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可行性及对策研究

2017-11-27王宪红张玉泉隋国增刘长青王云富师伟超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旅游体育

王宪红,张玉泉,隋国增,刘长青,王云富,师伟超

2015年三亚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SYSK 2015-02)和2015年海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资助课题(项目编号:HNSK(YB)15-111)阶段性成果

王宪红(1968-),女,山东聊城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心理学与社会体育学。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Sport and Health College of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572022, Hainan, China.

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可行性及对策研究

王宪红,张玉泉,隋国增,刘长青,王云富,师伟超

本文尝试性将低碳经济理论融入到乡村体育旅游系统内部的运行规律中,依据国内外有关低碳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以及乡村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了探索性释义与界定,对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加以科学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规划与实践管理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可行性;对策

1 前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趋严重,低碳旅游的开发与发展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乡村体育旅游作为乡村新兴的一项稳民心、安天下的基础性战略产业已成为国内旅游的重要形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低碳休闲农业与乡村体育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带动了休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低碳化”快速发展,有助于实现全面的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绿色环保和开发建设的总目标,同时使其乡村体育旅游业的产业链条得以延伸,有效促进了乡村体育旅游业的更新换代及转型升级。故此其“低碳化”开发是今后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课题以低碳经济为视角,对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概念及内涵进行探索性释义与界定,对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加以科学分析,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规划与实践管理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 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科学内涵

2.1 低碳旅游的概念界定与科学内涵

在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应对能源危机的时代大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则是一种以三低(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与三高(高增长、高能效、高附加值)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它是依靠科技创新以及政策制度创新来实现节能减排为核心理念,以取得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最大化。而事实上,低碳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寻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采取政策制度与科技创新,通过低碳经济运行以及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最终来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而国际学术界尽管提出了“低碳旅游”概念,但并未加以明确界定,而只是将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一种旅游发展新思路。若从低碳旅游概念的本质特征来考量,低碳旅游则是一种低碳排放的旅游产业形态。低碳旅游概念中的“低碳”意指“较低”或“更低”的旅游碳排放。但基于不同视角,低碳旅游概念亦有不同阐释。若以旅游消费为视角,低碳旅游则是一种旨为减少游客个人“碳足迹”的旅行方式;若以生产活动为视角,低碳旅游又是一种旨为降低旅游运营中碳排放量的旅游发展新模式。

本课题所探讨的低碳旅游是基于发展视角的“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旅游创新模式”,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采用低碳技术设施装备,通过“碳储存、碳捕获、碳中和”等机制以及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或循环经济模式,来营造富有高碳汇功能的生态景观自然环境,构建清洁能源、资源节约以及低碳技术支撑的旅游产品,开发清洁能源或新能源动力系统的交通工具,以获取更佳的旅游体验质量以及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

由此,我们可以将低碳旅游的概念释义为:低碳旅游系指在全程性旅游活动中,融入低碳经济的创新理念,依靠低碳新技术与政策制度保障措施降低碳排放量,实现低耗高效的旅游资源有效利用以及环境污染最小化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2 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与科学内涵

在国内,体育旅游是一项新兴的旅游创意产品,同时体育旅游亦是一门新型的学科领域。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互融合的健身活动运动方式。体育旅游是社会体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产业分支,亦是旅游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演进过程中的一种新兴的、独特的旅游活动方式。目前,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释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就广义而言,体育旅游系指旅游者个人在旅游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身心娱乐、运动健身、冒险刺激、体育竞赛、康复保健、休闲体育观赏以及体育文化交流诸多活动等与旅游业、旅游景区、体育企业、社会之间融合互动的总和;就狭义而言,体育旅游则是为了满足和顺应游客的多方面体育休闲活动需求,以体育资源及其必备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为基本条件,以旅游创意产品形式,为游客在全程性旅游活动中提供集娱乐、交际、健身、休闲等于一体的多样化服务,使游客身心得以和谐愉悦,是推进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健康发展,丰富广大人民文化生活的一种社会活动。

2.3 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与科学内涵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学术界围绕乡村旅游阐释了较多原创性新概念及其新观点,例如游居、野行、诗意栖居、第二居所等,其新概念和新观点的学术争鸣与辨析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体系,这使其在形式上更加多元化,从而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从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看,以往乡村旅游是人们到乡村去了解或者体验当地的乡村民情、民间风俗礼仪等,亦可休闲观赏当地乡村种植的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大豆和蔬菜等)、果树、河流、湖泊、山脉、小桥以及了解村庄变迁历史文化。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周边农家居住和体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该村落亦可作为游客们继续探索附近乡村地域的基地。而乡村旅游的概念包涵了两个层面:其一是发生于乡村地域;其二是乡村性为游客的重要旅游动机,二者不可或缺。

由此,我们可以将乡村旅游的概念释义为:乡村旅游系指以乡村地域自然景观及人文资源为对象,以当地政府为主导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与开发,以乡村旅游企业或农户自主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综合服务,将乡村生产生活、人文地理以及生态环境三方面融合为一体,以满足游客多样化旅游需求的一种旅游行为方式。

2.4 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与科学内涵

体育与旅游相互融合演进为体育旅游,乡村体育旅游并非涵盖所有的体育行为活动,而体育旅游则包涵了所有体育活动。体育旅游从大众体育的深层次需求视角看,其主要目标即是愉悦身心,缓解工作中压力;若从旅游的异化形式看,其最终目标亦是追求人的身心愉悦,尤其强调自身体验与感受。而乡村体育旅游是利用乡村独有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民间风俗、村庄聚落、生产生活方式、民族特色、农耕文化底蕴等资源,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健身活动、农业观光、身心体验和休闲体育娱乐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

综观以往研究文献,目前针对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与阐释未见有报道,由此,本课题通过对低碳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以及乡村体育旅游等相关概念的总结和归纳分析,对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探索性界定与释义:即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系指将低碳理念融入到乡村体育旅游全程中,是低碳旅游与乡村体育旅游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在乡村体育旅游的开发与规划中,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理念,采用低碳新技术及其政策制度保障措施对乡村自然景观、休闲农业资源、民族特色村寨资源、体育人文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与开发,并有效利用乡村旅游资源,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实现体育乡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和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三大效益的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与以往传统乡村体育旅游相比,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具有低碳亲身体验及自我教育功能,以减少体育旅游活动中碳排放量及低碳化发展为目标,重视乡村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乡村农业地域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乡村低碳体育旅游需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应科学设计与选择碳排放量小或能补偿碳排放的体育旅游活动项目,强调旅游企业和游客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担当,要重视对低碳新技术的实践应用与推广,密切关注社会碳机制在乡村体育旅游中所起的作用。

发展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科学内涵表现在以下三层面:一是要求体育旅游企业在提供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中应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理念,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实现碳排放量的有效减少、污染排放量的有效降低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低碳政策制度保障措施的制定、到对旅游企业的监督与协调以及体育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意识的引导等方面来实现。三是乡村体育旅游社区应将低碳经济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新农村旅游社区的开发构建,大力倡导乡村社区居民进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乡村体育旅游地营造一个和谐的低碳旅游大环境。总之,发展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是一项需要旅游企业、各级政府部门和乡村社区共同参与配合的庞大的系统工程。

3 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3.1 时代背景的支持

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国与地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的生活生存及其发展面临着极大威胁与挑战。在世界各国纷纷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2009年5月在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2009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部署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工作任务。会议着重提出了今后我国要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及其社会发展总体发展规划中,积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点。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强调:希望海南省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在“护蓝”和“增绿”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表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已经步入低碳经济发展时代,肩负着节能环保的责任担当。而乡村体育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稳民心、安天下的基础性战略产业已成为国内旅游的重要形式,在低碳经济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将成为低碳经济领域的践行先锋产业。

3.2 国家和海南省各级政府政策制度保障的支持

2010年我国为落实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和基本任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运用低碳旅游创新模式,大力倡导乡村旅游“低碳化”健康发展。《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亦着重提出在旅游业中要树立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新理念,构建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创新模式,快速助推旅游与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国家旅游局在《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亦明确制定了旅游业酒店以及旅游目的地景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具体目标及其保障措施。又如 :2010 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力争将海南省建成“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2011年5月,《特色旅游小镇总体规划》通过评审;2012年12月,《海南省乡村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评审;2014年3月,开始启动实施《海南省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2014年11月,《海南省乡村旅游总体规划(2014-2020)》的颁布;2017年2月印发了《海南省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六个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和《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提出了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计划3年建设千个美丽乡村的目标。中共海南省委、省政府也把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和旅游休闲业作为海南的重点支柱产业。三亚市规划设计在3年内力争创建100个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热带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将发展高效低碳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以上政策制度和规划的制定为三亚乃至海南乡村体育旅游低碳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对其可行性开发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3 低碳技术的支持

在乡村体育旅游的“低碳化”开发中,首先应提升乡村体育旅游的低碳技术质量水平,有效降低乡村旅游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以及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污染。现今我国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低碳技术,且从发达国家引进低碳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了我国自主研发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并加大其低碳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全力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开发创建循环经济型“绿色项目”。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大趋势下,加快发展低碳休闲农业,政府部门发挥主导职能鼎力助推低碳循环农业创新模式,大力研发废弃物的资源回收有效再利用,防控生态环境污染。依据乡村农业的具体状况,激励对太阳能、风能以及沼气能等低碳能源的有效利用,大力提倡使用节能电器设施设备,着力实施节能减排产品惠民工程。由此,在低碳新技术以及低碳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下,乡村体育旅游和低碳休闲农业有效结合,低碳农业与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业交互发展,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4 社会环境的支持

乡村体育旅游目的地具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乡土田园景观,是发展低碳旅游的天然高碳汇体旅游资源,同时乡村都具有农村乡土所特有韵味、民族特色以及当地浓厚的的体育人文旅游资源,乡土传统手工技艺、农耕生产方式、村民乡土生活方式及传统村风民俗节日等,这些旅游资源都形成了“原生态”的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吸引物,这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三亚人口总量较少,农村人口比例较大,农村劳动力剩余较多,这又为乡村体育旅游的“低碳化”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而各级政府部门、旅游企业以及媒体对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宣传教育,倡导人们树立低碳旅游的理念,践行低碳旅游行为,便形成其低碳社会的和谐氛围,这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同时,旅游企业为了顺应游客对低碳消费方式的多样需求,在“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相关设施建设中融入低碳理念,采用低碳新技术及其节能环保新型材料,这亦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顺利开发与创建提供了环境支持。

3.5 旅游资源的优势条件

目前,三亚已建或在建的休闲农业园区(含农家乐)10多家,乡村休闲农业园区从业农民有946人,带动帮扶农户为3704户,年接待旅游者约为20万人次,年均运营效益收入达2亿多元,其中仅乡村农副产品销售效益就达6500万元。三亚乡村体育旅游资源丰厚,拥有丰富的热带农业自然生态景观和农业优良品种资源优势,低碳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三亚乡村自然景观美丽,生态环境一流,民族特色鲜明、村风民风淳朴,民俗人文资源丰富,美丽生态村落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拥有独特的风土人情,现今全市已建成文明生态村572个,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如吉阳哈密瓜、南田芒果、凤凰槟榔、崖城莲雾等农产品,因富有地域特色而深得市民和外地游客的青睐。三亚乡村具有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热带滨海体育旅游的地域区位,这为发展热带低碳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度假提供了优势条件。三亚槟榔河文化旅游区位于三亚市凤凰路以北1公里处,向南邻近西线铁路,向北可达水源池水库,地处水源池水库下游、槟榔河两岸之间。该文化旅游景区紧邻城区,距三亚市中心约为10公里左右,距三亚凤凰机场约为3公里,文化旅游景区总规划总面积为11.05平方公里。该景区曾被选为“三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国家级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全国生态文化村”、“海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景区内的“梦里黎乡”农家乐餐厅曾被评为“三亚十大名菜推荐餐厅”。景区内拥有自然生态山水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统黎族文化资源、乡村体育旅游资源,是三亚休闲旅游度假胜地。这为在三亚开展以自然生态风光、农村生活体验、文明生态村、黎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等为主题的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4 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政府主导职能

各级政府部门要在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职能,在政策、制度、法规、资金、技术、招商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为乡村体育旅游“低碳化”开发提供保障措施。在法规制度上,政府部门应着力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如规划评审、区域限批、规划环评、排污许可、资源开发、矿产开采等,规范政府部门及旅游业的职能行为,使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行为法制化。在政策上,政府部门应逐步实施“碳税制度”政策,激励旅游企业、旅游者和社区农民减少碳排放。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行为作为环保检测评价体系中的最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探索制度创新,完善奖惩规章制度,如税收贷款优惠、电价差别优惠、以奖代补、脱碳补贴、绿色保险、绿色信贷、低碳补贴、绿色证券、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一系列的经济激励政策。在资金上,政府应加大对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地的资金投入和贷款规模。在招商引资上,政府应组建专业招商组织机构团队,以监督、协调、健全、服务乡村低碳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鼓励低碳体育旅游项目竞标。在技术上,引进节能环保新技术及低碳新能源,支持和激励旅游业创新乡村体育旅游低碳模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设计与制作简易的环保型体育器材设备,购置低碳新型的体育器材设施,提高体育旅游健身器材设施的利用率。在宣传教育上,大力倡导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新理念,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微信、墙报等媒体开展低碳体育旅游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体育旅游者、旅游企业和当地农民的低碳意识,营造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大环境。

4.2 创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社区

一要科学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将乡村低碳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同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将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作为编制乡村低碳体育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稳重考量体育旅游资源利用、乡村土地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空间布局、低碳体育旅游氛围以及乡村社区民居等方面内容,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实现景区、境区、社区三区合一,和谐发展、相互促进。二要营造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社区环境。要创建乡村体育旅游资源、能源和当地社区居民互联互通的社区低碳系统,采用节能型建材及低碳新技术,尽量减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设计开发低碳环保建筑;在乡村社区空间布局规划上要优先采取紧凑型结构方案,厉行节约农村土地;鼓励乡村社区运用清洁卫生、低碳绿色和节能环保的新能源,建筑生态低碳的交通道路,及时回收废弃物品,实现物质循环有效再利用。三要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要倡导乡村社区居民选择健康环保的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方式,形成既不降低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又能保持稳定的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尽量使用风能、电能、太阳能等低碳能源以及节能电气设备等。通过构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社区,实现乡村体育旅游社区的“低碳房舍”、“低碳设施”、“低碳环境”以及“低碳村风”,实现乡村体育旅游低碳化可持续发展。

4.3 创新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品

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求体育旅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旅游企业的短期利益和近期发展,还应关注整个乡村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前景。因此,体育旅游企业在开发和创新体育旅游产品过程中应融入清洁生产和低碳经济新理念,有效充分利用乡村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做到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化和环境污染最低化,以提供给体育旅游者低碳性、低耗性和低污染性的有形服务或无形服务。旅游企业在开发乡村体育旅游产品时要融入“低碳元素”,从“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进行低碳设计,突出研发具有海南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积极推进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乡土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与低碳休闲农业的融合发展。

4.4 引导教育

低碳理念的形成对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亦起着一定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始终以旅游企业、旅游社区居民和体育旅游者为对象,大力倡导低碳体育旅游理念,引导宣传生态、环保、健康、绿色的低碳体育旅游行为,提高体育旅游者、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营造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大环境。鼓励旅游企业提供低碳健康的体育旅游产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体育旅游服务中、体育旅游者进行低碳体育旅游活动。如:通过开展“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地”的创建与评选活动推动各村积极进行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与建设;在“全球低碳日”各级政府可以组织宣传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大型活动,通过开展郊外踏青以及环保公益活动等,鼓励人们参与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活动;定时举办“乡村低碳体育旅游节”,以低碳体育旅游的理念为核心,充分展现乡村低碳体育文化,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集聚三亚乡村,共同感受和体验低碳体育旅游的休闲村风。另外,可由旅游宣传部门组织牵线进行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宣传标语的征集活动,选择能够充分体现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特色、深受广大游客喜爱的宣传口号,如,“引领低碳生活,创建绿色家园”、“建设新农村,环境要先行”等,并将其张贴在乡村体育旅游景点宣传栏上,以扩大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影响力。

4.5 借鉴我国台湾地区低碳经验

要借鉴我国台湾地区乡村体育旅游开发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台湾地区乡村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经验丰富,借鉴台湾地区在低碳新技术、运营管理、低碳经验、低碳休闲农业特色方面的优势,与三亚乡村当地的劳动力、体育旅游资源等优势相结合,充分挖掘与开发三亚乡村体育旅游的优势和特色,通过两地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地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优势互补,最终实现两地双赢或多赢。

[1]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Towards a low carbon travel and tourism sector[J].theframework of the Aviation,Travel and Tourism Partnership Program,2009,5.

[2] James E.S.Higham,Scott A.Cohen Canary in the coalmine:Norwegian attitudes towards climate change and extreme long-haul air travel to Aotearoa/New Zealand[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98-105.

[3] Nae-Wen Kuo,Pei-Hun Chen.Quantifying energy use,carbon dioxide emission,and otherenvironmental loads from island tourism based on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17:1324-1330.

[4] Karen Mayor, Richard S.J.Tol.The impact of the UK aviation tax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visitor numbers[J].Transport Policy,2007(14):507-513.

[5] 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09(11):100-102.

[6] 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40-43.

[7] 刘啸.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模式[J].北京社会科学,2010(1):42-46.

[8] 卢小丽,成宇行,王立伟.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J].资源科学,2014,36(1):200-205.

[9] 卢小丽,李彩云.国际乡村旅游研究进展与演化趋势述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247(11):76-84.

[10] 马勇, 刘军.国内外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 (1):106-110.

[11] 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131(1):115-120.

[12] 杨美虾,郑帅,阮文奇.新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述评[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27(1):84-89.

[13] 姚长宏,张然.国内近十年来乡村旅游产品研究综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6,37(1):94-6.

[14] 张丹,曾维静,杨惠玲.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文献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26(10):79-82.

[15] 王帅,伍进.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5,(3):39-40.

[16] 朱姝.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7] 欧阳欢,邬华松.海南低碳农业旅游示范园建设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8] 明庆忠,李庆雷.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9] 俞田荣.环境伦理学[M].长春:占林人民出版社,2008.

[20] 石陪华,冯凌,吴普.低碳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政策技术体系与实践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FeasibilityandCountermeasuresResearchonLowCarbonSportTourismInnovationinRuralSanya

Wang Xianhong,Zhang Yuquan,Sui Guozeng,Liu Changqing,Wang Yunfu,Shi Weichao

This paper intends to combine low carbon economy into the inner operation of rural sport tourism system. It tries to explain and define the concept of rural low carbon sport tourism based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on low carbon tourism, sport tourism, rural tourism and rural sport tourism; to analyze its feasibility scientifically, and to provid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The final aim is to offer new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rural sport tourism plan and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rural areas; low carbon sport tourism; feasibility; countermeasure

G8

A

1005-0256(2017)11-0008-4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1.005

猜你喜欢

旅游体育
我们一起“云旅游”
近年来体育认知研究进展
小A去旅游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旅游
我们的“体育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