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体育竞赛表演的文化探析

2017-11-27李翠霞常乃军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人类

李翠霞,赵 岷,常乃军

西方体育竞赛表演的文化探析

李翠霞,赵 岷,常乃军

西方体育竞赛表演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文化系统,既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呈现出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互动。从西方文化的本体发展来看,体育竞赛表演的商品化确立,以及民族国家将大型体育竞赛演变为其综合实力展示舞台,共同构筑了竞赛表演的文化根基;身份认同与公平参与成为西方体育竞赛表演的基本文化表达;自我解放与英雄梦想构筑起西方体育竞赛表演的文化立场;更高、更快、更强所体现出的竞争精神与超越精神成为西方体育竞赛表演的文化归依。因此,对西方体育竞赛表演的研究,可以提高我国体育竞赛进一步市场化、产业化,有利于我国一些优秀体育竞赛项目进一步融入到世界大竞赛体系当中,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体育竞赛;体育竞赛表演

体育竞赛表演主要是指以身体运动为核心,以体育竞赛为载体,以体育运动竞技美为主要展示对象的一种特有体育文化表现形式。西方体育竞赛表演首先是作为历史范畴而客观存在的,从古希腊发端,经古罗马以及漫长的中世纪,最终随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体育竞赛表演作为体育文化现象最为直接的内涵与外现,是研究西方体育必然的研究途径,也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对于传统的商业消费模式而言,体育竞赛表演的消费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其消费形式是隐蔽的,消费内容是非常规的,甚至连消费过程都是多元化的、非线性的。从宏观角度来看,西方体育竞赛表演与西方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互为表里又互相交叉的发展互动,形成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现象,使体育不再是“体育”,表演不再是“表演”。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剖析西方体育竞赛表演的相关问题时需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分析,找出其基本的发展脉络与逻辑,从而对西方体育竞赛表演有一个全面、客观、公正的认识,以有利于我国体育竞赛整体发展与推进。

1 西方体育竞赛表演的文化前提

1.1 体育竞赛表演成为商品

我们站在当代社会回望历史才会发现今天与过去是如此的不同,对于体育竞赛表演而言同样如此。古希腊时期体育竞赛的典型代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实质上就是一场献给宙斯的祭祀性表演。古罗马时期的角斗表演则完全是一种给罗马人观看的娱乐活动,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甚至是奴隶都可以走进角斗场去自由观看,帝王、贵族举办角斗表演的目的在于借用这种血腥的表演来换取选票赢得民心。中世纪骑士比武表演则导源于军事训练,逐步发展成为骑士们一种自我展示行为和王公贵族们的一种娱乐表演行为,由于受到种种条件限制,普通老百姓是难以融入其间进行观看的,所以其传播受众面十分有限。只有到了近现代,当机器工业迅猛发展时,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说:“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1]。由此人类社会的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全新的变化,使体育竞赛表演面向全社会成为一种可能。

“商品首先是一种外界的对象,一种用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1]。那么从这个角度而言,体育竞赛对于观众而言,其表演属性就是“满足观众的需要的物”。就如同我们去电影院观看电影、戏剧表演一样,当我们走进体育场馆观看体育竞赛时,我们还是在看一种表演。只不过在体育场馆进行的“表演”与电影院和戏剧舞台的“表演”有着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和表演形式,但是对于观众而言,其意义并无本质的不同。

我们对近代以来各国际单项运动组织成立时间进行了一个简要统计,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国际单项运动组织的成立时间段和主要分布区域。国际单项运动组织的形成实质上标志着这些单项运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体育运动,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竞技水平,成为全球性的体育竞赛项目。同时也预示这些竞赛项目已经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并且在全世界广泛开展。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则充分说明这些项目已经进入全球性的表演舞台,可以给全世界观众提供一种高水准的体育竞赛表演。

如果从1881年开始的每隔10年对所成立的国际单项运动组织成立时间进行统计,我们会得到这样一个统计结果。从1881年到1890年这十年里只有1项单项运动联合会成立,那就是国际体操联合会。此时,欧洲的资本主义正处于发展初期,还没有建构起完善的商业化体系,所以体育竞赛表演在此时还没有完全成型。因此,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表演质量上,都远远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从1891年到1900年10年间则有3项国际单项运动组织成立。1901年到1910年这10年里则成立了9项国际单项运动组织,形成一个发展小高峰。而且在1911年到1913年这3年里则有4项国际单项运动组织成立,随后欧洲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发展迅猛,从1921年到1930年这10年间有11项国际单项运动组织成立。[2]从现实历史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共有19个国际单项运动组织成立。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商业体系已经进一步完善,因此作为一种新型的表演方式——体育竞赛表演在全世界已广泛开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单项运动组织的成立日益平均化,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有一个迅速发展阶段之外,基本上呈现出一种平稳发展的态势。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自1930年摄像机在体育竞赛中广泛应用之后,体育竞赛表演完全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播出节目。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体育竞赛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促使体育竞赛表演形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动。“更加大众化的球类运动及在其影响下修建的各种体育场。场馆布置变得精细化,目标也随之简单化,仅有一条跑道环绕比赛草地以便各种比赛活动分离开来。在比赛场地上,众多的观众只关注某一场比赛”[3]。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体育竞赛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精细化和标准化趋势,无论从体育场馆的修建,还是体育比赛的规则设置,甚至连体育比赛的时间都越来越有规律化。从现实状况来看,无论是世界杯还是奥运会近年来所有的改革都或明或暗地围绕着一条主线在开展,那就是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比赛,这是体育竞赛表演商业化的典型明证。

早年作为世界第一大赛事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地往往在比赛后深陷债务危机之中,到1984年美国商人尤伯罗斯充分利用商业营销模式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重大改革,并进行全球性的营销战略,最大限度地开发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商业价值,最终赢得2.5亿美元的利润。[4]从此以后,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进入一种全新化的商业运营体系当中,当前各国纷纷申办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全球最为赢利的体育竞赛,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场视觉盛宴。

1.2 大型体育竞赛成为世界各国的表演舞台

许倬云先生说:“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中叶,西方世界的旧秩序完全为民主政体的国家取而代之。这一巨大的变化,其历史意义不亚于2000年前几个主要文明系统的出现”[5]。在今天看来,我们对于民族国家的存在已经熟视无睹,认为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实际上民族国家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相对体育竞赛表演而言,如果说资本主义商业体系为它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经济动力和观众市场,那么民族国家的出现则为它的存在提供了一种政治保障和合法性。无可否认,民族国家的出现将整个世界都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今天民族国家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各国的存在常态。这些民族国家并不是完全独立不相交流的,实际上民族国家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全球化国际关系的重要体现。

国际性的大型体育竞赛成为这些民族国家和平交流的最佳平台。以足球世界杯的发展为例,1930年在蒙得维的亚举办的第一届足球世界杯就有20支球队参加,全世界有400名记者到场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约10万人观看了最终的决赛。[6]如此庞大的传播规模,自然会获得更多国家的关注。正如乔治·维加雷洛所说:“世界杯足球赛粉碎了这一体育地区观,粉碎了这种严格的地理归属性,世界杯议案忽略甚至破坏了这种乡土运动方式。体育要建立自我的普遍性和跨民族交流的体制。实际上,这正是国际关系本身变化的迹象,例如同样是在20世纪,经济与市场开始缓慢地实现全球化,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安全感也越来越强,文明欠发达的地区不复存在了,西方国家的乡土观念也消失了。20世纪通信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流计划成为可能,世界杯足球赛区尽管并不自我张扬,但它确实体现了这样一种迹象”[7]。全球化的体育竞赛将国家之间、地域之间、民族之间,甚至是种族之间的鸿沟填平了,所有的人都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充分展示自己。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参赛国家和地区总体呈上升趋势。奥林匹克运动会为这些成员国搭建起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史密斯曾经对三个主办过体育赛事的城市进行追踪研究表明,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策略之一是主办媒体关注的大型事件[6]。据统计目前全球大型体育竞赛中,足球世界杯和夏季奥运会在220个国家播出,世界摩托车锦标赛在208个国家播出,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在206个国家播出,世界田径锦标赛在200个国家播出,法国网球公开赛在195个国家播出,橄榄球世界杯在180个国家播出,环法自行车赛在170个国家播出。环法自行车赛累计电视观众数约达到10亿人次,足球世界杯电视观众人数达250-300亿人次,而F1赛季超过了500亿人次[6]。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奥运会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塑造是极为重要的。大型体育竞赛在今天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提高国际形象的一个平台,同时这些国家也借助于这个平台,通过各自的运动员展现出该国的实力与风貌。

2 西方体育竞赛表演的基本文化表达

2.1 身份认同

体育竞赛在发展初期其表演性并没有得到特别的关注与彰显,许多人在参加或观看体育竞赛时,大多抱着一种休闲娱乐的态度。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许多人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上,每天为生活所捆绑,没有更多时间去从事体育休闲活动,只有那些社会上层人士才有时间和精力从事一些较为高雅的体育竞赛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器生产逐渐代替了人力,社会个体获得极大解放,这样社会大众从事劳动的时间在减少,休闲时间在增加,人们对于健康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于是体育竞赛也开始从一个封闭的小圈子走向大众社会。

今天看来职业体育竞赛将人类的体育竞赛直接向前推动了一大步。当运动员成为一种职业之后,他们从事体育竞赛就如同我们去上班一样,这样从工作角度而言,体育竞赛表层那种象征地位、荣誉的面纱就剥落了。职业体育竞赛活动裸露出来的是一种赤裸裸的工作关系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体育竞赛此时自然也就成为一种商品。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生产模式的全球化推广,统一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与产品销售模式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化标准潮流,这种商业的标准化引发了社会的同质化。当然这种同质化是在一种隐性状态下发展,虽然每个国家与民族都有自己本国家或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宏观大趋势下,这种传统文化日渐碎片化、边缘化和虚无化。以西方工业文明引发的这种现代发展模式几乎已经成为今天全世界都在遵循的一条发展道路,当然体育竞赛也不例外。特别是当前许多体育竞赛已经演变成一种国际化的大型比赛,例如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世界杯,各种单项国际锦标赛等等,这些体育竞赛由于其规则体系的标准化,致使参赛国家或者参赛运动员都要按照这些体育项目运动本身的竞赛模式去训练、去比赛。体育竞赛也走上同质化道路,当然这种同质化的过程是建立在身份认同基础之上的,没有这种认同基础,自然也不会有这样成体系成规模的比赛形式。

2.2 公平参与

无可否认,西方那些最早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首先引领了当时世界的发展风潮,同样作为社会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竞赛,也最先为这些国家所引导。资本主义倡导自由与平等,这一点与封建制度有着极大的不同,这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美国在1776年的《独立宣言》中明确提出“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人生而平等),法国大革命时又在《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重申了“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8]。自由与平等是人类的理想,但是现实世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着的,每一个人都缠绕在各种社会关系当中,无法以一种完全理想化的纯洁状态在同一高度平等交流。

体育竞赛则由于其特殊的竞赛要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设置了一种理想化的竞赛场所,这个场所要求所有参赛人员,不分种族、年龄、出生、地位、职业、民族、国家,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完全以一种自然人的状态进行比赛。虽然这种公平与公正是人为硬性设置的,但是在当前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的现实里,体育竞赛却成为人类社会中一种公正、公平、理想化的竞争场域。这也正是大家如此热衷于观看体育竞赛表演的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竞赛的参与公平日益升级,体育竞赛最初的业余化与职业化之争,其背后的实质则是一种参与公平的对决。社会上的绅士们希望通过一种业余制原则将体育竞赛划入到一种完全自然化的人为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荣誉,而不是为了金钱才去拼命训练、拼命比赛。业余制在工业社会发展初期,体育竞赛还是某些人的个人娱乐时,这种业余原则是可行的。但是,当工业大革命的序幕逐步拉开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深入发展,商业法则成为全球性最基本的法则,那么业余制就显得有点局限了。特别是当体育竞赛成为一种表演化的商品之后,这种业余制原则就无法再满足社会的需要,观众要看到的是超越自己的,但又同自己的身体完全一致的人类身体的对抗与竞争,他们要看到最为激烈精彩的体育竞赛表演。因为只有这种对抗激烈的体育竞赛才能真正激发出他们内心深处那种最为原始的狂野热情,或者说是没有被社会驯化的人性本原情感。于是职业化的竞技体育完全取代了业余化的竞技比赛,一步跃入表演的舞台。从宏观角度分析业余制和职业化的对抗历程,最终的原点还是会回到参与公平这一基本点上,因为公平参与才是体育竞赛得以确立的基点。

3 西方体育竞赛表演的文化立场

3.1 自我解放

20世纪以来人类获得了极大的解放,特别是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整个人类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机器生产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与休闲活动,同时由于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人类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多,人类不只需要生产,同时也需要进行消费,这种消费活动又直接带动了人类的生产方式。韦伯说资本主义初期的清教徒把自己整个人看作一种为了上帝最伟大的光荣而奋斗的事业。他们把整个人生都用于生产自己的“个人”品质、品格,这些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种投资与经营,是发生社会生产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今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清教徒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再满足这个社会的发展了。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相对于体育竞赛而言,在许多国家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而体育竞赛则是体育产业中的基础。大众消费体育竞赛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运动员的赛场表现,当然对于运动员而言,这是一种体育竞赛,但是对于坐在看台上的观众而言,这完全是一种没有导演、没有剧本的舞台表演。特别是运动员相互间的对抗越激烈,那这种表演的效果就越突出,也越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对于场外的体育竞赛运营商家而言也就越能获得更多的赢利。

在大型体育竞赛发展初期,在社会的商业体系或者说消费能力和观念都没有成型和完善时,许多人并不看好这些以体育竞赛表演而赢利的行为,这些人当中包括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顾拜旦有关体育的几千页论述中很少提及观众。顾拜旦对人群也有所顾虑,他虽然没有明言,但他的观点几乎是确定无疑的,即不能把精英与民众、选拔者与大众混为一谈。19世纪末,资产阶级的竞争思想主张突出个人建树,而人群聚集则导致你拥我攘,情绪亢奋,难以掌控。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群涌向城市的娱乐场所,但顾拜旦认为这种场面很丑陋,大型阶梯看台令人生畏,他担心观众太多,所以阻止体育场里挤满人群:“你们可以想方设法美化看台,为它配上最合适的布景;看台上一旦挤满了人群,就几乎变成了一大块丑陋的石头”[9]。但是社会的发展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当工业化的生活结构模式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惯性时,人们开始反思这种生活模式,特别是当工业化、标准化、理性化等等行为模式如一圈又一圈无形的线悄悄地缠绕于我们的生活空间,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异化。

体育竞赛表演中那些对抗的身体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力量,这种力量正是千千万万人类的客观代表,人们观看这些身体的对抗与竞争,实质上是所有人类竞争与对抗的一种潜意识映射与镜像呈现。人们在观看那些运动员在体育赛场上对抗拼搏时,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正是观看自己身体的一种表演,同时也是一种身体自我解放后的客观呈现。体育竞赛是目前人类对抗与竞争中最为理想化的一种代表。社会中许多对抗与竞争被这样或那样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影响,没有一个像体育竞赛这样在严格的标准下,在客观公正的裁判监督下,在公平的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公开的对抗。这种对抗是目前人类所能找到的最为客观公正的一个理想状态,因此人们对于赛场上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是如此之不能容忍,其根本原因也就在这里。

3.2 英雄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把体育竞赛中的冠军视为英雄,人类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和想法,而且这种认识是不分国家种族的,无论哪个国家在体育竞赛中获得胜利,当这些运动员回到本国时,往往会受到极高的礼遇,被视为一种民族英雄。据报道,2014年足球世界杯冠军德国队回到柏林之后,大约有50多万名球迷为其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媒体采用的标题就是“2014世界杯冠军回国,50万球迷迎接英雄凯旋”[10]。当我们打开体育相关网站时,这种英雄用语更是多的数不胜数,但是相对于其它领域内的成功人士时,我们就很少能见到用“英雄”这个词来称谓他们。为什么人们会对体育竞赛中的获胜者给予英雄这种称谓呢?

乔治·维加雷洛提出:“当前社会更重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性,倡导尊重个人隐私和关注个人。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展、个人作用的多元化和社会活动的发展,个人对自身的思考产生了变化,更加追求惬意、安全和自身发展,更加渴望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传统的依附关系——人与人之间、群体凝聚力之间——产生了变动。人体接触不再那么直接,而是拉开了距离。其中,身体被更多地看成个人所属,是不可侵犯的”[7]。体育竞赛在这个领域中有着最为直接的身体接触,而且这种身体直接或间接的对抗则是规则所允许的,并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的,所以这种身体的直接或间接对抗不会产生侵犯他人身体的嫌疑。正是这种在公平、公开、公正的体系下,身体对抗与竞争成为一种人类最为本质的身体的对抗与竞争,那么获胜者自然也就在无形中被证明为是世界上最强壮的身体。特别是一些世界性体育竞赛中这种身体的对抗与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还被赋予了另一层意义,那就是这些参赛的身体本身就是参赛国或者地区经过挑选后派出的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在参加比赛自然也无形中被认为是相应国家或民族的一种对抗或竞争,运动员同时也需要一种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比赛成绩,同时也可以给他们带来一定的身份归属感和相应的荣誉感。

体育表演经过表演者身份的认同将人们引向冲动并使这种冲动具体化。这种身份的认同使冲动具有了某种深度并增加了冲动的激烈程度。同时,身份的认同是体育的认同,即体育就是目标,体育在它所创造的社会里逐步走向成功。特别是这种身份的认同能制造“英雄”[3]。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往往视那些在国际体育大赛上取得冠军的运动员为英雄的原因所在。

此外,当前大型体育竞赛已经变成一种商业化的营销模式,许多媒介传播这些体育竞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关注度和吸引力,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加入了许多渲染成分。比如对双方运动员的描述,对比赛过程的描述,对得分手段的描述,甚至于对运动员本身的服装的描述,都往往以一种传奇化的语言来进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不断增强观众的好奇心。特别是在电视转播过程中,更是通过各种长短镜头的切换和快慢镜头的运用,使比赛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同时也在无形中展现了运动员技艺高超的一面。为运动员的英雄化打下了底色,特别是一些运动员做出的一些特殊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技术动作或身体语言,更是将这种英雄表演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比如许海峰在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实现中国在奥运会史上零的突破,至今依然为人们作为奥运英雄所津津乐道。

4 西方体育竞赛表演的文化归依

4.1 竞争精神追求

现实世界里,不同文明模式通过多种文化途径加以传播与发展,其中体育竞赛表演文化就是典型的一种传播方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崛起的一个关键元素,是将规模小和技术含量低的媒介转化成具有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价值的巨大机构复合体。这些“大众媒介由制度和技术组成,通过它们,特定的社会群体向大量异质和空间分散的观众传播象征性的内容”[6]。以今天风行全球的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为例来看,其中绝大多数项目都来自于西方,除极个别的项目如柔道、跆拳道等。用大卫·罗的话来说就是:“1896年在诸神之所奥林匹斯山附近的雅典第一次登台的现代奥林匹克,其背后强烈的道德驱动力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古希腊人的遗产,而更像是受英国人影响、为法国人所调整、出口到全世界的一种竞赛模式的产品,2004年,复又被希腊进口”[9]。毫无疑问,今天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都在效仿的一种文化模式。

与外界自然对抗的结果体现着人类的一种竞争精神,而在与自身的缺陷对抗时则体现出人类的一种超越精神,正是这两种精神指引着人类走到今天。翻开达尔文的进化论,可能我们并不完全认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但我们并不能否认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万物都是在积极地寻找或适应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一点已经在无数的生物实验中得到证明。实际上这种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而进行的自我改变又何尝不是一种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的自我竞争是与生俱来的,这一点无须回避。同时也正是这种竞争精神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人类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

基于此,体育竞赛表演同样不能回避这一问题,甚至于在体育竞赛中展现最为充分的恰恰就是这种竞争精神。当然这种竞争精神首先要在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在具有技术专长的裁判监督下,甚至于摈弃了许多干扰因素在一种相对理想的环境中进行竞争。而观众所热衷于观看的也就是在这种人为设置的理想状态下,人类如何进行身体对抗和发挥自己的体力优势而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对抗与竞争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拼搏精神是我们人类最为宝贵的,也是指引人类不断向前的动力所在。同时,这种对抗竞争精神也是体育竞赛表演能够吸引观众的核心所在。

4.2 超越精神导向

现代体育竞赛中最具代表性的口号就是由巴黎阿奎尔修道院院长迪东首先提出来之后由顾拜旦引用到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 “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这句口号之所以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重要指征,是因为它表达了人类的一种超越自我的心声。人类自来到这个世界以来,一直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束缚与限制,每个社会个体都希望过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这是人类的梦想。“更快、更高、更强”便是人类这种梦想最经典的注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使人类难以将这种梦想付诸实践,同时这种超越精神也难以在具体的生存活动中体现出来,唯有在体育竞赛这种理想化的公平竞技状态下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超越是人类的梦想,反观人类发展历史,这种超越精神一直潜藏于人类文明各个时期的发展当中,当然关于这种超越精神表述可能在各个时期都有着各自的不同,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超越精神却无处不在。

近现代以来,这种超越性逐步被机器工业文明所掩盖,因为工业文明讲求理性,注重科学理性,强调客观标准,人类被机器文明所改造。这种超越性更多体现在机器的改进和应用上,在体育竞赛中这种超越也逐渐演变为训练机器、比赛服装、比赛用品,乃至兴奋剂的应用上,对于运动员本身的关注则逐渐被弱化,反而是身体之外的其他部分被放大强化。比较典型的如游泳中的“鲨鱼皮”服饰,可以明显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2009年在罗马举行的世界游泳锦标赛,有108人打破世界游泳锦标赛的赛会纪录,最后直接促使国际泳联正式宣布从2010年起对于高科技泳衣的禁赛处理。[11]类似于“鲨鱼皮”之类的的体育器械、服饰的改变与提升,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着一种人类的超越精神,只不过这种超越不是直接产生于人的身体的一种改变与提升。

5 小结

西方体育竞赛表演首先是作为历史范畴而存在的,从古希腊发端,经古罗马以及漫长的中世纪,最终随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

总而言之,西方体育竞赛表演作为一个文化系统的客观存在,既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呈现出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互动。西方体育竞赛表演的商品化,以及大型体育竞赛所折射出的民族国家多元竞争性无疑是其确立的文化根基;身份认同与公平参与则是西方体育竞赛表演的基本文化表达;自我解放与英雄梦想构筑起西方体育竞赛表演的文化立场;更高、更快、更强所体现出的竞争精神与超越精神则成为西方体育竞赛表演的文化归依。

纵观我国体育竞赛发展历程,是从对西方体育竞赛模式一种被动接受开始的,具有先天的不足性,需要后天弥补。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国现阶段的体育竞赛绝大多数主要依靠国家投入支撑,没有形成自己的发展体系。西方体育竞赛由于其在商业体系运作方面的成功,已经发展成为一项西方国家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如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美国的NBA职业联赛,环法自行车赛等职业赛事,越来越发展完善。因此,对西方体育竞赛表演的研究,可以提高我国体育竞赛进一步市场化、产业化,有利于我国一些优秀体育竞赛项目进一步融入到世界大竞赛体系当中,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德]马克思.资本论[M].曾令先,卞彬,金永,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2] Degh, Linda. Narratives in society: A Performer-centered Study on Narration[M]. Helsinki: FF Communications, 2015.

[3] [法]让-雅克·库尔第纳.身体的历史(卷三)[M].孙圣英,译.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生出版社,2013:265.

[4] Monika E. Schloder, Richard T. McGuire. Coaching Athletes: A Foundation for Success[M]. The Amateur Athletic Foundation of Los Angeles,1998:8.

[5]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3.

[6] [法]德博尔.赛事营销[M].曾国军,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7] [法]乔治·维加雷洛.从古老的游戏到体育表演:一个神话的诞生[M].乔咪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9.

[8] P.de Coubertin, Les spectateurs[M].Revue olympique,1910:28.

[9] David Barboza, Michael Jordan Movie Is Sports Marketing in New and Thinner Air[N]. The New York Times, 2014, C16.

[10] 凤凰网.2014世界杯冠军回国 50万球迷迎接英雄凯旋[EB/OL][2014-07-15].http://2014.ifeng.com/pic/l/detail/37346131_0.shtml.

[11] 赵岷.表演的体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157-158.

(编辑 马杰华)

Cultural Analysis of Western Sports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LI Cuixia, ZHAO min,CHANG Naijun

As an objective cultural system, western sports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not only has its inherent logic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presents multiple interac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culture. From the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sports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and the evolution of large scale sports competition into show stage of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national states jointly form the cultural roots of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Identity and equal participation are the primary cultural expressions of western sports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self-emancipation and heroic dream constitute the cultural stance of western sports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the competitive and transcendent spirit embodied in the “higher, faster, and stronger” ideology is the cultural attribute of western sports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Therefore, studies of western sports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can promote the marke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sports competition in China,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integration of certain excellent sports competition events in China into the world sports competition system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undertakings in China.

western;sportscompetition;sportscompetitionperformance

G80-05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7)02-0030-07

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对西方竞技体育中暴力谱系的文化学研究”(11CTY014)阶段成果。

李翠霞,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E-mail:E-mail:ybsyzm@126.com。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Sport Faculty,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Shanxi 037009

2016-11-15

2016-12-26

G80-054

A

1001-9154(2017)02-0030-07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人类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高校课外体育竞赛对大学生健康干预机制的研究
陕西省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