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广场舞对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启示

2017-11-27王长龙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广场社区体育

王长龙

新常态下广场舞对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启示

王长龙

新常态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就广场舞这一当今中国火热体育文化运动,探讨广场舞对我国社区体育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建设社区体育文化的启示,探寻社区体育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常态;广场舞;社区体育文化;启示

“新常态”是描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格局的代名词。主要表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外交战略和对外关系、从严治党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现象、新特征[1]。当前,我国正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广场舞应运而生成为一道独特的体育文化风景线。它作为一种低碳健身方式,因其动作简单、活动强度低,已成为社区体育中最受中老年妇女喜爱的体育项目。广场舞甚至走出国门,引起国际媒体的关注。

1 广场舞盛行原因分析

1.1 符合社区居民价值理念

广场舞是集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健身运动[2],音乐伴奏欢快,参与者翩翩起舞,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又增强了人们的体质。目前,广场舞主要集中在各规模广场、社区等集体活动场所,适合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女性居民,其中40岁以上占79.8%[3]。她们大多受街道、大院文化影响深刻,通过公共场合参与集体活动消磨时间,派遣寂寞。在身体已无法继续支撑高强度的运动项目情况下,广场舞作为一种强度低、简单易学的有氧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参与者的心肺功能、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促进新陈代谢和消化吸收,提高免疫系统功能等作用。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勤俭节约往往是中国女性,特别是中老年妇女所倡导的优良美德,她们不光负责家庭柴米油盐支出,还要为子孙生活消费承担部分支出,为了节省不必要的家庭开支,对于月消费动辄上千的室内高尚运动只能敬而远之,像广场舞这种消费成本低成为合适选择对象。所以,无论清晨还是傍晚都有“大妈[4]”们跳广场舞的场景出现,而且人数呈增长态势。

1.2 社区体育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居民健身需求

据2013年10省市15-65周岁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有49.2%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其中,男性为50.2%,女性为48.2%[5]。我国人口基础巨大,2012年全国总人口13.5亿,其中15-65岁占74%[6]。初步推算2012年也有近5亿人参加过体育健身运动,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随着我国1995年发布的“奥运争光计划”继续推进,体育场馆建设逐渐增加,然而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却没有同步发展,因此没有预留足够的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场所供群众开展广场舞活动[7]。市场经济下,城市建设者更多地为城市现代化经济性服务,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增加楼房建筑面积,而忽略了老百姓的休闲娱乐基本需求,部分社区居民需要在公共场所等非体育场地进行体育健身运动。广场舞是群体性项目,具有参与人数集中,不受活动场地过高限制,灵活性强的特点。因此,在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的情况下,广场舞作为群众工作之余自发进行休闲娱乐的一种广泛选择。

1.3 符合政府部门展示精神文明建设成效

广场舞作为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为社会提供体育文化服务的重任,是城乡居民体育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有效宣传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它受众面广泛,参与者众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主题活动中,伴随着积极向上的音乐呈现出健康的活动氛围,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吸引人们驻足欣赏并参与进来以达到全民参与的效果。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任何一种集体性体育活动像广场舞这样与精神文明建设如此契合,既能活跃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又能有效提升城乡文化层次品味,增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自信心,引领群众对美的追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借助艺术的力量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正面宣传的积极效果。

2 广场舞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2.1 提供文化交流平台,带动多元文化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工作方式日趋多样化,势必造成青年人因各种原因离开家乡到不同城市打拼、生活,新的年轻家庭不断组建,部分留在家里的父母形成空巢家庭,部分父母选择追随自己的子女来到新的城市照顾下一代。闲暇之余,出于强身健体或填补业余文化生活目的,他们纷纷走出家门,走进社区,娱乐身心,加强与周边居民社会交流与融合的机会,选择广场舞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管理司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提到: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按照中国14亿人的规模,相当于每不到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当前大多数城市而言,已经成为一个跨地区、多民族的文化交融生活圈,在这个生活圈之中逐步构建新的身份认同,人们选择像广场舞这样的交流平台可以加速外来移民的融合,减少文化差异、风俗习惯的陌生感,交流空间进一步扩宽。广场舞不分地域限制,把互不相识的社区居民相聚一起,通过对舞蹈动作的探讨与交流以达到相互学习进步的目的,从而实现文化的多元融合。

2.2 增强社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曾几何时,有相当部分家庭端坐沙发观看电视抑或三五好友一起打牌,更甚者极个别隐匿家中嗜赌成性造成恶劣影响,这不仅不利于自身健康,而且对家庭和睦、邻里关系造成很大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伴随健康理念的宣扬,人们越来越对身心健康加以重视,清晨和傍晚主动走出家门,回归社区广场参加锻炼成为了大众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然而广场舞又是多数备受青睐的一种。

广场舞的健身益智、协调身体平衡等对自身身体益处已经被社会所广泛认可,而且,通过广场舞的集会交流平台作用,加强了居民之间的情感沟通与学习鼓励的机会。一个个体可以带动一个家庭活动,一个家庭可以带动整个单元的参与,每个社区不在成为关门封闭的自然状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家庭和睦、社会团结与安定,建立健康和谐的公共环境,对形成共建和谐社区生活的新风貌有着重要意义。

2.3 逐步科学规范社区居民行为方式

当今,广场舞的盛行给参与者带来了愉悦身心等方面的同时也给非参与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因职业、年龄等原因的不同造成收入、作息时间的不同,时间上的安排差异引发私人领域主体权利意识争端。广场舞流行之初引发社会纠纷之争常见诸报端,广场舞大妈因噪音扰民、侵占公共空间、堵塞交通等造成周遭居民与之冲突,放狗、泼粪甚至高价购买高音喇叭形成对立。

对于广场舞扰民亦成为新闻、科研等工作者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同维度分析问题,建言献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将广场舞纳入规范管理,多地出台相应文件与法规。譬如:2015年9月由文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在对广场舞的规范管理方面提出要求。2017年3月新版《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正式实施,文件在提倡个人、集体健身活动的同时从场地、时间、音量等方面为广场舞立规,如若违反将给予行政管理处罚。北京新规颁布不久,各地政府也纷纷效仿出台类似条例进一步完善规范广场舞扰民问题。

2.4 参与群体相对单一

广场舞走出国门,在巴黎卢浮宫外、莫斯科红场翩翩起舞,《牛津英语词典》也收录“Dama[3]”一词,足见广场舞影响之广。广场舞参与者人数众多,外媒不完全统计多达一亿,但舞蹈者多为40岁以上中老年妇女,少数男性与年轻人参与其中,《牛津英语词典》之所以收录“Dama”也是因为于此。上世纪的中国式妇女性格保守内向,羞涩于展示自我,随着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大妈从家庭和职场双重松绑,重新审视自我,回归女人天性,走出相对封闭的家庭,既广结人缘,建立自我认同和安全感,又寻求自信,在歌曲和舞蹈中对美的追求。广场舞不同于传统舞蹈,对身体的强度和柔韧性均没有过高要求,特别适合中年以上人群,但广场舞也是与舞蹈紧密联系,诠释人体形态美,增强艺术感染力。它不像暴走运动,适合男性参与,虽刚性十足,简单粗暴,却无法体现阴柔之美感;也不像太极拳运动,适合老年人养生,虽讲究身心合一,刚柔并济,却无法主动出击,积极展现自我。

3 新常态下广场舞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启示

3.1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

对于广场舞的起源仍存有争议。早期说法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作或宗教祭祀的手段;近代说法则更贴合现代生活,其一因地势平坦,茶余饭后广场聚集跳舞而命名;其二以交际舞为主的交谊活动;其三略微偏颇,与“文革”中流行的“忠字舞”有一定的关系。广场舞确切起源说法目前社会各界还未给予统一,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广场舞包含形式多样,交际舞、民族民间舞、健身操、武术等不仅涵盖艺术而且还包含体育。人们聚集社区或者广场舞动身姿,带来身体愉悦的同时,使得我国悠久大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即使有些人一直认为广场舞是低俗、毫无艺术可言的形式但也无法否定它对文化的多元融合贡献。广场舞亦歌亦舞,歌曲伴奏也是广场舞必不可少的部分,除了少量国外曲目,均为国内原创歌曲,民族舞种的不同伴随各少数民族歌曲的多样选择,后期像《小苹果》等欢快、青春曲目出现,参与者人群更为多样化,某种意义上也造成了民族、现代文化的合流。

评判广场舞的高低贵贱不能以消费的多少为标准,更不能以年龄的大小为依据。不可否认的是广场舞并非期初官方组织,而是后期自发产生的民间休闲文娱活动,并得到官方默许的文化形式。就是这样的非官方文体活动却将我国民族的音乐与舞蹈带到了世界各地,成为自发的民间文化输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影响力。所以,在评判文化的审美上应该把人民是否喜爱和愿意接受放在主要位置,就像参与广泛的广场舞那样作为大众审美文化,让其成为一张中国文化建设的名片。

3.2 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随着广场舞的人数不断增长,在我国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资本市场已经开始紧盯这块蛋糕,催生如“广场舞经济”或“大妈经济学”这样的新生经济词汇。据调查,广场舞消费月均三到五百人民币,按全国一亿广场舞参与者计算,月带动消费达百亿级别,市场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也有数据显示,光服装、音响设备等与广场舞直接挂钩产品,每年均也有20亿以上市场规模。

目前我国正全面进入网络化时代,“互联网+广场舞”也成为当下热门话题,它的逆势生长不仅给大妈们带来学习广场舞的便捷途径,而且也让一部分年轻或不发达城市人群加入这个队伍当中来。据糖豆广场舞(互联网+企业)后台数据显示,广场舞月用户量达4000万,用户年龄结构70后、60后比例占多数,使用人数多分布于二三四线城市。随着广场舞互联网+化日渐成熟,势必也会带动如旅游、理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像广场舞等体育健身均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体育消费也是一样,只有按照市场的固有规律,在政府的合理引导下,培养中老年人新的消费习惯,带动创新创业,增加劳动就业人群,广场舞催生的体育产业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广阔。

3.3 积极应对老龄化需要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截止2014年已超2亿人,预计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达到4亿,老龄化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便提出“健康老龄化”概念,2013年9月,我国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需要已迫在眉睫。

研究发现,老年人特别是农村地区文化生活极为单调,电视、赶集等自发项目占老年人文化生活绝大部分,在互动方面远不及广场舞等集体性文体活动[8]。老年人特别是留守老人在我国家庭养老观念背景下,由于子女陪伴老人时间少等原因,导致家庭交流明显变少,生活无人照料增加生活负担,产生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当下广场舞等体育文化活动的兴起,大大改善了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和行为习惯,在精神慰藉和健康问题方面得到提高。广场舞的健身与心理健康方面的锻炼早已得到社会的认可甚至是科研专家的验证,简单的“抖肩”、“压腕”等看似简单的动作,可能对于年轻人来说再平常不过,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意义却不同,如身体机能的恢复、肌肉锻炼的协调以及增强骨骼的强度从而减少钙质的流失等等。另外,参与广场舞的老年人由于锻炼,长时间的处于集体环境当中,有利于找回年轻时的自我,心理健康功效是其它活动难以取而代之的。老龄化越发严峻的今天,如何积极应对,打好像广场舞等看似简单却效果俱佳的文娱活动这副牌,让老年人更好的获得健康与精神需求,达到老有所乐的极致文化生活,是政府接下来实现文明进步的长久课题。

3.4 优化城市规划与管理

GDP连年高位数增长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快节奏生活同时,人们重视经济而漠视文化现象带来一种偏置发展,犹如一列飞驰的列车偏离正常轨道一样。现代社会无论是条式建筑还是点式建筑都已经完全取代过去原有的传统民族建筑,让更多居民住进干净舒适的房屋同时也让邻里之间少了几分沟通,这里也印证了当下经济与文化建设发展存在的不平衡现象。我国城市特别像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拥挤程度目前已经超越发达国家如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归咎其原因不是广场舞等集体活动的存在,而是我国市民实用性公共空间及设施的不足造成的。

我国正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在经济总量还不能全部满足基本设施建设要求前提下,城市规划则优先投入到交通、医疗、教育乃至商业领域,而像广场、社区、绿化等公共活动空间往往被忽略,造成交通拥堵、生活环境压抑以至于冲突现象时有发生,而广场舞大妈代替了城市规划与管理者成为替罪羔羊。显然,并非所有的广场舞都存在扰民现象,只是位置的不同而带来的困惑而已,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人文素质的培养,均离不开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存在,如何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与管理者的思想意识。

4 结语

社区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状况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加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发展全民健身,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解决社区体育发展的根本。广场舞作为一项体育文化运动,在目前社会发展中已广泛存在,虽对部分居民的生活带来些许困扰与不便,但更多的是给广大家庭和社区居民带来健康和快乐。广场舞扰民问题并不能完全掩盖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积极作用,反而通过城市规划和政策实施得到有效解决,更能推动广场舞的合理开展。当前正是我国开展“十三五”规划期初两年,也是我国市场全面开发体育经济的开端,如何能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又能让老百姓乐居的同时得到身体的锻炼,继续挖掘和引导像广场舞这样给社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体验的体育文化运动,不断扩大受众群体,对于推动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许耀桐.习式政治新常态的六大鲜明特征[J].人民论坛,2015,(4).

[2] 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10(12).

[3] 邱海龙.中老年妇女广场舞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6):665-666.

[4] 江寒秋.大妈影响世界——中国大妈事件回放[J].齐鲁周刊,2014(18):9.

[5] 国家体育总局.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制状况抽测工作抽查结果[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788/4428310.html,2014-08-15.

[6]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qgndtjgb/201302/t20130221_30027.html.

[7] 于秋芬.社区体育运动开展中权利冲突分析:以广场舞纠纷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4(2):84.

[8] 宋月萍,张涵爱,李龙.留守、“广场舞”与健康福利——老年文娱活动健康促进作用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5(5):97-112.

TheEnlightenmentofSquareDancetotheConstructionofCommunitySportsCultureundertheNewNormal

Wang Changlong

Under the new normal context, the socialist cultural power is constructed,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re improve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promoted.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popular square dance, discusses its influence on community sports and enlightenments on community sport culture,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of constructing community sport culture, which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and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our country.

new normal; square dance;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enlightenment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课题“新常态下福建省社区体育文化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FJ2015C012);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课题“老龄化背景下福建省农村老年人体育需求和参与研究”(项目编号:FJ2015B076)

王长龙(1982-),男,山东淄博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体育学。

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Yango University, Fuzhou 350015, Fujian, China.

G812.4

:A

:1005-0256(2017)09-0041-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9.018

猜你喜欢

广场社区体育
布鲁塞尔大广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广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我们的“体育梦”
影像社区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广场办公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