校引进优秀体育师资,缩小与知名高校在体育师资力量上的差距,促进体育学科的较快发展。

4 结语

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失衡现状不利于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优化,还会影响到高校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任由这种失衡态势继续发展,必然影响到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缩小不同高校间体育师资力量的差距。优秀体育师资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坚持勇于创新、勇于担当的学术精神,主动承担起发展条件较差高校的体育学科建设的重担;高校在引进体育师资前要进行科学评估,建立长效引进机制,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政府要积极引导,在资金和政策上向条件较差的高校倾斜,促进重庆市高校体育师资的均衡布局。

[1] 张玲燕,李先飞.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现存困境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3):30-38;67.

[2] 李庶品,牛锦山.东、西部高校体育院系师资队伍结构现状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81-84.

[3] 孔庆波,陈洋.高校体育师资学历结构极化的病态究因与建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5):621-627.

[4] 杨桦.追求卓越,推进中国特色高等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发展历程回顾,献给新中国六十华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9):1-5.

[5] 仇昉.谨防机关引进人才高配低效[J].领导科学,2013,(10):47-47.

[6] 王广明.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2):97-100.

[7] 林伟,连道明.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84-87.

[8] 张天曦,张荣华,赵景荣.地方高师院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2):138-141.

[9] 李军荣.武汉地区普通高校体育师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3(10):81-82.

[10] 童宏保,张丽坤,聂琼.广东省民办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分析与建议——基于民办高校人事处长问卷分析[J].教育导刊,2012,(6):40-43.

CauseAnalysisandRebuildConsiderationontheDistributionImbalanceamongPETeachersinChongqingColleges

Chen Yang1,Hu Bingyu2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llocation and its reasons, and offers approache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force in Chongqing. It concludes that the imbalance is mainly affected by working environment, incomes, traditional concept of employment, location factors, family factors, and school factors, which should be optimiz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adjust traditional and form the modern career concept, form long term inviting mechanism to avoid rat race, form the right education value concept, as well as promote the balanced allocation of teaching force guided by government.

Chongqing; college PE teaching force; imbalanced allocation; causes

G8

A

1005-0256(2017)11-0038-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1.015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师资队伍师资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