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教学中寓教于乐理念的实施途径探析
2017-11-27李志刚
李志刚
(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 北京 100872)
高校田径教学中寓教于乐理念的实施途径探析
李志刚
(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 北京 100872)
“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的实质就是“乐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高校田径教学中贯彻“寓教于乐”理念,旨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本文重点阐述高校田径教学中如何贯彻“寓教于乐”理念。
高校 田径教学 寓教于乐理念 实施途径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快速发展。田径教学是田径运动教育的主体,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田径教学深入改革、创新发展,在教学中,贯彻“寓教于乐”理念,不断创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取得较大发展。
1 “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相关概述
1.1 内涵
“寓教于乐”田径教学理念要求教学活动既能达到田径教学目的,又能符合田径教学规律,实质就是“乐学”,但是,如果教学中只单纯的追求“乐”、放任学生,而忽视真正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目的,那么是与“寓教于乐”理念相背离的。教学实践证明,“放羊式”的寓教于乐会增加教学事故、降低学生身体素质。田径教学中,在贯彻实施“寓教于乐”理念时,教师应精准掌握寓教于乐的内涵,将“寓教于乐”当成完成田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切忌看作高校田径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
1.2 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满足健康、荣誉与快乐等的需要,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需求而去参加体育锻炼。作为大学生,对健康、荣誉、快乐、知识的探索才是他们最大的需求。“寓教于乐”教学理念倡导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而传统的田径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很难激发学生兴趣,因而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第二,实践意义。“寓教于乐”理念旨在让学生在田径锻炼、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快乐,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有效激发了学生在体育课之外参与田径运动的兴趣与热情。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学生课外参与田径运动的频率和时间都增加了,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也都大大提升了。由此可见,“寓教于乐”教学理念对于高校田径教学意义重大[1]。
2 在高校田径教学中贯彻“寓教于乐”理念的具体对策
2.1 注重提高田径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新形势下,教师作为教学指导者、参与者,在田径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的业务水平、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质量。因此,教师应不断积累和丰富自身的田径知识,提高身体机能。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平等交流、沟通,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尽量简明扼要、条理要清晰,还要注重语言的风趣幽默性;其次,对于一些动作示范要准确到位、优美协调等等,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动作要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学生兴趣与热情,引导他们多进行课上课下练习。由此可见,教师要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攻克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2.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田径运动兴趣
第一,成功激励法。笔者发现,一些小小的成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持续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忠诚度。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所以,作为老师,多采用成功激励法,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成功的激励下奋发向上,作用显著。
第二,愉快教学法。笔者认为,高校田径教学中贯彻“寓教于乐”教学理念,旨在让学生在田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轻松,避免出现那种田径运动就是对身心的折磨的错误理念,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肯定和接受田径运动。作为教室,要时刻保持亢奋的激情,用精炼幽默的语言、娴熟标准的动作、有吸引力的组织形式、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等“乐教”的方法来感染和吸引学生“乐学”,建立革命师生友谊,避免学生在一些“苦、累、脏”的项目中产生畏难、抵触心理。
第三,比赛法。作为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来获得更大的进步。如,教师深入学生内部,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来组织个人赛、小组赛来开展技术、动作练习活动。如,将班级学生均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独立创作不同风格的田径游戏,然后由小组学生来表演,别的小组成员观看打分。如此一来,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与竞争能力[2]。
2.3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田径活动的动机
第一,科学设置目标。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导不同特征的学生设置与自己运动水平相契合的目标。只有科学合理的目标才能有效转化为学生内心的需求,让学生在自己的意识控制之下进行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信心。
第二,创设情境。田径教师应努力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在得到充分发挥,练习密度也得到一定保证,身体发展目标达成度较高。
(2)教师在学生练习“预备”动作时,根据发生身体重心前移不够的普遍性错误,采用了每人一条红丝领带进行诱导的方法,通过自我观察、调控,形成正确的蹲踞式起跑预备姿势。一条红丝领带,一个小小的教学创意,却发挥了大作用,提高了练习的时效性。
(3)红丝领带是C教师早有准备的。什么时候拿出来?看课教师有不同的意见。有的教师说在一开始教动作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用,可以避免犯错误;有的教师则认为在学生出现问题以后拿出来用为好,就像今天的课上一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我认同后者,出问题后拿出来,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正确的动作规格,发现错误动作,而且显得教学更有节奏,课上能出现几次高潮,使学生的积极性更高,记忆更深刻,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2.2 案例分析2
(1)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蹲踞式起跑的各个亚类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不仅授之于鱼,而且授之于渔”的目的。
(2)本节课中,学生采用了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探讨适合自己起跑的姿势,在学习中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3)在展示个性、发展思维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条件、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不同的起跑姿势,促进学生创造性,从而提高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4)这节课的组织结构合理、紧凑,使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体会到体育课的价值。学生感受到在新课程改革的带动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有了很大的变化,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1]沈寿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预防[J].中学课程资源,2017(7):41-42.
[2]黄建英.初中体育教学中“选项教学”的应用及问题分析[J].吉林教育,2017(14):128-129.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1.101
G807
A
2095-2813(2017)11(a)-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