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学体育“第二课堂”的研究①
2017-11-27于海生
于海生
(吉林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 吉林长春 130033)
开展小学体育“第二课堂”的研究①
于海生
(吉林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 吉林长春 130033)
从“第二课堂”的内涵出发,对小学体育“第二课堂”进行了诠释,阐明了开展小学体育“第二课堂”对于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育意识,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等重要价值。基于小学体育“第二课堂”的特征和小学教育环境的客观性,分析了开展小学体育“第二课堂”的可行性以及面临的诸多困难,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进而为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第二课堂” 小学 体育课 少年儿童
小学阶段是学校教育的起步阶段,小学生的运动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的体育教育担负着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保障小学文化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职责。目前,小学生的课余时间被越来越多的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等能力提高辅导班所占据,而关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却成为了十分“奢侈”的事情。“第二课堂”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扩宽学校体育教育的时间和方式,有效遏制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下滑,为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1 小学体育“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二课堂”在教育过程中被广泛使用,但对于其定义,目前尚没有一致的表述。通过研究认为,“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它具有以下特征:是学生自愿参加的;由学校组织安排的;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开展的;由学校提供相关教学资源;是对教学计划内课程的有效补充。
小学体育“第二课堂”,是基于小学现有的体育资源或由校方发现、引入的校外体育资源,以小学生凭自愿参与为前提,在正常授课时间之外,开展的学校体育活动,其形式包括体育社团、体育比赛、体育观摩等。
2 小学体育“第二课堂”的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第二课堂”是对体育课在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上的重要补充。学校体育课时有限、授课方式和内容都受到教学计划和管理体制约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体育锻炼的效果和参与积极性。体育“第二课堂”在正常体育授课之余,为孩子提供了更多时长、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体育锻炼机会,使孩子有更多时间,带着兴趣参与体育活动,能够强化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的效果。
2.2 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第二课堂”的特点是打破了常规教学的框架,让学生在不单纯以提高体育成绩为目标的体育参与过程中,真正体会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大有裨益。
2.3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体育技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孩子体育技能的培养,一方面为了锻炼身体,另一方面为未来的发展做能力积累。体育“第二课堂”能够通过各种不同体育项目的社团活动,通过专项教师或教练的授课,为小学生提供正规的基本体育运动技能教育,既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也可以满足对技能学习的需求。
2.4 有利于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很长一段时间,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都为如何在不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这一问题而苦恼。体育“第二课堂”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时间少、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二课堂”的突出特征是形式灵活、内容多样,授课时间和空间自由度大。这些特点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自主性和灵活性,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3 开展小学体育“第二课堂”的困境
3.1 学校管理者对“第二课堂”认识不足
国家始终把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发展作为教育政策制定的一项重要目标,鼓励和支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开拓思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开展小学体育“第二课堂”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和体育思想的培育,顺应了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改革发展方向。而许多学校管理者对此缺乏起码的认识。
3.2 小学“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尚未完善
许多小学已经在体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走在了前面,在聚集了更多的体育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在校园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涵盖“第二课堂”在内的教学体系,导致教育者对于“第二课堂”概念模糊、目的不清、效果不佳、管理困难。
3.3 小学体育教师资源专业技术水平欠缺
“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其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小学体育“第二课堂”要为小学生提供专业化、规范化、多元化的体育教学,就需要更多专业的体育教师。目前小学体育教师在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方面都差强人意。
3.4 小学体育场馆设备条件无法满足教学
在有关学者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目前小学校开展体育“第二课堂”的一大困难在于,场馆类型单一、数量不足、功能性差、室内场地较少等,严重影响了体育活动的开展。视频播放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的数量和类型也难以满足需求。
3.5 “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缺少保障机制
“第一课堂”,也就是学习规定的教学课程都有考核内容和标准,以此来衡量其教学效果。“第二课堂”是不以学习成绩为目标教学过程,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无一定之规,又没有硬性考核要求,故而,存在应付教学、打发时间,以招收学员自我盈利为目的开展体育活动等现象,缺乏相应的教学效果质量评定体系。
4 开展小学体育“第二课堂”的策略
4.1 转变思想,加强重视
(1)调查显示,小学体育课程课时数基本为每周2学时,但是体育课程被占用、挪用现象时有发生,教学组织形式也比较单一、陈旧。小学教育有关部门领导应当尽快转变思想,实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充分认识到开展小学体育“第二课堂”的重要意义。
(2)有关领导要给予小学体育“第二课堂”必要的政策支持,为体育场馆和设施建设以及开展各类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帮助,为小学开展体育“第二课堂”保驾护航。
4.2 完善体系,健全机制
(1)小学教育有关人员应当致力于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将“第二课堂”纳入到小学生培养的体系中来。
(2)改变以往单一的体育教学目标,建立提高身体素质、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体育兴趣、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相融合的教学目标。
(3)充分发掘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使其与规定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实现有效拓展和深化。
(4)整合现有的体育资源,发掘、引入校外资源,将二者有机结合、有效利用。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保证“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
4.3 培训师资,引进人才
(1)小学体育教师的聘任和引进,需要以更新的、更加符合小学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为尺度,侧重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
(2)对原有的体育教师进修再教育,侧重体育专项技能的提高,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
(3)建立体育教师的激励机制,减少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激发积极上进的内在动力,促使教师更加注重自身建设,提高小学体育师资水平。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07.
[3]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4]余力.小学科学“第二课堂”的指导策略与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1.076
G623.8
A
2095-2813(2017)11(a)-0076-02
于海生(1977—),男,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