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①

2017-11-27李迪卢伯春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德育目标

李迪卢伯春

(1.江苏省镇江丹徒区实验学校 江苏镇江 212000;2.江苏省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通 226019)

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①

李迪1卢伯春2

(1.江苏省镇江丹徒区实验学校 江苏镇江 212000;2.江苏省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通 226019)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素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总结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在教育目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以更好实施德育的建议。

体育教学 德育研究 回顾 展望

1 高校体育担有德育之责

体育是教育的载体,体育教学具有潜力巨大的教育力量。大学体育教育能很好地给学生的德、智、体以及心理品质带来积极的影响,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体育中的德育教学具有思想性、行为性、主动性,让理论中的德育转化为实践,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整合学校体育中的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的未来走向[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社会适应目标提出:学生“应具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另外,《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制定也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出发点之一。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在新形势的逼迫下,应将德育理论知识落实到行为道德上,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与合作、探讨与钻研的能力,培养他们责任心、耐心、合作与竞争、顽强拼搏、团结一致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道德习惯。

2 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不足之处

2.1 德育目标较为泛化

受“社会本位”教育观的影响,体育教学中德育目标的确立往往忽视对作为完整人的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关注,以社会价值导向为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以此衍生出来的德育目标体系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容易成为一种空洞、抽象、难以落实的口号[2]。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目标的确立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个体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以国家意志和社会价值为主导的德育教育目标体系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颇为多见,如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而一些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微观的德育往往被忽视。在我国德育课程中,德育目标被理想化、政治化,较少考虑西方价值的侵蚀、社会主流价值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德育目标尽管很美妙,但过于理想化,高、大、上的姿态使得其很难成为现实,学生对照目标找不到自信,放弃高标准要求成为必然结果[3]。从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可以看到,要大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中国心”,还要求人们深入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悉心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让学生既学到学科知识,又接受德育引领。而实际教学当中,对于学生主体德育需求的忽视,难免造成德育教育目标的虚无。

2.2 德育内容相对空洞

在德育教育内容方面学校存在着一种倾向——政治思想教育等于德育教育。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方面,都有具体的措施和目标,而且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去完成,而对德育内容没有完整的实施方案,虽然对体育教学中德育目标有明确要求,但缺乏具体的教学设计来支撑目标的实现[4]。政治思想教育虽然重要,但不能取代德育教育,而且在内容安排上,也混淆了政治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界线,这使德育教育难以实施。目前,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在学校教学中得到提倡,但在体育课程中却没有落到实处,也就很难体现出其中的内涵,达不到一个好的效果。

2.3 德育方法比较简单

在德育教育方面,我国一直重视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以单纯说教为主,方法单一、陈旧、枯燥,灌输教学是最为简单、快捷的途径,忽视了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建构性。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通常是说服法、榜样法、评比法、奖惩法等一些常用方法,这些方法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预期效果。体育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时只强调和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很少关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参与性,设计的德育目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脱节,学生成了教学的被动体,在体育课中缺乏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了压抑,德育的任务、目标就难以落到实处[5]。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性体验教育,仅仅传授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运动,将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密切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德育效果,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2.4 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体育教学中缺少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确定较为复杂,目标不明确、内容不清晰、难以操作,导致教师轻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平时上课虽有普及道德教育,但也只是讲讲大道理,造成学生“光说不做”,做时也无能为力。体育课的评价呈现粗线条现象,如:“从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学习表现,分析教师在课中是否抓住时机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的教育,能否根据教材内容因素,向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品质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美的情操。”这种概括地提出“观察”和“主观意识的分析”,使得体育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对德育功能轻描淡写,既没深度,也没量度,缺乏真实感[6]。这不仅对教师的德育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也让学生形成了观念上的偏差。可见,建构学校德育评价体系,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极其重要。

3 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实施对策

3.1 高校体育德育应有的观念

我国学校体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大家应该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解决难题的基础。首先,要加强学校各部门以及相关教师、管理人员的沟通和联系,建立管理协调组织机构,并成立由学校领导主抓,教务处、团委、德育教学单位相关领导参加的德育教学领导小组,负责德育实践教学的指导、组织和协调教学。其次,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建设,提高课堂德育教学质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德育实践,以达到完善自我、修养身心、服务和优化社会大环境的目的。

3.2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应反映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课程本身的发展规律,应具表现性、体验性等行为性和非行为性的目标表述。表现性目标可以是模仿性,如能够坚持完成武术套路动作;也可以是创造性,此类目标表述的行为动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创编”武术套路、健美操队形、动作编排等。体验性目标主要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这种目标指向主观的、难以量化的学习结果,如体育课堂教学中团队合作的氛围,同学、队员之间的交流、合作等,也可描述自己长跑过程中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感受,学生在跑步过程中身心疲惫、想要放弃,但依然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在取得优秀成绩后心情的愉悦,这一系列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升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义务感、耐心、自信心、合作与竞争、团结一致的精神。

3.3 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

优良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依靠书面知识的灌输传授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学生亲身体验,通过自我选择、自我体验、自我内化的过程才能真正形成自身的品质。德育教育的内容可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常规教育,结合教材特点进行德育渗透,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活动性和思想性强等特点,各个运动项目的内容得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

3.4 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教学方法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直接参与性、动态性、身心合一性等特点,所以比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具有更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德育意识,注重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德育教育工作具体化、实践化,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机会,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学生接受体育教学内容的同时,会潜在地获得思想教育,体育教师需要适时点拨,以提升或放大体育教学的德育效果。

3.5 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方法

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净化思想、规范行为,改进体育教师教学中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体育教师教学中德育工作效能和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标准。合理的德育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体育教师德育教学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课堂教学的德育时机把握等进行评价。学生德育评价方法可以通过制定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行为、情绪、情感等表现,结合访谈结果或者通过问卷调查来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建立完善学生评优、评奖体制,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统一来实行评优、评奖学生申报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制度,有利于受教育者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1]卢伯春.“多维整合”:学校体育中德育的新走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5):95-99.

[2]杨晓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朱军.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德育建设的探索[J].教学参考,2010(6):4.

[4]马姣.湖北省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院,2010.

[5]胡兆蕊.高校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华章,2012(24):222.

[6]李梦义,王向东,马宝玲.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6):62-65.

G807

A

2095-2813(2017)01(b)-010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2.106

南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李迪(1992-),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中小学二级,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卢伯春(1981—),男,江苏南通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德育目标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