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2017-11-27冯鹏远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学报建构主义建构

冯鹏远

建构主义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冯鹏远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起源、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对我国体育教学的实用性主要观点进行分类梳理,阐明了建构主义在我国体育教学当中的适用性,试图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建构主义;体育教学;模式;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不断研究,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逐渐走入到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中,并且逐渐向各个学科延伸当前我国的国家战略和社会的需要,也都急需创新性人才的参与,高校是人才成长和学习的摇篮。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需要高校进行深入的课程改革,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一全套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最近十余年来关于建构主义在体育中的应用等中文文献,以及少许的外文文献进行检索,下载了近40余篇,并仔细研读了20余篇。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上述文献的各种观点进行梳理,试图科学、客观的认识建构主义在体育教学中的适用性。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起源

建构主义也可翻译为结构主义其最早的提出者为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的知识形成是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其形成的过程是由同化,顺应和平衡。儿童接受外界信息产生的刺激后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外界刺激产生平衡的过程叫做同化。而顺应则是内部原有的知识结构不足以解释外界的刺激行为,平衡被打破。则需要内部进行知识结构的重新调整,称为顺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沿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道路逐渐发展的。前两者属于客观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知识间的传递为经验的传授。认知主义则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表现得更为理性。而建构主义则恰恰相反。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会独立于人之外存在,它存在于人的经验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知识不是绝对的知识,而是由人所建构出来。脱离人的经验之外的知识是不存在的,即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传到美国后在美国教育心理学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维果茨基认为,知识是通过社会的作用不断地建构即社会建构,皮亚杰则认为知识是由个人主观进行建构的即自我建构。而后学者们根据其两者的理论,将其总结为意义建构。自建构主义进入我国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在文献中将其称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观点虽然都来自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但由于其发展不一样,流派也不一样,现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将其归纳如下。

2.1 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客观主义是完全对立的,他强调知识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虽然人类以往生存的经验会以文字,符号等形式被记录流传下来,但这并不是人类学习的最终目的。客观主义者认为,知识是独立于个体之外单独存在的,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的传授过程,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获得与教育者同样的经验,而建构主义者,则强调学习目的不是为了使学习者获得支持,而是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且每个人由于自己的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同。在笔者仔细研读的二十余篇文献中。大多学者对,建构主义知识观的理解都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不存在客观知识,知识是人创造的。2.知识具有主观性。3.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机械的传递,而是由教师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可以说在主流学界对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认识,没有什么太大的异议。

2.2 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自己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观建构起来的,学习的过程是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传递的过程,而且外部的信息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真理是不存在的。以是学习者在新旧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建构起来的。是新旧经验的平衡被外界信息打破后重新建立起来的,新的平衡的过程。皮亚杰过于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而忽视了客体的问题。江勇在《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体育学习的影响》一文中将建构主义学习观总结为,建构主义学习活动观多活动二字。刘昕在2007年的《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及其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2010年的《追问建构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适切性》两篇文章中分别把建构主义学习观概括为课程观和教学观。而后者教学观,在建构主义各种观点的表达中更为准确。邹艳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根源与逻辑起点》中表示“他(皮亚杰)强调的主体心理机能的形成,而不是经验缺乏。在于没有解决好客体问题过于强调生物性。”柴娇则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要深思慎用》中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归纳为主体性、情境性、创新性三个方面,简单而又准确的表达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要点和优势。其他学者文献中对建构主义学习观则有泛泛之谈之嫌。

2.3 建构主义教学观

在上述提到的学者刘昕的两篇文章中都将建构主义教学观概括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既突出了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顺序,又明确的表达了其教学目的—意义建构。其他学者虽未在文献中具体的归纳建构主义教学关这一理论观点,但在其他观点的叙述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到过这一观点的主要内容—情境的建构。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进行知识的传递这一特点的巨大的挑战。

2.4 建构主义师生观

由于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是由学生主观进行义建构。否定了教师进行的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教师的作用由传递者转变为情境的创立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对于这一观点学界则没有其他不同的声音。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的各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而从我国课改所倡导的教师角色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等可以看出其对我国教学模式的影响,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建构主义是否适合体育教学的改革则是体育学者们重点讨论的地方。

3 建构主义对我国体育教学的适用性主要观点的分类梳理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支架式教学

追根溯源支架式教学的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第一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水平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者认为该发展是由教学决定的,所以教师不应该放任儿童智力的发展,而是要走在儿童智力发展的前面去引导儿童不停地从一个智力发展区走向另一个智力发展区。建构主义者正是由该理论来搭建学习的框架,该理论有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架。2.进入情景。3.独立探索。4.队合作。5.效果评价。

3.2 抛锚式教学

建构主义者认为,要想做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就必须深入问题,内部进行实地的解决及直接经验的获取,而不仅仅是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示范来机械地传递给学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进行贴近现实问题的情境创设。抛锚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景。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团队协作。5.效果评价。

3.3 随机进入教学

由于问题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要想多角度地,深入地了解问题的实质,做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而全面的意义建构是很难的,这就需要在不同时刻、不同背景下对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问题不同角度的理解,来认清事物的本质联系和事物间的内在规律,全面深刻的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随机进入需要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呈现基本情境。2.随机进入学习。3.思维发展训练。4.小组协作学习。5.学习效果评价。

对于建构主义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行与否,目前主流学界有两种声音。李力在《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一文中,把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跨越式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其中仅将认知神经学取得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其依据推断出通过知识获取过程的创新训练获得创新思维能力,在忽略运动技能学习的客观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就将建构主义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实在是有失偏颇。

刘昕在《追问建构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适切性》一文中,以运动技术的传授规律,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还是“中心”,课程的设定等三个主要方面来反驳了建构主义指导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可能动摇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革命性变革这一观点。指出建构主义是一种哲学的理论,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他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的认识论。又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及其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一文中,详细的指出由于其自身理论的不完善,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在体育教学运用过程中的“结构不良”领域有比较好的适用性,且能够迎合我国强调创新精神培养的改革理念。我们应该全方位的审视和理性的判别从教学实践出发,合理的加以运用。柴娇则对建构主义指导体育教学持怀疑态度。她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要深思慎用》一文中用建构主义理论在体育教学实际操作当中的局限性,以及建构主义理论本身的缺陷,指出由于我国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以及我国现今的国情的限制,过分依赖建构主义来指导体育教学现阶段还非常不现实,应该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部分应用建构主义来指导体育教学才能更好的促进体育的发展。

郑壮荣则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对健康主义持肯定的态度。他在文章中从同化、顺应、平衡三个主要方面以主义发展观的视角肯定了建构主义发展观在体育教学实践当中的作用,并指出建构主义发展观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能有利于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运动的乐趣,既能丰富其自身的发展也能更有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在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持谨慎态度,但其所倡导的一些先进的理念还是能够被学者们所认同的。

4 总结

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对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建构主义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也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其主张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初学者运动技能的传授,他否定了知识传递的可能。主张的意义建构这种观点,不仅无法在技能教学当中应用,对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是非常不利的。我们体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可以合理的,借鉴主义理论的一些新的理念,这对我国高水平运动员战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有非常大的作用。但传统的以客观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还将在以后的很长时间内发挥作用。我们应把建构主义理论的这些先进的理念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才能更有利于我国体育学科更加科学的发展。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74-81.

[2] 冮勇,李洪玉.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体育学习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2):160-162.

[3] 赵广涛,焦现伟.建构主义观下的体育教学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02):42-44.

[4] 柴娇,周登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要深思慎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8):1105-1107.

[5] 王晨宇.建构主义教学观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模式设计[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5):61-62.

[6] 王永平,樊临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5):95-97.

[7] 李力.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1541-1543.

[8] 郑壮荣.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04):118-120+31.

[9] 卢建明,谢萍萍,陈久.建构主义理论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2):121-124.

[10] 刘昕.追问建构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适切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6):78-80+87.

[11] 方微,程龙海.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2,(03):84-86.

[12] 安妮.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观念、主体与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06):104-106+121.

LiteratureReviewontheApplicationofConstructivisminPhysicalEducation

Feng Pengyuan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induction, t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analyzes the origin, the basic viewpoints and the main practical view on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of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illustrates its applicabil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hina, and tries to offer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in china.

constructivism; physical education; mode; application

冯鹏远(1994-),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Sport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Henan, China.

G807

:A

:1005-0256(2017)09-0167-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9.068

猜你喜欢

学报建构主义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