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日本“体操”教学的阐释与启示*
2017-11-27谭分全朱登科
谭分全, 朱登科, 刘 鹰
(1.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广东 肇庆 526020;2. 湘南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3.广东理工学院基础部,广东 肇庆 526020)
清末日本“体操”教学的阐释与启示*
谭分全1, 朱登科2, 刘 鹰3
(1.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广东 肇庆 526020;2. 湘南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3.广东理工学院基础部,广东 肇庆 526020)
近代以降,国门洞开,文化交流日渐凸显,教育方面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史料记载,清末时期日本“体操”教学不胫而走传入中国,进而加强了中日教育制度、内容、管理等方面的交流。研究发现日本“体操”教学的目标是锻炼身体、磨练意志,以强身健体为基本内涵,其中涉及了到日本“体操”教学的宗旨、动作教学、教师素养、教学方式等,以此为借鉴,萃取其中精华为当今我国青少年体育运动动作发展与优化提供有益启示,重新考量学校体育的教学与管理。
日本“体操”;学校体育;动作发展;启示
“体操”课起源于欧洲国家,如德国的德式体操、瑞典体操、英国体操等,后来传入日本,经过不断的更新与嬗变,“体操”这一科目在日本逐渐得到了完善。随着“体操”纳入日本学校教育之中,日本近代学校体育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在我国,伴随清末民初时期西方体育思潮的逐步传入,同时带来了新兴的体育文化,我国学校体育肇始于这一时期。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使得“老大中国”一度萎靡,在黄遵宪、梁启超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与影响下,开始学习日本先进教育经验,致使当政者幡然醒悟,倡导鼓励效仿日本办学经验,引进日本各级各类教学参考书或译著,日本“体操”课教材及教育理念作为其中一部分,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然而反思当下学校体育教学领域出现的弊端,探究近代日本“体操”教学模式,取其精华,切实优化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以此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动作的全面发展。
1 近代日本“体操”教学的阐释
日本中小学体育教学源于明治维新时期的“体操”课教学,同时引入斯巴达军事体育思想,使得日本的“武士道”融入到中小学体育课程之中,从而铸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车”。虽然其中有着极端民族主义思想,但不妨碍我们从另一种视角来认识近代日本“体操”课程的实质特点。本文主要以早期川濑元九郎和手岛仪太郎编著的《教科书》为素材摘取体操课程中的精华内容,并结合我国中小学体育运动动作教学的实际,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从中汲取经验及教训,以利于当下的体育课改。
1.1 清末日本“体操”教学的核心旨意
“体操”指身体的运动操练,动作技能等。“体操”教学的核心旨意在于:通过锻炼使学生身体各部分发育均衡,健康身体,动作敏捷;并且促进脑部发育,提高智力;振奋精神,遵守规律,崇尚协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美德,并具有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的专业素养;另外,还要研究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以及卫生学等等。这里系统阐述了“体操”锻炼对发展学生体质、身心等具体的目标,同时还明确了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 日本“体操”的宗旨:“进行体操锻炼的人,身体各部分发育均衡健康,身体动作敏捷,还可以促进脑部发育,提高智力,振奋精神,遵守规律,崇尚协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员要有良好的美德,并且具有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的专业素养。”
可见“体操”教学的初始本意仍然强调学生的体育认知、运动情感、锻炼的意志、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如出一辙,然而在教育目的中应然教育与实然教育矛盾突出。实然教育思想凸显,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依然存在金牌至上、锦标主义;群众体育虽强化健身,但没有专业固定的组织形式;学校体育中提出了终身体育、阳光体育、成功体育、快乐体育等,但学生体质依然下滑,应然教育思想的形而上学与实然教育思想的片面化尤为突出。
1.2 “体操”课教学标准的规范化
“体操”课教学内容的实施者和指导者是体育教师,在教师的引导下,设置规范化的课程标准,使得教学活动有条不紊。
第一,体育教师在教授时应该集中精力,做好动作示范,让学生领会动作要领,模仿动作。
第二,教授语言表述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准确讲明动作要领及方法,让学生能够按照口令依次完成动作。
第三,动作的纠正。教师站在学生前面,按照所学动作先命令学生集合,然后命令学生解散,在这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动作,表现特别差的同学应反复教授,纠正动作,已达到“体操”的良好效果。但是,如果教员偶尔失察,粗心大意,教授动作不整齐而没有规律,久而久之养成习惯,最终导致学生的动作就无法纠正。用动作姿势的好坏来评价人的品格,因此不能轻视这种行为,根据动作姿势的优势特点,有时令人尊敬羡慕,而有时令人受到轻蔑侮辱,因而纠正错误动作一定要清晰明了。
第四,运动的量度。在开始教授“体操”的时要根据学生的体力慢慢加量,运动不要过量,等到学生的体力充沛了再增加运动量。教授时要观察学生的状态,防止运动过量或动作不熟悉使身体受伤。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运动要适度。如果学生表现疲劳,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这就是运动过度,很容易对身体造成危害。
第五,运动的服装。运动时要选择宽松的服装,如果服装太紧全身容易被束缚,不能够自由运动,不利于身体的血液循环以及机体的恢复。
第六,运动后应该注意的问题。运动后暴露在凉风或躺在地上,很容易感冒,作为教练员要注意让学生一定不要喝凉水。
第七,“体操”教学时间的选定。饭前或饭后约1h以内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否则不利于消化。体操每天上一节课,每节课30min最为有效。上午九点左右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精神状态良好,这时候上课最好,切记不要空腹。
第八,“体操”的场地。应选择干燥的空旷地方,如果遇到烈日,疾风暴雨要转移到室内进行运动。
第九,课程教授的步骤。按照近代日本体操教科书所记载的教授动作,每次都要按照规范的步骤进行,例如第一章某一种动作学会了并且熟练掌握,就会进入第二章某一种动作,熟练掌握后就会进入第三章某一种动作,依次推进。但是,如果动作还不够熟练,就应该让学生继续复习当前的动作,一直等到熟练了在进行下面的内容。
第十,口令及连续动作。根据近代日本体操教科书的要求,教授是要实行口令,有时连续的动作,让学生按照顺序记忆,但不要过度,防止耗费学生的精力。
第十一,教授的变化。动作排列要和运动方法配合,要求有所变化。例如一节课中某时令学生排成两列或者三列,每列间隔大或小进行分排,有时四列分排,取三号或四号进行报数。教练一段时间后进行运动游戏愉悦身心,教授时间抑扬顿挫合理分配,这样学生不会感到疲劳,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第十二,教学的进度。要求由第某一节的教课不能突然转移到下一节教课,应根据某一节中最熟悉的一种动作转移到下一节中的某一种动作,就这样依次进行以至全部转移到下一节中。本节课弧状运动已经掌握好的可以改学习下一节课中的弧状运动,然后躯干运动掌握好的就改为下一节中的躯干运动,紧接着全部转移到下一节的授课,其固定教课顺序是有条不紊的。
第十三,复习。根据前面所讲的教课内容全部移到下一章中,但是对前一章或几章应该时时的进行复习。例如:方法是想要复习前一章的弧状运动,就应该停止本章的弧状运动,或复习完以后再进行,千万不要更改复习的顺序。
1.3 日本“体操”教学方案的侧重——动作发展
第一,预习部分。准备运动:首先从脚步动作开始,由于学生血气未定,好奇心较强,不能集中精力,所以先从脚步开始训练,身体前后左右转向以及简单的呼吸运动作为准备活动的主要内容。脚步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热身,提高意志力。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员身上,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第二,提示部分。“弧状”运动:身体前俯后仰,用力挺胸,胸部展开,头在背部的上面,可以防止驼背,运动时还可以借助器械。悬垂运动:躯体能够舒展开,脊柱充分伸直,深呼吸,先用器械辅助运动,然后徒手运动,反复进行效果更佳。平均运动:这种运动虽然强度不大,但能使身体保持均衡,肌肉运动强度大了之后稍作休息,再做强度更大的运动。肩胛运动:这种运动使两肩保持端正,扩张胸廓,上提胸腔等内脏,强健背部肌肉,使身体变的笔直坚挺。腹部运动:可以强健腹部肌肉,加速腹部器官的消化机能。躯干运动:强度最大的运动,躯干回旋屈曲,增大胸腔腹腔,血流通畅,脊髓神经虽没有感觉,但胸廓还能上下两侧扩张。以上这些运动,都是按照生理的秩序有条不紊的进行教授。做剧烈运动时,如跳跃运动或竞走游戏等,对血液循环、心脏等器官均没有危害。
第三,实际应用。跳跃运动(游戏):这种运动可以锻炼全身的肌肉,增强身体的柔韧性以及自身的勇气。呼吸旺盛,加速血液循环,神经和肌肉都会有感触,并且肌肉更加强壮。脚步运动:在做完跳跃运动之后,心气亢进,呼吸困难,人体的活动强度达到极限,这时如果马上停止运动,身体必会受到伤害。因此进行脚步运动,使呼吸、血液循环更加通畅,减缓动作直至恢复平静状态。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做平均运动。呼吸运动:这就是在做悬垂运动和肩胛运动时,深呼吸以缓解肌肉酸痛,逐步使心脏的活动稳定下来。
以上课程具体操作内容的选择以及各学科的举例,其教法是按照学生运动规则顺序进行教授的,教授过程讲求丰富充实而不单调乏味的讲授,以学生为主体,时刻注意学生的动态变化。
1.4 “体操”课教材内容的侧重——运动动作细节
在体育教学中着重强化运动的细节,在其“体操”课教学中,从队列练习到基本懂得掌握均作了详细的阐释,其中动作解析如下:第一,准备运动。身体转向练习:前后进、转回、前后进;第二,弧状运动。双手叉腰、双臂上伸、两脚向前、身体后屈;第三,悬垂运动。臂向前伸、向侧伸、器械体操、阶梯递升;第四,平均运动。手叉腰、脚向左右、身体倾斜、行进法;第五,肩胛运动。手叉腰、脚向两侧、身体前屈、臂做划水动作、像游泳一样;第六,腹部运动。手叉腰、双膝立、身体后屈;第七,躯干运动。双手叉臂、双臂上伸、左右脚前进、身体左右屈;第八,跳跃运动。手叉腰、足向两侧、向上抬起、并脚跳高;第九,呼吸运动。两脚合并、臂侧举、手掌向上、臂上举。以上九种运动动作均是按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来完成指定的,其中包含了肢体各个部分的动作结构与运动方式,既有助于教师教学,又推促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使其在运动过程中把握规律,增强自身运动技能,提升运动水平。因而对于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仍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只有回归到体育运动的本质,从运动动作的具体细节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
2 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青少年运动动作发展的启示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正式确立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地位,由此开始了100多年的探索。通过教育交流,清末民初时期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基本上仿照日本“体操”教学的制度和模式,此举对建构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与学制起到了奠基性的效能与功用。然而在新形势下,反思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严峻形势,我们怎样从早期的课程典籍中吸收有益经验呢?笔者将从体育教学方案、体育教学标准、体育科目教材及其体育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2.1 规范学校体育教学方案
借鉴近代日本体操教学的实施特点,规范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规范化改革要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指导方针,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优化体育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及体育课程管理等。体育教学方案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第一,明确培养目标。对于当前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现状和国家教育改革需要,提倡素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任务,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中小学体育是中小学教育的一部分,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青少年群体”,为祖国后备人才的培育奠定基础。第二,优化体育课程设置。确定体育课程的原则,借鉴近代日本体操课程的设置特点,规定设置体育课程中每学期、学年的活动项目,设定具体的学时、学分,提出体育课程实施、管理与评价的建议和要求。另外,杜绝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意图,防止体育课程只设不开;第三,细化体育课程编制。根据每学期的上课周数、学时等安排具体的教学任务,并要求在规定的学时内有效完成。在学期末安排体育课程考核时间,并且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运动比赛、户外拓展等实践活动,有利于青少年扎实地掌握体育运动动作,同时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
2.2 改革与创新体育课程标准
体育课程标准是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构成的,通过前面对近代日本体操课程的解析和研究,深入我国中小体育课程标准的实际,创新建立体育课程标准PTA量表,即对体育课程标准基本要素的分析-PTA (Primarytrait Analysis)。体育课程标准PTA量表的具体设计内容:第一,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机制和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机制;第二,课程中安排学生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必须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第三,细化体育课程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第四,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和运动技能的操作进行考评;第五,重点推出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比较热衷和关注的热点项目;第六,教师与学生对体育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先后排序来设置课程考核机制。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标准,在师生之间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学”即对所学知识、运动技能的把握和体育教师的“教”即可以有效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意见,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和有效评价来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使之达到最优化的效果[4]。
2.3 优化体育科目教材
中小学体育科目教材的组织与编写要以当前素质教育为切入点,探索出适合青少年运动动作养成的方式方法。对于中小学体育科目教材优化设计,其中心内容可以借鉴近代日本体操课程教科书,其中既有文字论述又有图片设置,清晰可见,通俗易懂,也即是所谓的“傻瓜教材”,让学生一看就懂,并能顺利的操作运用。这就好比让学生摘树上的果子,即是在没有老师的协助下让学生自己亲手去摘,去体验实现自我的成就感,体育教师可以作为学生思维引导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想出好的办法,依靠自己的技巧能力跳跃起来摘得更多的果子。以此生活实例,表明体育课程教材的正确应用方法,学生以课程教材为辅助手段,发散思维,找寻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并拓展开来,就像古人所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4 构建完善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和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要以学生为主体和体育教师为主导,从这两个方面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第一,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二到三项体育运动技能;第二,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够准确把握参与体育项目的相关概念、原则、规则以及操作方式;第三,学生能够自愿的、有规律地参与体育运动,对于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认知和体会;第四,保持体育运动不断提高,展示较好的自我行为操控能力;第五,在体育运动中树立高尚品行和尊重意识,同时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娱乐趣味以及竞争精神、挑战精神和超越精神。
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要求和相关策略:第一,构建体育教师“终生”评价机制,即对学生在校学习和工作期间体育运动效果的反馈,直接与其体育教师的工作业绩相挂钩,起到约束制衡的作用;第二,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主要考核其专业技能、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效果;第三,依据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运动成绩实施量化记录,并收录同学生档案,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在那一时段体育运动出现问题就追责那一阶段的体育教师,实行“终生”考评。以上述评价要求为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出发点,实施完善的时事评估和数据统计,师生之间的评价和谐共荣,逐步找寻问题的“症候”,并付诸相应对策,使得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
3 结语
近代日本“体操”课教学是其相应时代的产物,是由当时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体育状况决定的,同时也为我国当前对体育教学功能的认识水平和学习国外体育教学思想提供了范例。但是日本体育教学主导思想随着日本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异、变更和裂变,并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借鉴日本体育教学理念,第一,坚持体育运动的思想性。在教学中着重强调终身体育的重要意义,并把它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进而围绕这一思想进行教学实践。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即以学生为主体来安排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自愿地、主动地参加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体验其中的乐趣。第三,坚持认知与实践的统一。感知和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并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我锻炼,养成喜好运动的态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第四,坚持运动能力的养成。体育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基础,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健康、体力的自我理解、自我管理和自我运动教育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自我锻炼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具有自我锻炼的本领,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五,坚持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化功能和多种效益,要求体育教学不仅要符合生理学规律,还要促进其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第六,强化学生的体育保健教育与运动安全意识。让学生理解有关健康和安全的基础知识,培养青少年学生自主、健康、有朝气的生活能力和态度,为其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提供助力。
[1] (日)川濑元九郎,手岛仪太郎.初等小学体操教科书[M].日本,1907
[2] 川濑元九郎,手岛仪太郎.新撰高等小学体操教科书[M].日本,1906
[3] 陈正.从日本的课程改革看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3-16
[4] 张祝平.日本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及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山东体育科技,2007(4):66-68
[5] 姚利.中、日、美体育课程改革的比较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6(8):57-59
[6] 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侯海燕,张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演变及其经验[J].体育文化导刊,2013(8):94-97
[9] 毛振明.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的比较研究[J].学校体育,1989(2)
The Explan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Gymnastics Teaching in Japan in Late Qing Dynasty
TAN Fen-quan1, ZHU Dengke2, LIU Ying3
(1.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Zhaoqing 526020,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 China;3.Guangd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 Zhaoqing 526020,China)
In the modern times, th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ducational exchang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Historical records,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Japan gymnastic teaching spread like wildfire spread to China and, thereby enhancing the exchange of Sino Japanese educational system, content,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The study found that Japan gymnastic teaching goal is exercise, to hone the will and physical fitness as the basic connotation, which involves the Japan gymnastic teaching purpose, action teaching, literacy,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and use for reference, extract the essence when this China Youth Sports Action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provide beneficial inspiration for us to consider the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Japanese “Gymnastic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movement development; Modern Enlightenment
G807
A
1007-323X(2017)01-0122-04
2016-12-10
谭分全(1982-),男,汉族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学科共建课题 项目编号GD15XJY03
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