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制约因素及解决途径思考
2017-11-27周平
周 平
(浙江警察学院警体部,浙江 杭州 310000)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制约因素及解决途径思考
周 平
(浙江警察学院警体部,浙江 杭州 310000)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越来越强。高校更应该重视校园教育的体育事业,这是当前社会提高城乡居民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课余活动是进行体育锻炼的最佳机会,并且它是构成体育教学事业的重要部分。积极对于高校课余体育的教学进行管理,有利于在多角度多层次上为国家培养出新的一批优秀的体育人才。
1 课余体育训练的基本内涵探讨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课余体育训练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同时在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的基础之上,推动着学校内部体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高校体育运动的技术能力,为国家培养后续的体育人才。在高校校园内部应组织一支具备体育特长的学生代表队伍,利用课余时间对其做好专门的训练工作。若想真正促进学校体育的良好发展,应营造一种重视体育和关心体育的氛围,积极带动所有的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使学生具备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爱好,锻炼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与健康。高校需要积极做好高校学生的体育工作,以利于顺利开展课余体育训练。高校进行的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科学选材与科学的训练,主要目的是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培养出新一代更加优秀的后备人才。而课余体育训练可以利用具备运动天赋的运动员带动整个校园的体育工作的发展。在高校内全部展开课余体育训练更重要的原因是促进学校群众体育活动全面普及,积极培养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等,丰富学校闲暇的文化生活,积极建设一个文化校园,满足具备体育运动细胞的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体育人才。
2 课余体育训练自身的作用分析
2.1 体育课余运动训练具有多层价值
体育运动本身是一项能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运动,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是实现劳逸结合的重要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讲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调节作用,而且高校中的体育运动自身具备多角色。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应该积极改善教学方式,做到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运动能够促进群体发展,体育活动本身是极具感染力的教学活动,因此应利用体育竞技等方式做好学生体育的交流合作,促进相互间的学习。正是这种体育运动训练具备的多重性价值为学生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体育运动环境。
2.2 有利于高校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
在高校中有较多的专业设置,而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讲,有效进行课余体育训练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自身的体育技能的培养。在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过程中,有利于提高高校运动的体育技能。由此各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增设有关体育训练的体育设备器材,扩大高校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范围。高校体育运动范围增加,是高校发展教育教育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目标。
3 高校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
3.1 课余体育训练教学的“双赢”式战略
大部分高校内部进行的课余体育训练,是在高校内部创办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伍,为高校争取名次。这样大部分高校急于求成,在体育专业队伍中招收退役的运动员,为他们办理学籍,颁发学历证书,在解决退役运动员日后学历问题的同时,也节约了很多训练的费用,一举两得,这也正是在高校内课余体育训练教学的“双赢”式战略。
3.2 部分高校舍弃课余体育训练
在高校中存在一部分的学校认为自身不具备创办运动队伍的先决条件,如高校不具备专业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充备的训练资金、完善的体育设施以及科学的管理体制等,因此有部分的高校开始放弃了课余体育训练,或者是在实践活动中把课余体育训练敷衍了事。
3.3 不重视群众教育,提高和普及两者不能够均衡发展
高校对于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的认识的存在偏颇,更多的人认为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是针对于体育特长生展开的训练,紧紧握住竞技体育,不重视群众体育,由此在高校中不够重视群众体育的水平。高校把体育教学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极少数具备体育特长的体育生身上,没有对大部分的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致使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出现提高和普及两者不能够均衡发展的现象。
4 制约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因素
4.1 未端正课余体育训练的工作位置
在高校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体育教学的任务,这与体育课的教学是在同一层次的两方面。对于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与任务而言,体育课的教学显得至关重要。而对于发展个人潜力与培养体育人才技能方面,课余体育训练更为重要,事实上课余体育训练是对体育教学的延伸。但是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有许多高校的领导者还未真正认清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未把其置于合理的位置中。而且一部分的高校没有重视体育教学工作,根本上即未端正课余体育训练的工作位置。
4.2 高校未及时做好教师课余体育训练的培训工作
科学有效的训练有利于促进学生在体育竞技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尽管从事各高校的体育教师自身的文化水平与理论基础较高,但是长期的处于教育工作中,使其存在一定的信息闭塞或是体育资料学习较少,没有对现代化的训练理论与手段进行了解,平时的工作中没有机会进行学习交流,正因如此,在高校中大部分体育教师始终是凭经验教学,在训练的方法手段上较为落后。在实际的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中未运用先进的生理生化的科学手段,加之高校未及时做好教师课余体育训练的培训工作,使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式较为落后。
4.3 在课余体育训练中竞赛与奖励的制度尚不健全
首先,在高校内的课余体育训练的竞赛机制总体呈现出体育项目的布局不合理的现象,许多体育竞技项目并未在高校中展开。而且体育竞技的间隔时间较长,甚至在高校中体育教师普遍认为大一、大二的学生参加过一次体育竞技便没有继续训练的必要,需要重新在新生中选拔体育竞技生,长此以往造成体育人才资源的浪费,这种竞技机制不能够常年进行课余体育训练,同时不能够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培养具备体育特长的优秀人才。其次,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在奖励问题上尚未形成完整的奖励机制,因此没有对体育特长生产生激励,甚至体育教师没有训练的热忱。体育教师的劳动成果得不到承认,这与体育教师的付出不成正比例。而且学生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中消耗大量的学习时间,在最终的毕业分配方面不能与体育成绩成正比。因此存在一部分的高校学生因不愿在体育训练中浪费学习时间,不参加课余体育训练,最终使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的工作效率得不到提升。
4.4 学生缺乏对于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主动性
部分学生认为自身的体育特长是进入大学的重要垫脚石,在正式入学以后,对于体育的课余训练则处于敷衍了事的态度,对于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与兴趣始终不能提高,使体育成绩开始下滑。而且存在一部分的高校在进行课余体育训练时,重视训练,忽视学习,而学生的自身的精力有限,经过艰苦训练以后,没有得到休息,影响了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致使学生选择放弃参加课余体育训练。
5 针对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制约因素的解决途径
5.1 摆正好课余体育训练的位置
体育教学的本身是需要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同时这也是群众体育教学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是针对运动队展开的训练工作。高校在进行课余体育训练时应该做好公平公正的指导。在高校内部积极组织好不同层次上体育运动项目,对于有意愿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均需要专业的体育教师对其体育运动做好指导工作,使学生学会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以及技能,努力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终身体育习惯。对于自身具备体育特长的学生而言,需要积极将其培养成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的骨干,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自身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兴趣,做好高校体育全面发展的工作。
5.2 积极培养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师资力量
在高校内部的体育教学部门中招聘具备优秀专业素质的体育教师,并组织校内年长的体育教师向新教师学习现代化的训练经验与方式。实际上高校的课余体育训练与体育并不相同。在教学方法、目的以及遵循的原则方面有着大的差异性,在课余体育训练中更重视运动技能以及竞技形态。运动的训练具备较为完备的训练条件。由此可见具备现代化运动经验与受过运动训练的体育教师更适合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工作,也正因如此高校需要重视对于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5.3 积极完善课余体育训练的奖励制度
课余体育训练本身是一项艰难困苦的工作,它需要经过体育教师与运动员的共同努力换取得成绩,由此高校领导人员应该对于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制度,以提高教师与运动员对于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应该在分房以及评职优秀教师等工作方面将课余体育训练的成果作为体育教师优势进行参考;对于学生而言,在毕业的工作分配方面同样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使体育竞技成绩能够和毕业分配相关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的课余训练活动,为高校增光增彩。
5.4 对于课余体育训练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做到严格管理
在实际的课余体育训练中需要重视以学为主,以训练为辅的课余体育活动的训练,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课余训练时需要以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为主要前提。在高校中进行课余体育训练需要遵循体育和教育的双重规律,结合高校内部的生活规律特点,合理进行训练活动的安排,以提高体育训练的质量。对于积极参加体育课余训练与体育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加分,减少学生学习上的压力,做到完善课余体育训练的相关制度,使学生对于参与课余训练充满积极性。
6 结 语
体育课余训练对于高校培养现代化体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校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教育情况,对学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
[ 1 ]侯鹏,李茂,王海.山西省高校课余体育开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8):55-56.
[ 2 ]郭廷安,霍少华.对高校课外体育的分析与思考[ J ].体育文化导刊,2003(2):50-51.
[ 3 ]陈钧,杨铁黎,李训锦.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103-105.
[ 4 ]胡海鹰.高师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余训练的现状及思考[ J ].北京 体 育 大 学 学 报,2007,30(8):1112-1114.
G807.4
A
1674-151X(2017)12-116-03
投稿日期:2017-10-30
周平(1970~),讲师,本科。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与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