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态度:当代大众体育意识培养三部曲

2017-11-27牛严君乔玉成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动机态度大众

牛严君,乔玉成

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态度:当代大众体育意识培养三部曲

牛严君,乔玉成

我国当前大众体质水平日益降低,严重的健康危机引发人们对健康问题和体育锻炼的种种思考:为什么体育作为一门从幼儿园阶段直至大学期间均存在的课程,开设时间最长,却普及率和及格率如此之低?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的意义为何?为了探讨如何将体育活动生活化,如何养成体育意识,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态度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研究分析,讨论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态度分别对于大众体育意识培养的作用。目前我国大众对体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及情感,但对于体育意识的升华——体育态度(即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目前还比较缺乏。研究得出:当代大众体育意识的培养应从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态度三个层次依次进行。三者环环紧扣,循序渐进,缺一不可。

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态度;体育意识;大众健身;意识培养

1 前言

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会协会提出了“运动是良医”这一理论概念,并将该理论视为一项解决全球性的健康促进行动用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已在全球许多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2012年6月在我国正式启动。“运动是良医”的目的就是以增加体力活动为手段,促进全民健身推广、预防慢性疾病的形成。在倡导全民健康的时代背景下,体育意识如何养成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研究价值的领域。

体育意识是一个人对于体育有关知识以及体育活动活动的自觉认识以至于自觉自愿参与其中的思维活动,包括了“知”“情”“意”“行”四个部分,“知”的涵义就是大众对体育的认知了解的过程;“情”代表了人们对于体育认知之后所产生的情感;所谓“意”,是人们对于体育活动参与的主观意愿,也就是个体体育参与意识的养成;而“行”指的就是借助于意识的能动性而产生体育行为。体育意识养成问题的析出,是源于当代大众体育意识还尚存一定的不足。在对健康与运动关系的反思中,人们认识到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增进健康的有效手段,能够并且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参与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们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因此,加强体育意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 体育认知是体育意识培养的“基石”

在当高度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媒体化的时代,在如今多媒介化的社会里,国民大众对于事物的获取更多的源于各种媒介终端,如手机,平板,以及各种广播电视平台。传媒业已然成为了大众获取体育消息与社会交流的主体。国民大众对于体育的认知,也更多的源于手机、电视或网络等媒体的赛事转播,体育新闻,以及各种广告宣传。

2.1 如何去理解体育认知

我们先了解一下有关概念。认知:“cognitive”或“cognition”,意思是“知道或具有某方面的知识”。我们现在口中所说的“认知”,原本是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美国百科全书》所解释的是:“认知是生物个体从客体处获得某些思想或理解认识的心理过程,也是个体从外界获取世界知识的一个过程。”[1]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体育认知是人们通过认识体育、了解体育、或者是参与体育活动之后所获取和产生心理活动的过程。人们去认识体育,了解体育,认识到体育活动对于自身的重要性,不论是心理方面,还是生理健康方面的重要性。这便是对体育的认知。

2.2 体育认知与体育意识培养的关系

国民大众对于体育类事物的认知无非是以下两种情况情况:

一、认识了解尚未接触的体育活动或事物(体育认知)→在接触该类事物后后产生情感(体育情感)→喜欢→养成参与的习惯(体育态度)。

二、认识了解尚未接触的体育活动或事物(体育认知)→在接触该类事物后后产生情感(体育情感)→不喜欢→未养成参与的习惯(体育态度)→尝试其他事物。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一大因素便是对体育的喜欢与否,而对于体育的喜爱与否,关键在于其对体育的认知。意识是人类这一生物体所拥有的特殊精神活动,其中包含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及情感、信仰和意志等多个方面。因而体育的认知过程也是多方面,也是具有层次性的,是由感性认识过渡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人们最初对于体育的了解,是通过视觉系统配合听觉等感官系统,引发自身大脑的思维活动,并对与自己所中意的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如;有的人喜欢动作飘逸美观的花样滑冰,有的喜欢荷尔蒙爆棚的散打与拳击。在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之后,才会慢慢深入认识体育活动,也逐渐对下一步体育情感的产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对体育意识的认知层次有深浅之分,但唯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体育认知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能动性,并通过体育行为的方式作用于参与者[2]。

2.3 如何去培养体育认知

那么如何来培养国民大众的体育认知?我们要根据体育认知培养的需要来提供方法。国外有关认知培养的方式方法已有很多,并且针对体育认知培养和训练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多项研究[3]表明,个体是在通过实际的练习操作中自然而然地去体会感知,丰富和获得有关认知方面的知识的。特别是自身对于实际体验的获得。持这一类观点的学者认为:认知体验只有在具体实际的认知操作活动中才有可能获得认知体验,强调的是参与。而元认知体验恰恰是认知培养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体育认知的培养注重的是实际操作。

体育认知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出于对体育的喜爱,多数人群会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进行参与体育运动,并获得相关的体育体验和及体育认知。在现代化技术的今天,移动终端、大众传媒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学生获得体育认知的主渠道。[4]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各种消息推送、赛事直播随时获取,各项移动终端随处可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这个绝佳的传播媒介,去认识体育,了解体育。

3 体育情感是体育意识培养的“中心点”

情感作为人类独有的意识特征的一部分,其与认知具有协调一致性,是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在形式上表现为喜、恶、同情、关爱、思念、迷恋等意识理念。在行为上有笑、哭、动等表现形态。情感作为由情绪的升华而形成的对一定事物而产生的稳定态度,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持久的[5]。

3.1 什么是体育情感

体育情感包括情与感两个方面:感是对有关体育事物信息的集中接受,是感悟、是理解;情是对体育的感情喷发、发泄,是在认知、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发生的意识共鸣。[6]。当人对于体育相关的事物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便会爱不释手,难以舍弃,于是便产生了体育情感。有关心理学的书籍中所提到的情感,解释了情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指的是个体同自身的社会性需要所相关的主观体验[7]。人类所具有的高级社会情感主要包括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体育情感,可以归属于美感之列,人们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感知,而逐渐产生了内心情感体验,产生了对于美感的追求。作为情感分类中美感的一的表现形式,体育情感,是由主体在客观环境中参与体育活动产生的。

3.2 体育情感与体育意识培养的关系

体育运动心理学[8]的书籍中曾经提到,情感具有动机功能,是动机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就此看来,体育情感的培养,是以通过产生体育动机的途径,从而激发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产生了体育情感,便会产生体育参与的动机,而体育动机,便是体育意识养成的“中心点”。

体育情感既可以成为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力,也可以促使自己学习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体育情感不仅影响着行为,同时也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要试着从多种途径去培养自己的体育情感。体育情感的培养,取决于对体育的认知,当我们正确认识健康的的重要性,以及体育所能带来的对健康的益处之后,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对体育的情感。 在学者伊扎德的理论中认为“情绪与情感处于人格结构的核心位置”[9],并且众多有关现代情绪与情感的理论也揭示了情感在对个体的人格结构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可以表明,体育情感对于自身体育意识养成的重要性。

3.3 怎么去培养体育情感

体育情感的培养,重点在于自身的参与与体验。体育活动的参与与体育情感的养成,两者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获得的体育情感越高,自身所产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就越高;而由体育积极性产生的体育参与度越高,自身所获得的体育情感反馈越是更好。因此我们在体育情感的培养方面,首先要培养对身边有关体育的事物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获得初步的体验;其次,要简单的学习一些有关体育的理论知识,无论是通过各种书籍,或是媒介,了解体育本身对于健康、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性的益处;然后,充分将情感与行为二者相结合。已达到体育情感培养的目的。

4 体育态度是体育意识培养的“最终目标”

4.1 什么是体育态度

体育态度的养成即为个体形成了终身体育的观念,把体育生活化。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认可,也是个体在长期的家庭、社会等外界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体育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所获得的。体育态度对体育活动有明确的指向,体育态度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并对其产生明确效果[10]。

现今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生活压力也逐渐增大,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以及有效的疾病预防习惯,已经刻不容缓。养成良好的健康健身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不要等生病再去看医生,不要等到肥胖之后再去考虑减肥。

4.2 体育态度与体育意识的关系

从体育情感的养成至产生体育行为之间,体育参与动机是关键。动机作为个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能够推动一个人参与活动[8]。而运动动机正是推动人们去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的内部动力。体动机根据自身需要的特点,可分为体育参与的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直接动机是以直接的兴趣为主,自身主观有参与活动的意愿,并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间接动机则是指自身参与体育活动是由于一定的客观条件或需求。体育情感的培养,即是对体育直接动机的培养。

体育运动动机的产生有两个充分且必要的条件。其中之一是个体对体育运动的的需求,即内驱动。另外一个是行为的目标,既外驱动。体育活动参与的外驱动包含诸多,主要有建成环境、邻里交往关系、设施客观条件等等。研究表明;安全,美观,低污染的社区环境,以及能够容易进入的娱乐和公共设施有助于增强中国城市中老年人的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参与度[11]。 另一方面,内驱动是指自身对体育的认识。在有关对体育类活动的倾向进行测量中,内隐锻炼态度效果显著[12],显著的提高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参与有准确的解释力。当驱动力大于制动力时,锻炼欲望便会增强提高,锻炼的欲望增高,锻炼持续下去,反之,欲望消退,锻炼终止[13]。

4.3 如何培养体育态度

一项有关高中生体育态度的研究[14]表明,对体育态度的培养与转变的措施主要包括;积极的参与各项体育有关活动;提高体育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各项活动中的地位;多接触体育有关的书籍、期刊等理论相关的内容等。尤其是在体育态度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消极态度的产生,防止出现懒于活动、羞愧自卑的态度。

体育态度的转变的过程是由同化阶段向内化阶段的转变。同化阶段是指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是出于自愿;体育态度的内化阶段指的是参与者自身已经将对体育的认识纳入了自身的价值体系,并且成为了自己态度体系的一部分[15]。体育态度的内化阶段支配下所产生的体育行为是最为自觉和稳定的,因此也是最持久的。因此在培养体育态度,由同化阶段转向内化阶段的过程中,借助外界环境,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娱乐性等方面,合理降低体育活动的难度,减少参与者的挫败感,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5 结语

体育意识的培养最终目的还是使大众养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个体的体育行为始终是在体育意识的指引下通过产生体育动机而形成的。与此同时,体育意识又能够在体育行为过程中获得更多体验。二者互相交融,相互促进。由此可见,体育意识的培养对于体育行为的产生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的作用非常明显。遵循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态度三者循序渐进的养成结构去培养国民大众的体育意识,对于构建在健康中国背景下的的健康健身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黄华新.符号学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37-38.

[2] 张靖,司虎克.全国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以上海高校学生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

[3] 韦洪涛.学习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84.

[4] 李军松.”负面体育报道”对大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以天津市大学生群体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4(4).

[5] 王芬著.心路历程;与大学生朋友分享[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97.

[6] 顾坤明.生命与意识的起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101.

[7]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毛志熊.体育运动心理学简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18-19.

[9] 王有智.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第5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198.

[10] 殷恒婵.体育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71.

[11] Cerin E,Lee K Y,Barnett A,et al. Objectively-measure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nese urban elders[J].Preventive Medicine, 2013,56(1):86-9.

[12] 王玉秀.大学生内隐体育态度对锻炼行为的影响--基于TBP的研究.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中国会议,2015.2061.

[13] 李强.中老年人群坚持体育锻炼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推拉理论的实证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30(6).

[14] 武泉华.太原市高中生体育态度现状的研究.山西师大教育硕士论文专刊[C].2004.(6).231-233.

[15] 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等.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

SportsCognition,SportsEmotionandSportsAttitude:TrilogyofContemporaryMassSportsConsciousnessCultivation

Niu Yanjun,Qiao Yucheng

In China, the current mass physical fitness levels is decreasing, and severe health crisis arise consideration on health issues and sport exercise: why as a course that covers fromfrom kindergarten up to university, sport coverage and passing rates are so low? Why promulgate 2016 "Healthy China 2030 Plan"?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to make sport a life style and cultivate sport awareness,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method to study and analyze from the 3 aspects-- sports cognition, sports emotion and sports attitude, discusses their role in sport awareness cultivation. Currently sports in our country has already been emotionally recognized, but for sports consciousness of sublimation-attitude (that is, the habit of lifelong sports consciousness), is still scarce. Results show thatthe cultivation of sport awareness should start from the 3 steps successively, which are tightly related, progressive and indispensable.

sports cognition; sports emotion; sports attitude; sports awareness; public fitness; awareness cultiv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6BTY003)

牛严君(1990-),男,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大众健身理论与实践。

第二作者简介:乔玉成(1960-),男,山西临汾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众健身理论与实践。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Sport Schoo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 Shanxi, China.

G80-05

:A

:1005-0256(2017)09-008-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9.005

猜你喜欢

动机态度大众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动机比能力重要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