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冬季奥运会筹办研究综述
2017-11-27任慧涛易剑东
任慧涛,易剑东
(1.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福建泉州362000;2.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100871)
国外冬季奥运会筹办研究综述
任慧涛1,易剑东2
(1.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福建泉州362000;2.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100871)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外已有冬季奥运会筹办研究进行综述,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冬奥会筹办过程中的核心领域,包括冬奥会筹办的外部保障机制、内部控制机制、赛事运行机制和项目管理机制研究;第二是冬奥会赛事筹办的关键问题,包括筹办过程中的冬奥组委及利益相关者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冬奥会及测试赛如何保持生态平衡及促进环境保护、历届冬奥会筹办经验及知识管理等。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综述,提出吸收借鉴以往历届冬奥会的筹办经验,提升对冬奥会筹办工作的理解;重视冬奥会安保和医疗之特殊性,加强对自然条件的预测和控制,促进冬奥会筹办的保障机制建设;鼓励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开发端口前移,推进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事善治文化普及,助力我国大型体育赛事治理变革,保证“3亿人上冰雪”承诺的履行。
大型体育赛事;冬季奥运会;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1986年,国际奥委会决定自1992年开始,将冬季奥运会从夏季奥运会中完全脱离,单独举办。这种变化不仅让冬季奥运会成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会,也催生了一些相关研究。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对我国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高效筹办、成功举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Olympic Winter Games”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Nature、Emerald、Springer、EBSCO、Wiley和Taylor Francis等英文数据库,收集相关成果近百篇,经甄别筛选,有40余篇与冬奥会筹办高度相关——需要说明的是,冬奥筹办研究是一个相对新颖的议题,国外学者的选题或集中、或零散,研究成果与筹办各个环节的工作等量。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冬奥筹办过程中的核心领域,包括冬奥会筹办的外部保障机制、内部控制机制、赛事运行机制和项目管理机制研究;其次是冬奥赛事筹办的关键问题,包括筹办过程中的冬奥组委及利益相关者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冬奥会及测试赛如何保持生态平衡及促进环境保护等。
1 冬奥会筹办的重点领域研究
1.1 冬奥会筹办的外部保障研究
外部保障通常指围绕冬季奥运会筹办而展开的外部环境促进工作,例如国际交流、国家交涉、政府部门间沟通等。随着恐怖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以反恐为核心的安保问题成为冬奥会筹办外部保障的核心内容。1972年至2004年间,有168起恐怖事件是与体育赛事相关的。安保事务的规划、组织和管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那就是恐怖事件时刻都有可能会发生。诸如奥运会之类的大型体育赛事,作为全球瞩目的公共活动,也越来越引起恐怖分子的注意[1]。尤其是在后“911事件”时代,大型体育赛事已成为极端分子和恐怖主义“发泄政治不满的平台”[2]。奥运会筹办期限很长,大部分的赛事都有长达6年的准备期,同时赛事场馆及场地等信息又是完全公开的,这为恐怖袭击者提供了非常充裕的时间来进行攻击选择。
作为2010年冬季奥运会的东道主,加拿大应当提升冬季奥运会的安全保卫和反恐能力。冬奥会安全规划不能漏掉任何风险分析过程,并且需要克服“有限的资金预算与无限的安保需求”这一矛盾。每一个潜在的安全事件都需要持续的信息调查和数据分析,这些都要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资源。因此,设计和执行奥运会的安保计划是一项艰巨任务,而且从进程上看,每届奥运会的安保方案都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复杂[3]。冬奥会的安保活动首先应形成熟练的多方合作,由于参与者除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城市政府之外,还包括军队、警察、消防、私营安保公司以及特别应对安保小组,因此不同的行动方都需要有效沟通、密切配合。其次应明确管辖权以及处置权,如上所述,作为权力等级不一、部门各异的行动方,需要清晰界定各自的权力和职责,防止安保过程中出现调度不力的状况,在事后问责中又出现纠纷和推诿现象[4]。
在冬奥会安保中,对志愿者的重视程度必须提高。首先,所有志愿者必须经身份检查和资历审核。其次,培训志愿者应对危机事件和突发情况的标准操作程序,帮助志愿者建立强大的心理素质,防止志愿工作突然停滞。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志愿者出勤率低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仅有80%的志愿者在赛会期间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岗位上。而在发生世纪公园爆炸案之后,有超过85%的志愿者无故退出,不再按约定提供应当从事的志愿服务[5]。虽然冬奥会的组织者将面临一些挑战,但在把握总体经验和教训之下,可以以新的方式推进安保工作的规范化。
冬奥会赛事经常会分布在2~3个地点进行。例如,盐湖城冬奥会的两个主赛场之间的距离约为48 km。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两个主赛场之间的距离约为84 km。连接冬奥会不同赛场的道路通常是单一的,而且多是在山区,道路蜿蜒曲折,有着无数潜在的安全问题和自然灾害风险。这也导致冬奥会通常有3个关键安保区域:两个主要赛场和一个连接线周边区域。其中,以道路及其沿线两侧形成的关键安保区域,通常需要更多的安保资源。
为解决安保资源不足问题,应鼓励多方部门协同形成联合工作小组或合作伙伴团队。例如温哥华2010年冬季奥运会安全管理,加拿大召集国家安全和情报部(Canada’s Security and Intelligence Service,简称CSIS)与加拿大皇家骑警的联合情报小组(RCMP’s Joint Intelligence Group,简称JIG)一起工作,成立了综合威胁评估中心(Canada’s Integrated Threat Assessment Centre,简称ITAC),两个部门在同一综合安全框架下合作,统一决策权和问责机制。
此外,在奥运安保人员的安排上,要谨慎使用军人和警察,正如加拿大皇家骑警官员Andrew Mayeda所强调的,“带刺的铁丝网、武装的路障以及街头随处可见的军事载体”不仅违背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景,还将极大地破坏奥运会的举办宗旨乃至奥林匹克精神。安装监控摄像头和闭路电视监控是一种关键、有效的安保策略,但如何使其有效防止干扰和破坏,以及防止不恰当的安装位置引起参赛运动员和观赛者的情绪和体验,则是另外需要注意的。
1.2 冬奥会筹办的内部控制研究
冬奥会的内部控制指为了提升赛事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维持财政投入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护冬奥相关资产安全与产出,以及确保有关法律法规与组织规章制度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有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5项要素。冬奥组委必须形成一个组织绩效整体解决方案,尤其是在资源分配方面,必须保证组织核心利益至上[6]。同时,筹办冬奥会的过程必须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效果和效率,以及遵守东道主国家现行法规。权力制衡、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决策有效性独立评估等决策层约束机制,也可以被视为冬奥组委内部控制的手段。
冬奥组委想要实现善治,首先必须选出恰当的组委会领袖、官员和管理层,并设计切合实际的组织愿景、宗旨和发展策略,同时能够识别风险,且拥有危机(发生前)预防管理机制、危机(发生后)应对管理机制。冬奥组委应当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力,同时保证具有正当的民主决策程序,在整个冬奥组委中养成廉政、高效的组织文化与伦理,在财政使用、权力运用、商业开发等方面具有良好的诚信机制。
冬奥会的筹办需要尽可能将信息向社会公开,并接受公众监督,尤其是冬奥组委要定期发布财务报告和大事记,并通过审计和问责机制来保证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问责不仅是中央政府、投资者(会员、政府或私人股东)所拥有的权利,对运动员、教练员、家长、球迷、赞助商等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讲——尽管他们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而不是物质,同样拥有知情权。冬奥会的举办还要考虑赛事举办城市或地区居民的知情权。筹办冬奥会要以冬季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为使命,合理使用资源禀赋,有效运营并提供社区服务。
为了对冬奥会的后期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冬奥组委必须在筹办工作的前期,建立可实现的目标框架并进行持续评估监控。冬奥会的关键遗产包括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场馆建设、冬季体育开展、环境保护与改善、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传承、(冬季)体育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等。通过赛前进行冬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对所在城市和地区形象重塑等方面的影响多重评估,能够提供奥运遗产评价的科学性,也能保证顺利完成国际奥委会后期评估报告。
1.3 冬奥会筹办的赛事运行研究
作为全球顶级赛事,冬奥会的赛事运行问题不仅涉及活动组织和管理、公共卫生与运动医学,还包括国内政治、社会舆论和公共关系维护等。尤其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出现的政治议题化,筹办冬奥会的东道主国家和城市政府必须了解市民对赛事的支持比例以及由此出现的社会舆论态度。在数字化、媒体化的时代,世界各地的大型体育赛事都凝聚着无数令人关注的议题。这些议题包含政治、经济、商业、文化和新闻等各方面的利益竞争,都需要在赛事运营过程中进行关注[7]。
Müller讨论了索契居民对2014年冬奥会筹办的看法,并探寻不同社会群体的支持度,以及何种原因会导致市民对2014年索契冬奥会进行支持。研究发现,虽然早期负面评价是占主导地位的公共舆论,但索契冬奥会的支持度依然十分稳固。年轻一代以及拥有良好知识储备的俄罗斯民众是坚定的支持群体。随着赛事筹备进度和筹备预期的改善,负面评价逐渐消减。Müller建议冬奥组委应当向民众提供足够多的关于筹备进度的正面消息,这样能够有效减少负面或反对的声音[8]。
在《奥运主办城市的公共舆论研究:以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为例》中,Hiller通过在6个不同时间点搜集调查数据,追踪研究了奥运城市在冬奥周期间的民意。数据显示,虽然有很多的争论和批评,但大众对奥运会的态度是越来越支持。经过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允许市民免费参与诸如冬奥会预赛等相关事件,以及不同政党对冬奥会的积极态度,最能显著提升公共舆论的乐观程度。研究认为,冬季奥运会所带来的一切政治议题都是因筹办冬奥会这一政府决策而带来的政治社会学范畴的社会政治互动议题。同时,作为一个互动事件,冬奥会的社会参与和公共舆论有着高度正相关的关系[9]。Billings等通过调查525名观看索契冬奥会的美国人,从4种特质(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国际主义和自我身份认同)分析了体育迷的国家态度。研究发现,美国国家代表队在索契冬奥会上的成功能够增强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同时缓解其对政府的不满[10]。
部分冬奥会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和参与者对冬奥会运动损伤情况进行总结,希望为未来冬奥医疗服务提供帮助。Gunby对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的医疗服务进行了分析[11],Reeser等分析了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期间奥运村综合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包括运动员保健、医疗、兴奋剂检测与控制[12]等。冬奥赛事的医疗保障计划(Planning for Medical Care)应当在开幕式之前好几年准备着手执行。除了医疗服务外,由于参赛运动员来自不同国家,翻译服务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比赛赛程紧凑,医院应当在比赛开始之前24 h就开始运营。
除了提供保健、验光、物理治疗、超声波和磁共振等医学成像之外,还应有骨科、妇科、产科、感染科、消化内科、神经外科、心脏科,要保证大部分运动损伤和伤害都能得到救治。大多数医生都是志愿提供服务的,应当接受相关体育急救和运动医学方面的培训。由于冬季运动的特殊性,骨科医学与康复专家在医生中的比例要稍微高一点。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中,运动员需要救治的常见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排名第二的是肌肉和骨骼方面。在466名(占所有就医人数的21%)骨科病患中,上肢受伤的占25%,下肢受到损伤的占55%。此外,有13%与脊柱受伤有关,7%是脑震荡。第三类是物理治疗病患,有来自43个代表团的124名患者进行了418次物理治疗,其中56%的患者是运动员。膝关节(28%)、踝关节(13%)以及肩部(11%)是常见的治疗部位。研究发现,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中,高山滑雪等项目导致的运动伤害最多,这与传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并不一致。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认为冰球、雪板是运动伤害发生率最高的两种冬季运动,高山滑雪仅能排名第三[13]。牙科和眼科在冬奥运动员救治数量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牙科诊所总计处理了347例病患,眼科诊所总计处理了311例病患。
温哥华2010年冬奥会期间,建议提高地方政府普及大型集会传染病威胁及防范、灾害管理、急救规划等公共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公共服务购买等方式来迅速弥补这些方面的缺陷。关于温哥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移动医疗医院(Mobile Medical Unit/Polyclinic,简称MMU/PC)临床工作人员对培训计划的满意度,共计64名冬奥会医生、护士接受了调查。结果显示:在知识、技能和团队合作培养等方面,培训计划完成得较为出色;但在医疗实践、临床技能应用等模拟训练的有效性方面有所欠缺。建议以后的冬奥会应当在模拟训练计划上有所加强,提供、创建一个顶级的冬奥会医疗团队[14]。
1.4 冬奥会筹办的气候保障研究
由于冬奥会通常在山地或森林等户外环境举办,其能否成功举办与天气息息相关。因此,在地区区域气候分析、冬季自然环境评估、降雪及降雪量预测、生态保护等方面也有大量研究成果。J.Horel等认为盐湖城在2002年冬奥会期间有可能面临恶劣天气,因为盐湖城及其所在的犹他州在每年二三月经常出现暴风雪。其他诸如山间雪崩、低能见度的大雾、因湖泊效应产生的冰雪等也同样是气象灾害。恶劣的天气让盐湖城不得不封闭街道和高速公路,进而导致2002年冬奥会延期举行。同时,冬季暴风雪和其他大型天气系统通常具有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整个犹他州北部,危险的冬季天气往往与局部地形特征相关[15]。依靠学术界、政府部门和第三方团体的帮助,盐湖城冬奥组委组织并设计了天气支持系统(Weather Support System),不仅为奥运会赛事提供专业的预测和支持,还能够为奥运会官员、运动员、观众等提供精确的天气信息。盐湖城冬奥会的天气支持系统为当地的监测和预报暴风雪等提供了帮助。冬奥会闭幕后,天气支持系统继续使用,不仅提高了当地对冬季天气的认识,还能在发生天气灾害时提供公共警报,由此带来的经济遗产和社会遗产是难以估量的[16]。
2014年,地理学学术期刊《地球物理学理论与应用》(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以“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天气预测”(Science of Nowcasting Olympic Weather for Vancouver 2010,简称SNOW-V10)为专题,邀请来自加拿大环境署大气数值预报研究院、加拿大城市气象局、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美国诺尔曼气象决策技术研究院、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强风暴实验室、奥地利气象和地球动力学中央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院等多个国家、多类机构的专家,通过具有可用性的独特观测数据的搜集,来开发短时期内(0~6个h)复杂地形下冬季的天气预报,预测包括风、云、能见度、降水量和降水类型等。研究发现,在冬奥会期间,天气异常的出现主要源于多个变量的共同作用,尤其是积雪融化、降雨或降雪时形成的“天花板”绝热效果,与高山或山地复杂地形互动,导致风力形成扰流[17]。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对提高冬季天气预报准确度非常重视,建议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中邀请这些机构和专家前来中国,参与北京冬季环境的预测与评估。
Bernier等通过近地表和陆地表面建模,构建了一个混合评估天气温度、降雪量和积雪深度等陆面预报系统(Land Surface Forecast System),来预测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自然气候条件[18]。Mailhot和Milbrandt分析了实验数值天气预报(NWP)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和残奥会期间的应用,主要结合云微物理(Cloud Microphysics)和辐射传输(Radiative Transfer Schemes)等来提高评估高山、山地等复杂地形的冬季天气预测,帮助温哥华冬奥会的筹办和赛会计划决策[19]。Boudala等以2009年3月、2009年11月和2010年2月的降雪量为参考值,通过使用历史雨量、激光分析和雷达反射率因子等方法,测算了温哥华冬奥会复杂地形的降雪量[20]。Teakles等通过对2008年、2009年的冬季季风活动进行模型化评测,并利用获得的天气数据为冬奥会的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提供天气预测[21]。
冬奥会的举办高度依赖冰雪等自然条件,因此Rutty等综合梳理了1924—2010年的所有冬奥会赛后报道,包括筹备工作、开幕式、闭幕式以及户外冬季体育比赛、观赛舒适度、交通状况等。发现在天气风险管理中,通常有应急处理、技术保障和优先处理等3种危机管理阶段。尽管气候的不确定性很大,但由此产生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冬奥会规模和项目[22]。Scott等分析了气候变化下的冬奥会问题。作为严重依赖降雪量、温度等条件的精英体育赛事,冬奥会需要多种天气预测和风险管理技术及策略。该研究通过两个主要气候指标分析了历届冬奥会主办城市的气候变化,为冬奥会举办城市提供经验借鉴[23]。
关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雾霾问题,早在2008夏季奥运会期间就有学者进行了关注。Zhang等搜集了2007年7月至2009年3月每月第20天北京奥林匹克中心附近的空气样本,并分析了其六氯苯的气体粒子和浓度。发现由于实施“绿色奥运”等一系列政策,北京市空气中的六氯苯含量在2007年冬天至2008年春季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这说明2008年北京夏奥会前后的环境保护、空气净化政策是有效的。同时,研究还提醒六氯苯的浓度在冬季会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取暖燃煤、交通排放等产生的悬浮颗粒物增加[24]。Zhang等基于环境综合控制方法,分析了北京出台的一系列加强环境治理的公共政策,发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平均每年空气污染天数减少了25天,但在2010年后,这些良好影响逐渐消失。此外,研究还发现冬季是北京污染最严重的季节,而在北京冬奥会后,空气质量改善主要发生在春、夏、秋3个季节,冬季空气质量没有显著改善[25]。
2 冬奥会筹办的关键问题研究
2.1 冬奥会筹办的社会责任问题
冰雪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趋向成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是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冬奥会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冬季赛事,必须保证形成健康可持续的组织伦理。在筹办冬奥会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超越政治分歧、超越文化冲突,形成相互宽容、相互尊重与相互理解的处事方式,反对任何涉及种族、国籍、宗教、年龄、性别、性取向、残疾、政治主张等方面的歧视,尊重来自世界各地冬季运动员的人格与价值观。
Tajima以1998年长野冬奥会为个案,分析了长野冬奥会的全球与当地媒体传播、公共关系维护问题,批判性地阐释了奥运会作为全球超级盛事,在电视、企业赞助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追逐下,变成一个由特定语言环境操控的商业化事件。这种市场利益导向的运作使媒体不仅控制了申办阶段,还对筹办过程、赛会举行甚至比赛最终结果有着巨大影响[26]。Devinatz对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基础建设中的劳工歧视进行了研究。许多拉丁美洲劳工受雇建设温哥华—惠斯勒快速交通连接线,但这些拉丁裔劳工和加拿大劳工、欧洲劳工相比,受到了明显歧视。工会在保护工人等方面有很大困难,必须进行全球参与和治理,保证和保护跨国劳工的权利和利益[27]。
Fennell和Sheppard关注了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后,雪橇犬被“大屠杀”的问题。由于冬奥会赛事带动了加拿大旅游业的预估,一个经营狗拉雪橇项目的旅游公司过度驯养了约100只雪橇犬,并在冬奥会后将它们捕杀。研究通过功利主义理论和生态主义理论批判了私人旅游公司及其员工行为上的道德错误,同时认为这些举动涉及到旅游行业的伦理标准不足等问题。研究建议应当以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为主导,设计有效的道德和企业行为准则,通过道德教育和义务培训等方式来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28]。
2.2 冬奥会筹办的生态保护问题
环境和生态保护是冬奥会筹办中广受舆论重视的议题,例如高山滑雪路线是否影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河流生态系统,是否影响濒危物种或珍稀物种的保护等。Scalenghe等对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改造进行了分析。意大利都灵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重工业城市,其额外的潜在污染物来源于工业运输汽车的排放物。研究对象是都灵市郊区的一个专门处置工业危险和特殊固体废物的垃圾填埋场及其连接道路和公路。通过空气扩散模型和表层土壤分析,发现都灵冬奥会场馆周边及其土壤可能存在土壤或沉淀物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并有很大的可能会转移到食物链[29]。
Osipova等分析了2014年索契冬奥会奥林匹克公园地区建设工程中的地址条件及其状况,认为在奥林匹克公园、奥运村、基础设施工程和运输设施建设中,应当注意气候、地质、环境条件等可能出现的灾害[30]。Li等分析了大型体育赛事对侵袭性节肢动物、观赏植物等入侵物种全球传播的作用。认为为美化和突显节庆,许多国家会购买各类观赏植物来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和多文化色彩。在2008年北京夏奥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有44种景观植物和32种节肢动物被人类进行了贸易和运输。研究建议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时,应当考虑必要的措施,以减少入侵物种传播和危害的可能性[31]。
Lee等对2018年平昌冬奥会户外赛事规划区内的生态保护和景观保护平衡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通过应用视觉水平和生态灵敏度评测,将所有区域划分为保护区、一级缓冲区、二级缓冲区和过渡区等4类区域,设计一个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平昌冬奥会山地场地。其中,在过渡区中可进行频繁的人类活动,甚至设置公路、街道、体育场馆、住宿设施和周边服务设施[32]。
2.3 冬奥会筹办的知识管理问题
在知识管理层面,历届冬奥会的组织与筹办是一个知识生产、储存、分享和创造的过程。从最初的申办到冬奥会遗产开发,每届冬奥会周期都会产生汗牛充栋的文件和档案,为人类留下卓越的文化遗产,也是体育管理和奥林匹克研究的重要成果。“奥运知识转让”(Transfer of Knowledge,简称TOK)不仅是历届冬奥组委的法定义务,还是传承和分享冬季运动系列赛事策划、组织和举办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由于每届奥运会的举办都产生新的奥组委,并不同于上一届的主办城市,不同于上一届主办国的文化背景,其赛事管理、技术要求和很多流程也一直在发生变化。作为奥运会的组织方,新设立的组委会是一种周期紧凑、参与者众多、以赛会为导向的组织。和其他商业组织一样,需要获取、分享、管理和应用共同的成熟知识来降低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帮助和促进战略、政策的执行。迄今为止,在冬季奥运方面,已有盐湖城、都灵、温哥华、索契、平昌等5届冬奥组委成为知识转让的受益者项目组——当然,这些冬奥组委也是奥运知识的主要贡献者。
冬奥赛事知识管理也逐渐在运动队、运动员和观众等利益相关者范畴得到运用。作为挪威奥运军团的一员,Hanstad等从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国家队的视角,探讨了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并对过程中暴露出的赛事管理机制疏漏进行归纳,认为这些经验应当基于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的角度,帮助其他国家队防范风险,进而采取防范风险的措施[33]。Ness和Williams通过学术访谈和对话的形式,对温哥华冬奥会的项目管理和运营管理进行了开放性对话,来衡量不同感知因素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作为旅游和管理教学中的情景案例,通过对话能够让参与者更加深刻地认知管理和组织的价值,帮助大学生等志愿者更加融洽地处理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可以说,对话不仅是有效的冬季运动管理教学工具,还是推动参与者理解和共同学习冰雪运动筹办知识的有效途径[34]。
2.4 冬奥会筹办的体育治理问题
冬季运动正面临市场化以及全球化等带来的困扰,例如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冬季体育联合会等和所在国、所在地国家法律的关系、税收问题。同时,官员腐败、效率低下、文化冲突等也成为国际体育组织亟待认真对待的问题。体育治理能够为冬奥会承办过程中出现的国际事务、行政事务和公共事务提供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反兴奋剂多边合作、冬奥价值和遗产等问题上,实现好的治理(Good Governance)是帮助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理念。
在《从普莱西德到盐湖城:1980年以来冬奥会面临的成长和挑战》中,Chappelet肯定了冬奥会20年间(1980—2000年)取得的巨大成功,尤其体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由于冬季运动商业化相对夏季项目稍弱,反而使得冬奥会的治理更加纯粹和清晰。同时,冬奥会是从小城市逐渐成长起来的,这意味着对全球的小城市来讲,是一个极具符号性的发展战略伙伴。Chappelet教授建议冬奥会继续选择鼓励小城市申办,并投入足够的资金来资助相关申办城市进行体育设施建设[35]。
冬奥会治理是一个复杂、多层次、跨区域合作的议题。Parent认为从加拿大卡尔加里举办的1988年冬奥会到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以关键利益相关者为多元主体的多层次网络治理逐渐成为共识[36]。Chappelet介绍了国际奥委会及其组织体系从1984年至今的3次演变。在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大量增加的利益相关者导致奥林匹克全球治理的复杂度提升[37]。因此,国际奥委会组织的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将从“自上而下”的管理转变为“网络式”治理。Zwart等对体育组织可持续性治理的形成进行了研究,认为诸如冬奥申委、冬奥组委之类的暂时性体育组织可能会出现组织价值观缺失、工作人员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可过渡的组织框架,将有助于组织治理效率的提升[38]。
3 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工作的启示
3.1 吸收借鉴以往历届冬奥会的筹办经验
2014年冬奥会对索契乃至俄罗斯的经济冲击、2016年夏奥会对巴西的政治冲击等,让人认识到大型体育赛事的负面影响。如何做好预评估是化解危机的关键举措。从已有成果来看,在筹办冬奥会研究方面,研究已经涉及大型体育赛事管理、城市建设与发展、休闲与体育旅游研究、项目管理和安全管理、志愿者招募与培训、赛事运营与规划、饮食供应与保障、城市规划与执行、人群控制与引导、公共卫生与安全、商业开发和电视转播权收入等,体现出极强的应用性。因此,加强对以往研究成果的资料搜集与信息挖掘,能够提升我们对冬奥筹办的理解,确保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承诺得以兑现。
3.2 促进北京2022年冬奥遗产开发端口前移
承办冬奥会不仅是北京市及河北省地方发展战略的核心策略,更是我国“3亿人上冰雪运动”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依托。而根据国际奥委会《奥运主办城市合同》和《奥运会指南之奥运遗产》的相关规定,奥运遗产计划的总结,传统是在举办之后才被纳入主要议程。但从趋势上看,“整合奥运和城市发展,须从申办之始,便要注意奥运会遗产的保护与挖掘”[39]。建议为冬奥会筹办周期内的遗产开发工作设计一个制度化进路,重视冰雪运动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政策体系的构建,实现奥运遗产开发端口前移,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通过产业、政府、企业、社会、资本与科学研究之间的联动,探寻其实现路径。此外,还要注意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奥运遗产开发,在滑雪场、溜冰馆等实现无障碍交通系统布置,鼓励残疾人在冬天走出去,促进残疾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权利,进而推动残疾人的社会参与。
3.3 推进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事善治文化建设
冬奥会作为全球顶级赛事,其筹办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保障活动、项目以及事件的开展。早在2008年,国际奥委会就颁布《奥林匹克和体育运动善治的基本通则》,呼吁所有成员都应将之作为治理的最低标准。2014年,国际奥委会提出将促进体育领域的善治文化建设,要求奥组委在城市运行、财务管理、赛事管理以及礼宾规则等方面,遵守严格的治理准则。推进北京2022年冬奥会善治文化建设,促进冬奥赛事在遵循善治准则、城市建设与奥运规划的可持续性、鼓励社区参与、奥林匹克教育、激励青少年、商业开发与社会责任等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为未来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发展提供“善治最佳标杆”的基准。
3.4 重视冬季奥运会安保和医疗的特殊性
冬奥会的安保问题通常面临着地理空间布局广阔、气候和生态环境严酷以及比赛场馆场地复杂等多重挑战。同时,国际上恐怖主义活动日趋频繁,这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安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冬奥会安保方案、反恐措施以及突发事件危机管理实现快速反应,引入生物信息检查、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分析系统,实现北京冬奥会安保问题的规范化。同时,在冬奥安保的执行上,要考虑观众的赛事体验感和舒适度,防止安保人员和设施破坏奥运会的节庆色彩。应当在获得承办权之后两年内,设计并执行北京冬奥会的“医疗保障方案”,方案首先应执行对北京冬奥会抽调医生和护士的培训,包括传染病防范、冬季自然灾害引起的伤病处理以及运动损伤和体育急救等。对兴奋剂监测与控制方案进行综合研究,成立北京冬奥会兴奋剂监测专项团队以及药检实验室,并考虑在资格赛期间对部分顶级运动员执行“飞行检查”,实现威慑,防范正赛期间的兴奋剂使用问题。同时,应培养充足的翻译服务人员,以保证不使用英语的运动员及时得到救治。
3.5 重视冬奥会对自然条件的预测和控制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虽然崇礼太子城、延庆小海陀滑雪中心等冬季奥林匹克中心区域相关数据尚可,但冬季北京地区的空气质量仍令人堪忧,需要在筹办进程中形成可持续、有效的雾霾治理机制,保障赛会期间的空气质量。建议联合全球知名气象研究机构,通过具有可用性的独特观测数据的搜集,设计开发“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天气预测系统”,对复杂地形下各个举办地的冬季天气进行预报,预测包括风、云、能见度、降水量和降水类型等。地形条件方面,需要加快研究张家口和延庆地区高山、山地等复杂地形地区的道路修整建设。在配套建设排水供水、通讯电力、供暖供气、废弃物处理等相关工程过程中,考虑对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并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评估评价。
[1]Kristine Toohey,Tracy Taylor.Perceptions of terrorism threats at the 2004 Olympic Games:implications for sports events[J].Journal of Sport and Tourism,2007,12(2):100.
[2]Michael Zekulin.Olympic security:assessing the risk of terrorism at the2010 VancouverWinter Games[J].Journal ofMilitary and Strategic Studies,2009,12(1):1-25.
[3]Kristine Toohey,Tracy Taylor.Mega events,fear and risk:terrorism at the Olympic Games[J].Journal of SportsManagement,2008,22:454.
[4]Christopher Bellavita.Changing homeland security:a strategic logic of special event security[J].Homeland Security Affairs,2007,3(3):11.
[5]Chappelet J L.Management of the Olympic Games:the lessons of Sydney[J].Olympic Review,2000,27(35):40-47.
[6]Henry,Lee.Governance and ethics in sport[J].The Business of Sport Management,2004,1:25-42.
[7]Jay Scherer,Jean Harvey.Power plays and Olympic divisions:bilingualism and the politicsof Canadian viewing rightsat the2010Winter Olympic Games[J].Media,Culture&Society,2016:1-17.
[8]Müller M.Popular perception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throughmegaevents:understanding support for the 2014 Winter Olympics in Sochi[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Government and Policy,2012,30(4):693-711.
[9]Harry H.Hiller,Richard A.Wanner.Public opinion in hostOlympic cities:the case of the 2010 Vancouver Winter Games[J].Sociology,2011,45:883-899.
[10]Andrew Billings,Kenon Brown&Natalie Brown-Devlin.Sports draped in the American flag:impactof the2014Winter Olympic telecast on nationalized attitudes[J].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2015,18(4):377-398.
[11]Gunby P.Postmortem on Winter Olympicsmedical care[J].JAMA,1980,244(3):224-225.
[12]Reeser JC,Willick S,Elstad M.Medical services provided at the O-lympic village polyclinic during the 2002 Salt Lake City Winter Games[J].Wis Med J,2003,102(4):20-25.
[13]Hunter R E.Skiing injurie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999,27(3):381-389.
[14]Khan K,Freifeld C C,WANG J,et al.Preparing for infectious disease threats atmass gatherings:the case of the Vancouver 2010 O-lympic Winter Games[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2010,182(6):579-583.
[15]J.Horel,T.Potter,L.Dunn,et al.Weather Support for the 2002 Winter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2002,2:1-36.
[16]Schultz D M,Steenburgh WJ,Trapp R J,et al.Supplement to Understanding Utah winter storms:the inter-mountain precipitation experiment[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2002,83(2):210-210.
[17]G.A.Isaac,P.I.Joe,J.Mailhot.Science of nowcasting Olympic weather for Vancouver 2010(SNOW-V10):a world weather research programme project[J].Pure Appl.Geophys.2014,171:1-24.
[18]Natacha B.Bernier,Bernard Bilodeau,Stephane Belair,et al.Assimilation and high resolution forecasts of surface and near surface conditions for the 2010 Vancouver Winter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J].Pure Appl.Geophys.,2014,171:243-256.
[19]J.Mailhot,J.A.Milbrandt.An experimental high-resolution forecast system during the Vancouver 2010 Winter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J].Pure Appl.Geophys.,2014,171:209-229.
[20]Faisal S.Boudala,George A.Isaac,Roy Rasmussen,et al.Comparisons of snowfallmeasurements in complex terrain made during the 2010 winter[J].Pure Appl.Geophys.,2014,171:113-127.
[21]Andrew Teakles,Ruping Mo,Carl F.Dierking,et al.Realizing userrelevant conceptualmodel for the ski jump venue of the Vancouver 2010 Winter Olympics[J].Pure Appl.Geophys.,2014,171:185-207.
[22]M.Rutty,D.Scott,R.Steiger,P.Johnson.Weather risk management at the Olympic Winter Games[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5,18(10):931-946.
[23]D.Scott,R.Steiger,M.Rutty,et al.The future of 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in an era of climate change[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5,18(10):913-930.
[24]Lifei Zhang,Yeru Huang,Shuangxin Shi,et al.Concentration and gas-particle partitioning ofhexachlorobenzene in the Ambientair before and after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M].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2010,85:1-4.
[25]Jun Zhang,Chunping Zhong,Ming Yi.Did Olympic Games improve air quality in Beijing?Based on the synthetic controlmethod[J]. Environ Econ Policy Stud,2016,18:21-39.
[26]Atsushi Tajima.“Amoral universalism”:mediating and staging global and local in the1998 Nagano Olympic Winter Games[J].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2004,21(3):241-260.
[27]Devinatz V G.Introduction to“Discrimination against Latin American workers during pre-Olympic Games construction in Vancouver”[J].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2010,23(1):73-73.
[28]David A.Fennell,Valerie A.Sheppard.Another legacy for Canada’s 2010 Olympic and Paralympic Winter Games:applying an ethical lens to the post-games’sled dog cull[J].Journal of Ecotourism,2011,10(3):197-213.
[29]Riccardo Scalenghe,Gabriella Fasciani.Soil heavy metals patterns in the Torino Olympic Winter Games Venue(E.U.)[J].Soil and Sediment Contamination: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8,17(3):205-220.
[30]V.I.Osipova,O.A.Vadachkoriyab,Yu.A.Mamaeva,et al.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protection of Olympic park territory in Sochi[J].Geoekologiya,2010,6:483-493.
[31]Shaojian Li,LeiGuo,Shunxiang Ren.Hostingmajor international events leads to pest redistributions[J].Biodivers Conserv,2014,23:1229-1247.
[32]Junghwan Lee,Hyunchul Park,Gwangyu Lee.Zoning classes for forest visual landscapemanagement in and around PyeongchangWinter Olympic area:focused on Alpensia district in the city of Pyeongchang,Gangwon-do[J].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12(2):62-69.
[33]Hanstad,Dag Vidar.Risk management in major sporting events:a participating national Olympic team’s perspective[J].Event Management,2012,16(3):189-201.
[34]Jennifer Ness,Peter W.Williams.Dialogue management factors:a 2010 Vancouver Winter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 case[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Travel&Tourism,2009,8(2-3):193-221.
[35]Jean-Loup Chappelet.From lake placid to Salt Lake City:the challenging growth of 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since 1980[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02,2(3):1-21.
[36]Milena M.Parent.The governance of the Olympic Games in Canada[J].Sport in Society,2016,19(6):796-816.
[37]Jean-Loup Chappelet.From Olympic administration to Olympic governance[J].Sport in Society,2016,19:6,739-751.
[38]Bonollo De Zwart,F.Gilligan,G.Sustainable governance in sporting organisations[R].//P.Rodriguez,S.Késenne and H.Dietl,ed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in sports.Oviedo:Universitat de Oviedo,2009:165-227.
[39]Smith Andrew.Eventsand urban regeneration:the strategic use ofevents to revitalise cities[M].London:Routledge,2012.
Review on Organizing Olym pic Winter Games in Western
REN Huitao1,YIJiandong2
(1.School of Sports,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Quanzhou 362000,Fujian,China;2.National School of Development,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this article tries to reflections on how to organizing Olympic Winter Games in Western.Researches on organizing Olympic Winter Gamesmainly focus on two topics.The first one is about core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ing Olympic Winter Games,mainly including security mechanism,controlmechanism,operationmechanism and projectmanagementmechanism.The second one is about key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ing Olympic Winter Games,mainly including Winter Olympic Games Organizing Committee and their stakeholders how to fulfill social responsibilities,etc.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Beijing 2022 Olympic Winter Games Organizing Committee should learn the experience of previous Olympic Winter Games,paymore attention to natural conditions andmedical care,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uritymechanism.Through the above,the authorswant to encourage the legacy and good governance culture of Beijing 2022 Olympic Winter Games,which help China Mega-sports events governance reform and make the comm itment of 300 m illion people on the ice and snow come true.
mega-sport events;Olympic Winter Games;organizing;Beijing 2022Olympic and Paralympic Winter Games
G80-051
A
1004-0560(2017)05-0009-08
2017-07-10;
2017-08-21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的基本原则、重点领域与关键问题研究”(批准号:16ZDA226)。
任慧涛(1986—),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学、体育治理。
易剑东(1969—),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奥林匹克、体育管理与治理、体育产业,E-mail:yijiandong@126.com。
责任编辑: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