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情境式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①
2017-11-27鹿新苹周君华
鹿新苹 周君华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0)
体育情境式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①
鹿新苹 周君华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0)
体育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身心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抛开学生的身心教育规律去谈体育技能的学习,而情境式教学在体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对于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还没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针对这种情况,该文就体育情境式教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
体育教学 情境式教学 基本理论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下,中小学生的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主能力和积极锻炼的能力。对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身体素质,培养阳光体育锻炼的意识等方面,体育情境式教学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1]。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而体育情境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实际来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比如通过语言描述相关的故事情节,设置模拟比赛的情境,根据场地器材进行实物演示,还有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感的氛围等,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1 体育情境式教学法的生理学基础
1.1 左右脑分工理论
大脑的奇妙之处在于两半球的分工不同,大脑的左半球进行的是逻辑思维,具有理解语言、逻辑分析的能力;而右脑在大脑思维中却起着独特的作用,形象思维功能比较发达,负责可视的、综合的、能够欣赏音乐、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览全局的能力,当然也包括情感的活动。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机械枯燥的重复练习,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2]。学生的学习和运动兴趣并不显著,而在情境式教学模式下,通过构建特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具有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达到左右脑的分工合作交替兴奋,充分挖掘大脑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运动活动的主动性。
1.2 神经激活理论
神经被激活之后,是通过特异神经和非特异神经两条通路来传递的感受。情绪一旦被激活,引起内脏器官的反应,内分泌系统参与,促使情感的加强并延续。而情感的产生正是通过非特异性神经通路,特异性神经通路产生的则是知觉和认知。情境教学法就是学生的神经被激活的过程,使学生在特定的体育教学情境下,激活他们的运动情绪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2 体育情境式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2.1 情知教学论原理
情知教学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为两类,情意因素和认知因素。情意因素包括学习动机、情感、兴趣等;认知因素包括感知、思维、想象、记忆等。通过情知教学论将学生的情感与智慧结合起来,而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换句话说就是特定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某种特定的感情。情境教学法正是利用情知教学论这一特点充分发挥情感的纽带和驱动作用,巧妙地将学生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学生对客观事物产生具体的主观感受,加深对所学的运动项目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的活动中去。
2.2 心理生活空间原理
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现象是具有空间属性的,人的心理活动是发生在某种“心理场”或者“生活空间”里。所谓心理环境是指一切被察觉到的物体和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参入心理领域的那部分物质的或社会的环境。基于这种理论,心理物理场原理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正诱发力和负诱发力两种作用。体育情境式教学利用这种心理场中的正诱发力原理,根据教学内容人为的创设出一种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从而改变学生的那种自然状态下的心理生活空间,构建一种具有教学内涵,充满美感和情趣的活动场景,使学生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并情不自禁全身心的投入到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中去。
2.3 暗示导向原理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体育情境式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善了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弊端。通过优化情境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想象力,激起强烈的学习情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课堂的学习中去。以这种间接的方式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暗示的作用[4]。按照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理论,“凡是影响于心理的都是暗示”,所以暗示的作用必然影响学生在体育运动学习过程中的无意识心理倾向。
2.4 角色效应
在体育课堂上构建具有教育者意图的教学情境,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设计相关的角色[5],然后让学生扮演或担当相应的角色,使他们在扮演角色的热烈情绪下带动起整个的课堂氛围,也使学生在角色情感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的学习过程中[6]。而且情绪的渲染不仅仅体现在扮演角色的同学身上,在整个课堂氛围中全体同学都会不知不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入角色,生动形象的了解其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使他们由被动接纳的状态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的角色,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活动。在体育教学过程里,学生所扮演的角色无论是取材于生活中、童话中还是他们自身所向往的角色,都要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的角色,使他们在角色效应的影响下,逐渐由“扮演角色”变成“进入角色”,成为体育运动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3 体育情境式教学法的教育学基础
3.1 “从做中学”的教学论原理
“从做中学”就是“从做事里面求学问”,这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的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做”就是行动、实践,通过设置体育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实践中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从而增添新的有意义的体育运动经验。“从做中学”注重的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附,所以在体育教学情境的设置上,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育规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活力和潜能,从而有效的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
3.2 思维与教学理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高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能产生明智的经验方法。在学生的体育运动学习中,如果没有运用到思维,那么他们也就不会积累到有意义的学习经验。所以,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提供一种能够唤起学生思维的情境。比如“五步教学法”,一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与其生活经验相关的运动学习情境;二是对于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唤起他们的思维;三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探究出的方法进行练习;四是教师及时给与帮助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五是设置拓展练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3.3 学生中心论
目前的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二者却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学生被动的学习;而后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的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体育情境式教学法强调的正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的学习情境中,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互动,从而使学生的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全面协调地发展。
4 结语
体育情境式教学理论体系下的操作模式具有五项要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构建体育教学情境的首要目的就是把体育运动知识整合在优化过的情境当中,其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学习兴趣和情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是主动学还是被动学,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激发学生运动学习的主动性并不是通过教师说教和严格的课堂规则来实现的,主动性而是来自学生的内心,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优化体育教学情境,构建具有教学内涵、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运动空间,让体育课堂变美、变得生动有趣。当学生进入这种优化的体育教学情境,在这种充满美、智、趣的学习环境下,他们运动学习的潜能被充分地激发,促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所以将体育情境教学的基本理论落实到学校体育课程中,使教学与课程在体育情境教育思想的统一支配下实现有机结合,在新的理论基础和目标上实现体育教学课程的一体化。
[1]张琴琳.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模式的比较和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周中杰.情境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运动,2012,(23):125-126.
[3]李洪.体育情境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8,(3):76-78.
[4]徐斐.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9.
[5]李聪.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运用游戏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4.
[6]季贵园.中小学生体育动机的特征及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4.
G807
A
2095-2813(2017)06(a)-009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6.093
鲁东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ZK1502)。
鹿新苹(1993,4—),女,汉,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