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青少年“体医结合”的健康促进创新模式研究

2017-11-27卢秉旭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体医体质青少年

卢秉旭

2017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健康中国”引领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吉教高字[2017]32号)

卢秉旭(1984-),男,辽宁凤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体育系 ,吉林 四平 136000

Boda College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Jilin, China.

基于青少年“体医结合”的健康促进创新模式研究

卢秉旭

基于青少年“体医结合”的健康促进模式是值得体育和卫生部门共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认为,体医结合是新形势下有效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及提高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途径。总结分析“体医结合”的内涵、新形势下构建青少年“体医结合”健康促进模式的可行性,探讨基于青少年“体医结合”健康促进的发展思路及实践探索,为有效处理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探索出新的方向,也为有关部门在未来的探索路途中提供更好的借鉴价值。

青少年;体医结合;健康促进;模式

促进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康、增强体魄是关系国民的未来大事。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人民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国家必将充满生机活力”。青少年是国家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健康体魄和充满生气的形象,更加是一个国家民族活力及昌盛的具体呈现。党和国家政府十分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问题,近些年来先后提出的一系列青少年体育相关的政策都是前所未有的。2016年国家推出的《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关于全面推进体医结合,强化科学健身指导,踊跃推行涵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扬运动学科与医学学科和康复医学学科,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学科在体育运动以及康复各方面的特点与功用。”2016年10月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议需围绕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推行相关的激励计划,要通过广泛地开展全国民众的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1]。

近些年以来,青少年学生们所突出来的因体育运动不足导致体质下滑而引发的运动类猝死事故频频发生。资料显示,2013年深圳一男孩因体育锻炼猝死,2014年浙江某大学生在参加千米测试中心脏猝死,2015年福建晋江的某高中女生在例假期间因隐痛仍坚持跑步从而猝死,2016年山东威海一中的某学生在跑步中心跳突然停止……另外,数据显示,青少年的近视率增加、肥胖、患病的比例攀高、“三高人群”逐渐变得年轻化等青少年学生体质状况显著上涨。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让人堪忧,更值得反思,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已迫在眉睫。

“体医结合”在我们国家目前依然是一个属于比较新的探索范畴,如何将 “体医结合”理念融入到青少年健康促进方面的探索还是比较少。从“体医结合”新视角来探讨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实践模式,有利于丰富青少年健康促进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1 青少年“体医结合”健康促进模式的理论溯源

1.1 体医结合的内涵

1.1.1 体医结合的定义

体医结合目前尚未有公认定义。“体医结合”,这个组合名词单单从字面上看,可以进一步地解读为体育运动学科和医疗学科或者医学学科的结合体。总而言之,“体医结合”应该是众多知识的结合,它们是两个学科及知识体的互通互融,具体包括运动医学学科、保健体育学科、康复医学学科、运动处方学科等等。

“体医结合”将运动与医学有机结合起来,是“防未病、治已病”的有机结合,将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同时进行,一起带动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同时,还督促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勤加锻炼,避免受感染,采用运动和医疗相互融合的方式,提升个体身体素质,以起到良好的康复作用[2]。

体育锻炼和必要的医疗结合,是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这种主张主要根据生物和心理学科的立场出发,考虑了广大群众的生活情况,为抑制现代文明病的发展,作出的系列工作。同时,借助体锻和医疗结合的方法,有效的降低了身体健康维持的资金输出,增强体魄,提升了身心健康。

1.1.2 与“医体结合”的区别

与“体医结合”相比,尽管在提法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在防治疾病的医疗介入这一过程当中,“医体结合”重点实施的是体育这一部分的干预,而“体医结合”的受众面更广,针对的人群涵盖健康、亚健康及已患病人群等。同时,在进行体育干预的这一个过程当中,可以联合医疗技术中所运用到的判别、初筛、过程监视和评估等。

1.1.3 体医结合和医务监督的联系

从根本上而言,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不同的,体医结合的目的十分宽泛,而医务监督则重点针对中老年群体,是注重运动过程能否防止病症复发的方式。而体医结合则面向所有的人群,不分年龄阶段,不论其身体是否健康。

1.2 健康促进的概念及内涵

美国健康教育学家LawrenceW.Green提出了关于健康促进实际上就是指生活水平和个人活动的方式都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3]。健康促进不单只要求个人或家庭,更重要的还需要与其社区甚至国家一起去采取措施。它的核心是激励人们创建新的活动行为和方式,通过制订一套有益于健康发展的策略,提高人们的能力,去改善和处理自己的健康问题,预防和减少各类生活方式疾病。

健康促进重点是实施如下这两个方面的改变,即个人的行为及政府的行为(或社会的环境)的转变,与此同时需要并重视发挥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健康潜在能量。通常囊括以下几个因素:第一个就是预防性健康保护;第二个就是预防性卫生服务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因素等。

2 构建青少年“体医结合”健康促进模式的的可行性

2.1 国家政策文件的出台为体医结合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6年4月,国家正式出台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了“进一步强化体育课程以及还有课外锻炼的重要部署以及快速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中明确指出:“进一步促进慢性病的初期觉察,并开展开个性化等方式的健康干预,进而促进体育及医学的融合,提供运动健康服务;提倡健康而文明的生活方法,贯彻落实“零级预防”的观念,全方位增强和平衡幼儿园、中小学的营养摄入、做好视力保护等,以便能进一步去实现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国家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创造了体医结合的良好发展环境,也有力保障了体医结合的有效实施及开展。

2.2 “健康中国”新观念使“体医结合”具有可行性

人们生活的方式是指我们人类在某个价值观点的引导下开展的各式各样的生活活动的方法,这类方法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质量。科技上的突飞猛进不单把我们从凭简单的手工为主的生活方式中释放开来,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正如卢元镇专家所指出的,“现代生活或者工作,因为以坐着劳动为主,导致人类新陈代谢出现明显的变化,影响着个体身体素质的提升”。现代人的方式生活无疑是把“双刃剑”, 既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舒适,但是也造成了重大的危害,影响着大众的身心健康。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危害,对健康的渴求和关注程度变得越来越高。

“促进与维护健康”,是体育学科和医学科两者都追求的方向。体育在增强体质与预防疾病方面,通过干预与运动刺激等方面使机体各方面向着有益的变化;医学在减少疾病发生或促进病人康复方面,以其特有的方式和手段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二者之间的互通性。我们需要健康,必要“体医结合",这是现在体育学科和医学界科学发展的关键特征和发展趋势。“体医结合”——这个体现了健康促进新走向的概念即将会变为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建设,全面提升青少年健康素质的重要措施和依托[4]。

3 新形式下青少年体医结合健康促进模式的发展思路

体医结合的本质为体育学科部分提供技术措施和方式, 为医学部分提供思绪和途径,运用医学学科的思维要领和知识架构把经常性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概括和归结,从而将其处方化,进而具备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5]。所以,综上所述,考虑到青少年的体锻问题,结合医疗健康督促的需要,新形势下青少年体医结合健康促进模式可以作出如下安排:“因人而异,将医学的体检、体质的检测和运动健身三样相关联到一块,全方位地去提升他们生活的质量的整个过程。”

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不同体质状况的青少年设置专有的规划,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体锻活动,使得青少年身体素质可以有效提高,将健康问题有效解决。个别特殊情况还可以适当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有效督促青少年改正不良习性,不良的生活方式,促进青少年群体体质状况的良性改变。

3.1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加大青少年“体医结合”健康促进模式的宣传力度

首先,政府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体医结合”健康促进的“大环境”,在政策制定方面,把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作为基本要素,在实施层面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可以从年龄较小的群体入手,从小灌输体锻意义的价值观念,引导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作息习性。

其次,由职能部门统筹组织人力编写相关手册,发放宣传手册、入户宣传,积极组织专业医疗机构及建立设施完善的服务中心,加强宣传指导,促进青少年工作落实到位,以其从健康医学等专业视角深入解读“体医结合”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让家长懂得青少年缺少体育锻炼的危害,进而在家庭层面得到重视与支持。

此外,学校应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在学校中要多点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使得学生们获得维护健康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教育和体验等方式,强化青少年健身意识,改变青少年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倡导科学健康的锻炼方式,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自身健康合格的第一责任人。

3.2 明确努力方向,细化青少年“体医结合”健康促进的实施目标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指出:“实施和培养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提升方案,进一步培养青少年们的体育喜好,全方位争取促进青少年了解和接触体锻运动的价值性,促进每位青少年至少掌握一门运动技能,保障学生每天有适当的锻炼时间。到2030年,全国范围内学校里的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需达到全部达标的目标,且在校的学生保持每周参与大型体育活动的时间要维持在3小时以上,达到国家的基本体锻标准,引导整体体锻优秀率25%或以上。”国家文件的出台为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为青少年“体医结合”的健康促进指明了方向。

青少年“体医结合”健康促进不仅要提高其保障水平,更要教会青少年如何科学地进行运动健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应充分发挥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数据的作用,渗透到学生群体当中,让每位学生都能意识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在规划上多下功夫,开展运动风险评估,规避风险的发生。与此同时,更要细化实施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做到真正的科学运动,,将体医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3.3 青少年体医结合需要形成健康促进的合力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提出:“不同的行业要进行深度的融合, 改变过去一家独进的方式,加强体育和医学的融合 和非医疗健康的干预,真正做到健康融入到所有的政策,加强各个部门和各类行业的沟通合作,使之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 青少年体医结合的健康促进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不仅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还需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进来。在具体的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即处理好影响这个系统工程的内因和外因。其中,外部的种种因素包括国家政府出台的政策、家庭的因素、以及学校对政策的执行度、院校对青少年有关体质健康的宣传程度、学校体育卫生状况以及场地设施等;内部因素即青少年自身的状况,它包括青少年自身的遗传因素、青少年自身对“体医结合”健康促进模式的认知、行 为、体育个性心理倾向等等[6]。

第一,在当局各级的领导下,教育相关部门、卫生总局,体锻宣传单位等需要互相支持,相互协调,形成互为合作共同推进体锻监督活动顺利进行的体系,提高对青少年身体锻炼的督促和指导。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引导学校对学生进行宣传工作,对学生的体锻意识进一步促进,维系良好的健康学习环境。

此外,政府在青少年体医结合模式的管理上应打破部门间的各自为政,建立多部门联动的“体医结合”的管理机制,在政策制定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协作,消除部门间的“体制屏障”,自上而下形成多级联动的沟通机制,形成科学的指导性意见和政策,全面推进青少年“体医结合”促进健康各项工作。

4 青少年“体医结合”健康促进的实践探索

“运动处方”是现在体医结合最为有效的操作方式和落实措施,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体锻活动管理数据库,深化青少年体锻监管工作,凸显体育活动的价值性。针对不同年龄阶层,不同地区的学校或者少年宫等展开调查,制定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青少年体育锻炼计划,在青少年的健康改善、常见的慢性病预防上和康复等方面充分发挥其效用,积极引导多维的青少年体锻活动。

以制定青少年封闭式减肥运动处方为例。封闭式减肥形式的运动处方是接收训练的人需要承受一致的训练计划,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一起统一安排在一个较为封闭的大环境下,按照个人分别为他们单独制订运动处方、适量配备餐饮和一整套健康教育的课程。针对运动项目选择,时间调节,频率和时段选择,个体机能评核以及医疗监督五个方面上实施操作。有研究资料中反映,对24名的儿童作出了调查,针对其体锻,饮食,心理等方面进行纠错,引导这些孩子进体锻活动,从而降低了儿童肥胖问题。

然而,该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有研究表明,短期内的封闭式减肥要使青少年培养有效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十分困难的,如果暂停封闭式的训练,之前参与计划的青少年亦产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弹。在封闭的运动环境下会大大削弱青少年对体育运动所产生的兴趣,同时亦会让青少年群体在心理上对体育活动生成一股非常巨大的压迫感。

因此,未来青少年减肥运动处方的制定应取消以减肥为目的认识,让青少年体育锻炼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形成终身体育和科学健身意识,从而形成主动自发的体育锻炼的习惯。青少年减肥运动处方的制定是一个复杂且非常的系统工程,应当针对不同青少群体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要保证每个青少年在不同阶段都要有相对应的参与目标和计划,有针对性的制定锻炼标准、评价和奖励机制,实现锻炼过程的阶段性、持久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且保持良好的频率,让体育锻炼成为个人习惯,最终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5 结语

“体医结合”健康促进模式是青少年慢性病的“克星”,是新形势下有效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情况最具象的方式,也是最具有效果的方法,可以最快效率的满足青少年运动健康的需求。“如何对经常锻炼的青少年进行科学健身指导;对缺乏锻炼的青少年进行有效促进,全面提升体育锻炼兴趣,提高运动的参与率,养成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对已经存在如肥胖、骨质疏松等慢性病的青少年进行全面筛查,采用行之有效的干预,应成为未来青少年“体医结合”健康促进的焦点问题。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Z].2016,10.

[2] 赵仙丽,李之俊,吴志坤.构建城市社区“体医结合”体育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J]. 体育科研2011(4).

[3] 罗明春,苏丹.国外健康促进政策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8-53.

[4] 成明祥.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6(2):66-67.

[5] 廖远朋,王煜,胡毓诗,孙君志等.体医结合: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1):5-7.

[6] 岳保柱.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西安体院学报2011(4)453-457.

[7] 汪晓赞,郭强,金燕,李有强等. 中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理论溯源与框架构建[J].体育科学:2014(3):3-14.

[8] 黄亚茹,梅涛,郭静. 医体结合,强化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J].中国体育科技:2015(6)3-9.

ResearchontheHealthyPromotionModelBasedonYouth“CombinationofSportandMedicine”

Lu Bingxu

The health promotion model based on youth “combination of sport and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should be jointly researched by the sports and health departm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combin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health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and improve their health.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and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this model. It also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is combination. The aim is to explore a new direction for effectively deal with youth physical health problems, and offer better referential valu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for relevant departments.

youth; combination of sport and medicine; health promotion; model

G804.5

A

1005-0256(2017)11-0025-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1.010

猜你喜欢

体医体质青少年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