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和取向①

2017-11-27朱军朱彬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16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系体育

朱军 朱彬

(西安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和取向①

朱军 朱彬

(西安体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结合国情、体情、校情和学情,坚持“问题导向”与“学科导向”并进、“政府导向”与“学科导向”并进、“政府驱动”与“高校需求”互动的特殊道路。在建构共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基础、明确教育体系边界和主体领域、加强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集中力量,实现突破。

体育教育 创业体系 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考量和增强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各类高校包括高等体育院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重要阵地,但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的现实困境问题依然困扰着高等体育院校。如何切实增强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创建科学合理、体系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避免出现“有名无实”的现实问题?根本途径是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1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

创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性特征。它需要将将体育领域创新创业类知识构建为一个体系,将独立分散的职能性课程加以整合,从而有助于师生对通常来说混乱和不可预测的创业过程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这就是体育院校虽然在体育学科研究领域上拥有较高的水平和丰富的体育资源,但在开展创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效果不甚明显,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尴尬地位的重要因素。美国杰弗里.缔蒙斯发明了基于“商机驱动”、“团队驱动”、“资源驱动”三个核心要素匹配和平衡的“缔蒙斯模型”,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整体性的体系构建思路和模式[1],这一从整体上建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也是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发展趋势。

2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学校内部完成,但教育的资源和平台必须要依靠政府、社会、企业共同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协调和汇聚资源并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联系各方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以此为中心,形成一个全社会支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网络。

首先,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取向要不仅仅注重理论研究,而是直接面对创新开创性个人培养的教育工程。面向社会需求的开放性,既要对新的教育取向给予指向,又要在实践转化过程中进行示范指导,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筹兼顾。其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既要加强社会联系,汇聚体育经济文化资源,也要以开阔的视野和胸襟,立足中国体育产业,搭建平台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再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沿用原有教学模式单纯向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理论和案例,而是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教会学生围绕创新创业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去做,使之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接受检验,并形成良性的持续发展。

3 密切联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时代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与所处时代的主体特征相关联。对当前中国体育类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关切,要求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走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体育的发展已经与社会各种经济形态紧密相融,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高等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打开了巨大的市场,日益凸显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创新创业型人才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不再是工作岗位的寻觅者,而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正是他们创造的新兴产业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群体创造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2]。创新已成为社会进步的灵魂和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4 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取向

4.1 “问题导向”与“体系导向”兼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发改委、教育部等部门在多项文件中多次对“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方针进行了重要部署。核心就是将充分缓解就业压力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目标[3]。而如何有效和灵活应用政策导向,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重中之重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和应用研究。究其以往偏重于理论和案例的模式以严重滞后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注重采取典型的“问题导向”研究模式,尤其注重应用性和对策性研究。对此导向,不能因为没有给予体系建设足够的重视就简单加以否定,而应明晰“问题导向”与 “体系导向”的辩证关系,实现二者的统筹兼顾。

一方面,“解决现实问题”和“进行体系建设”是一件事,二者内在地统一于整体的体系化进程之中。另一方面,现实问题研究固然重要,但体系建设不好,长此以往,现实问题缺乏坚实的体系支撑,也只能浮于问题表面。为此,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围绕大学生就业难等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需要对事涉长远大计的体系建设问题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为创新创业教育确立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构建夯实基础。

4.2 “政府驱动”与“高校需求”互动

国务院颁行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已经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明确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任务[4]。标志着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满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和动力,千方百计为学生打造创新创业机遇和平台,支持创新者去创业。

“政府驱动”产生的综合效应为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发展在资源汇聚、平台搭建和成果产出方面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使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具备了条件。基于这一现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必须遵循政府设置的导向,才能使自身的理论体系更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政府的推动下以高校为主体来具体落实,密切“政府驱动”与“高校落实”的有机结合,实现双向互动。当务之急是以高校为主体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指导思想是“高校主体、企业参与、社会支持”。“高校主体”重在加强三方协同,以高校为主体建设大学生创业平台,一方面是协同各方,汇聚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所用;另一方面是积极推动知识资本化和技术市场化,成为联结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真正发挥出高校作为创业型人才培养实施者、智力型资本激发引导者、新创型企业资源融合者的主体作用”;“企业参与”重在提供服务,在系统中起到支撑辅助作用,竭尽所能地提供包括资技术、评估和认证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社会支持”重在厚植创新创业文化,浓厚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个性的社会氛围,使创新创业成为新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取向。

5 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举措

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必须把握主流和主线,分清主流和支流、主线和分线的区别。需要在建构共同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基础、明确教育体系边界和主体领域、加强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集中力量,实现突破。

5.1 建构共同的教育理论基础

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应具备的理论基础,以遵循教育规律为本,以体育规律和市场规律为两翼,充分挖掘和整合体育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能够实现的体育学科特点、体育项目特点、体育文化特点,以及独有的体育环境,形成体系完善、逻辑严密、方法科学、指向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向,为体育院校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逐步奠定共同的教育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形成较为完整的创新创业类人才教育方案用于持续指导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唯此,创新创业教育环节才可能进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所有的培养活动能够在教学中得到贯彻和落实,逐步形成理论传授、实践锻炼、考核评价、自我发展的闭环循环模式,成为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过程,亦才能够激发和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上变被动为主动,积累形成创业智慧,从具有创业意向到采取创业行动,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融合与升华。

5.2 明确教育体系边界和主体

为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边界和主体,需做好四个方面基础工作。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二是不同类型体育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案例研究。三是世界各国体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四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不同学科专业相结合形成的全新教育模式研究。

5.3 加强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

平台建设是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获得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基本保障。一是成立全校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学院),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加强顶层设计,面向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方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二是集中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所有日常管理、师资培养、经费筹措、课程设置等资源都由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学院)调配,目标是培养专业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和研究者。三是整体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方案,并解决好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化发展问题: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研究,融合就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开辟出原理、史论、方法、比较等主流研究方向;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研究整合,逐步建成创新创业教育学科。

在人才培养方面,第一位是教师培养。针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学院型”和“公益型”教师,需分别建设相应的发展平台。对于“学院型”、“兴趣型”和“公益型”教师,需分别建设相应的发展平台。对于“学院型”和“兴趣型”教师,要重点建设培训基地等实践平台,提供实训资源;对于“公益型”教师,要建设帮助其提升理论水平的学术平台,使得实践经验得到应有的学术化。

[1]陈敬良.创新与创业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振忠.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4(23):96-97.

[3]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新华文摘,2016(3):56-63.

[4]朱军.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和取向[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3):60-61.

G807

A

2095-2813(2017)06(a)-016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6.165

2015年陕西省高等教育研究项目“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序号:148)阶段成果。

朱军(1974-),男,陕西勉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管理。朱彬(1993-),男,陕西汉中人,2015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体系体育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场馆资源整合优化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
我们的“体育梦”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