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视域下体育认知的转向研究

2017-11-27焦宗元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身体体育

焦宗元

(1.东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169;2.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身体视域下体育认知的转向研究

焦宗元1,2

(1.东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169;2.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西方哲学的身体观经历了从“遗忘”到“复归”的过程,在认知领域也出现了“离身”到“具身”的转向。体育是以身体为依托的教育,体育认知是一种具身认知,是主体人根据自我需求通过体育对身体的改造过程,在此过程中完成了人—体育—人的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把体育认知分为体育技术具身、体育文化具身和认知方式具身三个层次。体育认知为身体和认知理论提供了研究土壤,认知和身体理论也为体育认知研究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范式。

身体;具身认知;体育认知

1 西方哲学中身体的遗忘与复归

1.1 哲学传统中对身体的贬低和遗忘

西方哲学排斥身体与其负面的肉身观念有关,身体与低级、欲望、死亡、贪婪、痛苦、堕落等词汇相关联,是修行和克制的对象,这种负面的肉身观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对于知识、智能、真理、正义和美德来说,身体是不可信赖的,是阻碍得到他们的绊脚石。身体总是因为欲望、本能、烦恼、疾病、恐惧和冲动去打扰或破坏灵魂的思考和宁静[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这样描述:一个人的心灵一旦被主宰激情完全控制,他的生活就会变得铺张浪费,纵情酒色和放荡不羁[2]。充满激情和欲望的身体是心灵的牵绊,灵魂代表着理念世界,肉体代表着感性世界,理念世界是优于感性世界的。这种对身体的批判和对心灵的崇尚一直是古希腊哲学的主线。古希腊时期出现的犬儒主义和禁欲思想就是在这种身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

古希腊先哲对待身体的态度是消极、蔑视的,但身体总还是苟且地存在着,而现代的哲人们对身体的曲解造成了对身体的完全遗忘[3]。笛卡尔承袭了古希腊的身体观,提出“身心二分”的思想,“我思故我在”以怀疑一切为起点,把心灵与身体彻底地对立起来,我可以怀疑包括身体在内的物理世界的存在;但是心灵的思维过程(我在思考)是毋容置疑的,身体是不确定的,只有在心灵的思维过程中才存在着。身体在笛卡尔那里被彻底地遗忘了,身体沦为了心灵的附属品。这种身心二分论造成了身体和心灵的彻底决裂。在笛卡尔之后,黑格尔对他的身体观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他把世界观念化,把一切都归结为精神的,人成为了一个超然的主体,据此提出了世界是“绝对精神”的,身体是心灵的外化[4]。黑格尔的身体仅是“个体藉以显示其原始本性的东西”[5]。

从古希腊哲学到公元17世纪,身体一直处在这种被贬低和遗忘的状态。克制和惩罚是对待身体的基本手段,柏拉图就曾经说过:“真正的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亡。”[6]只有死亡才能最终摆脱腐朽、罪恶的身体,灵魂才能得以净化和自由。

1.2 身体的复归和身心合一

从古希腊到公元17世纪对身体的贬低和忽视一直持续近两千年,直到尼采的出现,身体开始恢复活力,身体才成为思想和感情的真正主人,它充满了力量。一个不认识的智者名叫自我,他寄寓在你的身体中,他便是你的身体[7]。尼采开始批判古希腊哲学否定感性生命的歧途,用他那诗化般的语言为身体正名。

西方文化从苏格拉底开始走上了这条立心贬身的道路,把人的心灵(理性)作为根本,否认身体(感性),把身体的需求和欲望贬抑为幻影,产生的根源就是身心关系的颠倒,人们把思想的、意识的设定为了认识一切的标准,达到思想上的永生成为了生命的终极价值目标[8]。为了消除对身体的误解,尼采首要地颠倒了身体与灵魂、精神的关系,使身体的动物性解放出来。这种颠倒从根本上打破了身体和心灵二元对立。现实世界中只有身体唯一真实地存在着,灵魂或精神隶属于它[9]。海德格尔曾指出过:尼采的思想方式就是颠倒。它打破了几千年哲学传统中身体卑微地位的窘境,让身体彻底从心灵的枷锁中释放了出来。尼采开辟了哲学的一个新方向,即身体本体论和身体认识论;主张身体是思想的根本,偏离肉体的冥想和沉思是不切实际的。尼采的身体已经不再是任思想和灵魂摆布的奴隶,它充满了活力和创造性,是一个有爱有恨活生生的身体,尼采吹响了身体崛起的号角。

尼采之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成为了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主力军。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认为身体是认识世界的中介,人是通过身体知觉形成身体图示来认识世界的,把身体的地位提高到了认识论的高度。梅洛庞蒂的身体思想最大的创新之处及其理论生命力,就在于他颠覆了传统的身心二分的二元论思想,把身体从精神和灵魂的枷锁中解放了出来,恢复其主动性,让一个活生生、充满活力的身体重新展现了出来[10]。意识只能是一种被体现的主体意识,它只有与身体结合才有“出场”的机会,被感知的世界不再是由主体所构成的意义的统一,而是肉身化寓居的场所[11]。梅洛庞蒂通过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具身主体性”(embodied subjectivity)这个概念。梅洛庞蒂关于我们的身体通常的看法为身体图式(body schema)-运动能力-感觉中介-身体图式,“参照身体所处环境的纵向、横向及其他某些重要坐标轴”而对我们身体位置的前自觉意识的知觉[12]。梅洛庞蒂对心灵的至高无上和卑微的身体进行了批判,终于把意识归还给了身体,梅洛庞蒂的整体身体成为了知觉外物、认识世界的主体。梅洛庞蒂的身体成为了具有意识的认识世界的主体。

海德格尔对待身体的态度是谨慎却又充满力量的,在其著作中极少对身体问题直接探讨,涉及到身体方面的描述更是少之又少,这与其同时代的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家对身体的推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海德格尔虽没有显著地对身体问题进行论证,但他却通过“在世存在”和“上手之物”对笛卡尔式的身心二分法完成了彻底的超越,他考虑的是身体性的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方式。海德格尔对手的思考不是放在一个静止的过程中去思考的,是放在一个动态的“手势”(Gebärde)的背景下去研究的,手不再是一个名词一个器官,而是整体运动人的一部分,是属于臂膀的一部分,人与手不再是简单的整体与部分,而是不可分割的一个运动的整体,从而属于我的身体性的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方式[13]。在海德格尔那里身体获得了自主性、主动性,身体通过合适的方式与世界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他的理论承认了身体与世界的认识过程是相互的、动态的。

2 认知领域的身体转向

哲学的认识论完成了身体的转向,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认知领域也出现了从“离身”向“具身”认知的转变,并从理论和实验两个维度证明了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在认知领域,追随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给身体和心灵的调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心理学家给实在和思维划分了严格的界限。这种认知方式忽略了身体在认知世界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身体在认知领域的转向发生在20世纪末,科学哲学家拉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提出心智是具身的,是通过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来源于身体和身体的感觉运动图式。这些观点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的afforde-nce理论的观点相吻合。古斯塔夫森(Gwen Gustafson,1984)用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身体认知,他将6个半月到10个月大的孩子,根据其对能够自主运动和不能自主运动的情况进行划分。此外,她让所有的婴儿体验步行机,这是一种让不能自主运动孩子能够立刻运动起来的设备。这个实验主要测量通过步行机引发行为的变化。古斯塔夫森记录了孩子们的探索性活动、交互行为以及运动活动。测量结果显示,在没进行实验之前不能自主运动的孩子,经过跑步机的体验后,却表现出一种探索行为和交互行为的显著重组;他们改变了其观察的模式(更多地扫视房间),孩子的社会行为也增加,比如姿势、微笑和声音都发生了变化[14]。

认识理论是在反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离身认知是在传统意义上的以计算主义、表征主义、机能主义为主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认知方式把思维和身体比喻为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软件负责发出指令,硬件负责接收和执行指令,强调认知是大脑的功能与身体的结构无关;这种认知可以脱离身体,在不同的物理载体上进行,人工智能的形成就是在这种认知方式上建立起来的。具身认知又称为第二代认知,这个理论的形成是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身认知强调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始于人的动作而不是感觉,在人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认知产生了。

3 体育认知及其身体转向

3.1 体育与体育认知

说到体育认知,首先要把体育的概念进行一下界定和梳理。体育概念是学术一直在争论的焦点,目前对体育概念界定也不下几十种。尼采曾指出:“只有无历史的东西才可以下定义”,给体育下一个定义下一个非历史的全面概括的定义是困难的。体育是一个从日本传过来的外来词汇,早期在日本体育这个词具有学校中的身体训练的意思,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我国学术界目前对体育概念的界定持两种观点:一种是P.E.(physical education)派,把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教育,突出其教育本质;另一种是sport派,认为体育是西方的竞技运动,在我国分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一方认为体育包括竞技运动、狭义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四个部分;另一方则断言体育就是身体的教育,即增强体质的教育[15]。作者认为把体育作为教育更为合理更符合体育的本意,而sport翻译为竞技运动更为贴切。体育和竞技运动有联系,但是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竞技运动虽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但竞技运动是以追求政治和商业利益为驱动的,所要追求的是极限、挑战和超越,其终极目标是让人成为“超人”。综上所述,笔者所采用的体育概念是physical education,是作为培养全面人的身体教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16]。

体育是一种身体的教育,对身体动作的直接传授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点,从根本上讲体育本身就是具身的,那么认知的身体转向对于体育认知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3.2 体育认知的转向

3.2.1 传统体育认知界定 近代的“心物二分”认识论将身体作为被心灵和思想控制的血肉之身,心灵、精神和思想成为至高无上的,肉体被理解为低下的卑微的。这种认识论的导向只关注心灵和思想,对身体的运动不闻不问。在这种导向下,以运动态身体为主体的体育就被近代认识论所忽略[17]。传统的理论认为认知是指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18]。体育认知从来没有离开过身体,无论是理论认知还是实践认知身体都是其最根本的依托,没有哪个学科能像体育这样让身体有如此特别的地位。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体育认知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的身体;但是在传统观念里,体育认知是作为一种被心理、意识、思维、记忆等感知的知识,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成为了体育认知的主体,身体是通过思维的命令传导而完成习得知识的。韩盛祥总结道:“人们对体育对象和体育经验进行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认为体育认知结构就是人们头脑中的体育知识结构。”[19]董传升等认为体育认知是指个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已经具备的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了解掌握以及对体育的能力倾向[20]。体育认知是对体育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傅健认为体育认知有三种形式:概念性认知、形象性认知、运动性认知[21]。在这里身体虽然参与到认知的过程中,但是这个身体还是思维感知下的身体,认识的主体还只是思维,认知中身体是缺位的。归其根本,这些对体育认知的界定其本质还是笛卡尔式的身心二分的认识论。上述观点都忽略了身体在体育认知中的主体地位,所以他们的体育认知还是在传统意义上的离身的体育认知。

3.2.2 具身的体育认知 随着认知的身体转向和身体理论的异军突起,体育认知在认识论维度上成为了可能,认知的身体转向在体育运动这一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根植的土壤。波兰尼曾指出:“所有知识都有其身体根源”[22]。体育知识并不是生物化学或生物力学层面的分解,也不是机械的身体运动训练,是通过哲学反思和抽象的知识的总和,是人整体认识的组成部分。既然体育哲学的认识论来自于体育、身体、知识的会聚,那么体育知识的形成必然与这三者密不可分,尤其是其中的身体概念,俨然成为了搭建在体育与知识之间的桥梁[17]。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看身体不仅是体育认知的终点,更应该是起点,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干瘪无力的身体蜕变成为了充实有弹性的身体。究其根本,体育是作为一种身体活动样式、一种主动的身体参与活动。体育认知是人们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具身性是体育认知的根本属性,其内容包括体育技术具身、体育文化具身和认知方式具身,体育认知是从身体出发通过体育又回到身体的认识自我的过程。

4 体育认知的具身化过程

体育作为人主体性表达的身体活动样式,是主体人依据自我需求而展开的主体性、主动性活动。体育的主体和客体是一体且协同的,是人类社会“自我规定”意义的一种独立的身体运动[23]。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体育认知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具身的,是人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根据需求对身体的改造和教育。那么体育的认知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体育认知过程分为三个维度:体育技术的具身是体育认知的基础,体育文化的具身是体育认知的升华,而认知方式的具身是体育认知的最终目的。

4.1 体育技术的具身

体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体育技术是所有体育项目动作、技能、技巧集合的总称。从技术哲学的视角来分析,体育技术属于一种身体技术。体育认知是体育技术内化于身体的过程,同时也是身体的技术化过程。从技术化的发展阶段来看,体育技术具身是体育认知的初级阶段,是以技巧为核心的动作技能阶段,它的表现是外显和可见的。例如在体育教学的初级阶段,作为技能习得主体的身体是通过视觉、听觉等感知觉对体育技术进行处理的。然后通过对身体的不断模仿和训练完成体育技术的具身。在传统的认知观念里,体育技术的习得是通过思维的抽象、记忆等来完成而后传达到肢体的。在运动生理学领域认为体育技术的习得分为三个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自动化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主体都是大脑的思维对肌肉控制的精细化过程。但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可能完全颠覆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方式。镜像神经元是科学家在做猕猴的实验中发现的。当猕猴做某个动作时和看到别的同类做同样的动作时,同一神经元会产生放电效应,实验证明灵长类动物不止在行为发生时会产生神经元放电,通过视觉观察也可直接刺激神经元放电,科学家把这些能够像镜子一样“映射”他人动作的神经元称为镜像神经元[24]。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可以说在神经科学方面为具身认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体育技术的习得过程也极有可能是人们首先通过身体来认知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通过身体图示的形式来完成的,体育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直观的身体图式,体育技术的具身是体育认知的基础。

4.2 体育文化的具身

体育是培养与社会相适应公民的一种手段,身体活动是其媒介,身体、精神、情操等方面的协调是其主要培养目标。人们通过体育来塑造身体,不同的身体观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体育观,体育造就了适合于人们想要的理想身体[25]。具身认知强调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世界的认知。体育作为培养全面人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社会性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运动已经逐渐被理解成一种颇具主体间交互作用的关系模式[26]。体育绝不只是单纯的身体练习,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在特定的社会生境中产生的。在体育技术具身的过程中身体不是孤立的身体,身体作为体育的载体,是开放的、可交流的,需要与环境以及其他的身体进行交流、沟通、协作,体育是人类所创造出的一种身体运动的文化,其结果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身体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对体育的文化层面的认知,我们称之为体育文化的具身。这种具身是内在的,是润物无声的,是潜移默化的。体育运动是人们重要的社会文化活动,不同的体育项目有其不同的社会阶层受众,例如网球、高尔夫球、马术、击剑等项目属于高雅运动,从其起源来看是在欧洲的皇室、贵族阶层发展的。这些项目培养的是具有贵族气质和优雅气质的人。从对身体的要求来看,言谈、服装到仪式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每种不同的体育项目都有其自己的范式。文化是一个内涵很宽泛很难界定的概念,但是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可传递性,是一种可传递的惯习。在体育技术具身的过程中体育文化也逐渐具身到身体中。

4.3 认知方式的具身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身体内在世界和外在宇宙的探索。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我比别人知道的更多,是知道自己的无知。”康德曾说过:“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27]对自我的认知可以说从古至今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体育作为培养和教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人的意志品质、道德观念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体育认知正是通过体育技术的具身、体育文化的具身实现了对自我的认知。体育对人认知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人们在日积月累的体育实践中,体育技术、体育规则、体育思维、体育精神等已然具身化了,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这种在体育中形成的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了人们如何去认知世界。体育认知是人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通过体育技术的具身、体育文化的具身,身体不断地引入、学习、建构这种体育认知的具身,体育认知就内化为了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人认知自我、身体有了新的认识方式和尺度,这种方式和尺度是积极、主动的。

5 结束语

认知的身体转向对体育认知带来巨大的影响。在传统认知观念中,体育在教育中是被轻视和被忽略的,因为人们认为体育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促进人们身体健康,是体质教育,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体育的位置也是排在所有其他科目之后的,甚至出现了“体育棒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等对体育人才贬低的俗语。具身认知的出现把身体在认知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出来,体育所改造的身体不只是人们传统意识中的被动身体,而是作为主体与环境互动产生认知的身体。体育认知经过体育技术具身、体育文化具身最终到自我认知的具身。

目前具身认知理论还在不断成长中,体育认知能够为具身认知和身体理论提供肥沃的研究土壤,同时具身认知和身体理论也将为体育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产生新的变革提供新的方向。

[1]张之沧.后现代身体论[J].江海学刊,2006(2):25-30.

[2]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55.

[3]张尧均.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2-42.

[4]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J].心理科学,2011,34:999-1005.

[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04.

[6]柏拉图.斐多:柏拉图对话录之一[M].杨绛,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17-20.

[7]尼采.苏鲁支语录[M].徐梵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7-28.

[8]尼采.偶像的黄昏[M].周国平,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43.

[9]杨林.艺术的身体性本源——从身体出发解读尼采美学[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2):42-45.

[10]欧阳灿灿.欧美身体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评论,2008(2):24-34.

[11]王亚娟.梅洛·庞蒂自然研究中的身体之思[J].世界哲学,2012,21(2):67-76.

[12]Merleau-ponty:the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M].London:Routledge,1962:117.

[13]王钰.大地式的存在——海德格尔哲学中身体问题初探[J].世界哲学,2009(5):126-142.

[14]Gustafson G E.Effects of the ability to locomote on infants’social and exploratory behavior:an experimental study[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4,20(3):397-405.

[15]王苏杭.体育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26-35.

[16]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350-351.

[17]高强.体育、身体、知识—体育哲学的认识论维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3):5-9.

[18]认知.百度百科[EB/OL].(2016-01-28)[2017-03-05].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CIhTrYq4FHWrv8CMWhH 0dpEu9kpe1i1sIxI7jr4gjBHjx1lvYhNJFklSy8_NmcfaFalxdodKzkJsIe O-sEY9o-uHS5CGxEohBj3ehWZtaS.

[19]韩盛祥.体育认知结构的认识与应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36-37.

[20]董传升,孙夕鹭.基于体育认知差异性的体育院校非体专业学生体育理论教学过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94-100.

[21]傅健.体育认知形式与体育认知转变[J].体育与科学,2007,28(4):79-81.

[22]郁振华.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知识论的身体性维度[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1.

[23]吴沛京.从身体角度看体育的“智识”教育[J].体育学刊,2009,16(7):14-17.

[24]Fogassi L.The mirror neuron system?How cognitive functions emerge from motor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11,77:67.

[25]童丽平.身体哲学视域下的体育文化反思[J].体育与科学,2007,28(3):31-33.

[26]高强.法国体育社会学溯源—评析皮埃尔·布迪厄《体育社会学计划》[J].体育学刊,2008,15(11):36-38.

[27]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0.

Research on P.E.Cognition Turning Under the View of Body

JIAO Zongyuan1,2
(1.Research Center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9,Liaoning,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The view of body in philosophy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being forgotten to returning.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is ideological trend,the cognitive domain has also turned from disembodied to embodied cognition.Physic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education of body.P.E.cognition is an embodied cognition and is the process of bodymodification accordance w ith self-need through P.E.This process to accomplish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people-physical education-people,which is an importantway of people on self cognition.This study divides P.E.cognition into three levels,including P.E. technique embodied,P.E.culture embodied and cognitive style embodied.P.E cognition provides research soil for the body theory and cognition theory.The cognition and body theory also provides new research direction and paradigm for the methodology and epistemology on P.E.

body;embodied cognition;physical education cognition

G804.82

A

1004-0560(2017)05-0065-05

2017-07-12;

2017-08-12

焦宗元(1982—),男,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技术与社会、科技哲学。

责任编辑:乔艳春

猜你喜欢

身体体育
我们的身体(上)
我们身体的由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我为体育狂
我de身体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