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①
2017-11-27牛立军
牛立军
(滨州学院体育学院 山东滨州 256603)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①
牛立军
(滨州学院体育学院 山东滨州 256603)
在多元文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功能也随之变化,我国各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也亟待创新。在“新体育、新课标”的指引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应更新教学理念,实行学生自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全程化的课程指导等系列改革,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多元化 高校公共体育 教学模式 创新
随着高校体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打破过去体育课程的传统与单一已成为必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实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1]。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为了适应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需求,与时俱进,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培育出新型的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快速地适应社会需求。
1 更新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早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代名词。随着多元化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传统的固有的教育理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健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的“高等教育—知识—社会”正在逐渐转变成“社会—知识—高等教育”的新型模式,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最终决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标准。高校公共体育传统的以竞技运动技术为主的传授型课程教学理念将逐渐被三维健康的体育观念所取代,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爱好和习惯,是新形势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
自2011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正式实施以来,全民健身将逐渐成为民生关注的焦点。而高校的公共体育课也是全民健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我国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质,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老师教授、学生模仿学习,学生仅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这样的训练方式有点像我们死啃书本一样,没有得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新时期我国提出了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即要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终身受益”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理念,也成为各高校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及评价体系的主要依据[2]。
通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不断创新,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充分挖掘出学生自身最大的运动潜能,体现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对我国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实行学生自主的新型教学模式
创新就是要从根本上摆脱旧观念、旧形式,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和指导这一平台,以教学内容作为载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注重学生运动能力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原则和方法是关键所在,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与全面发展[3]。
现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都是必修课,一般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学生不管喜欢与否都必须要上,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些学生不喜欢的课也要被迫学习,严重影响了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其实施方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一主要为体育理论知识和球类课程。第二阶段,大二则自主选择上课内容,但也要必须选择一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选择,学校根据条件设施开设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以“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避免了资源的紧张和浪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三阶段,大三为选修,将想继续提高自己的学生划分到高级班进行重点培养,可以参加比赛,既展示了才能,又为学校争得荣誉,必然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
3.1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多组织各种比赛,让学生真正得到实践锻炼,总结经验,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运动成长档案等对学生进行季度测评、学期总结、年度评优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体育成长记录。
2.6 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逻辑步骤与操作顺序
教学模式的运用与实践必须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用,一种教学模式的使用必须是为完成教学目的而服务的。首先,开通体育教师课堂网络平台,用于网上备课、授课、评价等,接着在网上调查学生所爱的体育项目来制定个人的体育年度教学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堂教案、教学设计等。其次,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研究与思考体育项目教学所需的电子或多媒体等信息设备,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方法,营造合理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在课堂结束后即时进行网上评价与总结,注意资源的共享与数据的保存。
3 结论与建议
(1)目前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还处于初始探索阶段,相关模式理论还不成熟,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相对较少。
(2)从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7个维度对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构建。
(3)从理论深度去探索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可应用在中学体育常规课堂,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推广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体育教学的与时俱进。
(4)将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运用到中学体育课堂并进行实验研究,探索未来信息化社会的体育教学模式,如大数据时代的人工智能体育课、机器人体育教师等,可开发相应的中学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产业,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与完善“智慧教育”建设。
[1]钟志坚.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7.
[2](美)拉泽尔,著.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M].吕良环,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文海林,田夏,黄邓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174-175.
[5]段宝斌,阎朝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闭下体育信息化教学生态系统研究[J].体育教育,2013,12(79):100-101.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1.132
G807
A
2095-2813(2017)11(a)-0132-02
牛立军(1978,4—),男,汉族,黑龙江黑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