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①――基于学分制体育社团视角

2017-11-27赖荣亮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9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学分制社团

赖荣亮

(广州工商学院体育部 广东广州 510850)

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①――基于学分制体育社团视角

赖荣亮

(广州工商学院体育部 广东广州 510850)

近些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单从体育课来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就显得力不从心,需从课外体育锻炼找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解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体育课结构的指导意见,结合大学体育课程现状,提出构建学分制体育社团的可行性及在体育课程中的评价体系,为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体质 大学体育课程 学分制体育社团 课外体育锻炼 课内外一体化

近些年来大学生体质不断下滑、跑步猝死情况时有发生,引起了全社会及体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保障高校体育工作质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2014年6月,教育部又出台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在课程方面明确要求: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min。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在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方面也明确规定: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有实效的锻炼项目,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1]。如何保障学生自觉参加课外的体育锻炼并乐在其中,是高校体育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单纯依靠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学生体育课外的活动中找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旨在通过研究体育社团学分制的构建,将其纳入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发挥其在大学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建设的作用,进而拓展大学体育课程结构,丰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途径,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上升。

1 大学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结构

根据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一条、第二条关于课程性质的规定,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2]。

指导纲要中还指出:体育课程的结构主要由体育理论、体育课、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体育竞赛、面向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的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校外体育活动等相结合的统一体系。要使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要完善并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学校体育的范畴。

在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中,各个环节并不是单独孤立地发展,而是以体育课为核心的基础上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

2 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分析

2.1 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体育课是大学体育课程的核心,学校的体育工作都是以体育课堂教学为基础构建而成,离开了体育课堂,大学体育工作也就失去其发展意义。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某项运动技能、规则意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与团队合作精神等。但就其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进体质健康而言,每周一次课(90min)的体育课教学则相当于“‘一’天打渔,‘三’天晒网”的结果。因此,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增进身体健康的目标实现则是纸上空谈了。体育课堂教学是以传授运动技术、技能与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方法为主要目的。学生的技术、技能的熟练掌握和体质健康的提高,是体育课堂教学远不能达到的[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课堂外找方法,将体育课、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结合起来,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各种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增加体育课的“隐性课时”,最终实现高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2.2 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课外体育锻炼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与体育课相辅相成,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学生通过课外体育锻炼,能更好地掌握体育课上所学的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4]。据近几年来研究表明,在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与时间上,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但与至少参加3次每周的课外体育锻炼,每天1h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大学生在运动项目的选择方面,男生较青睐身体对抗激烈、技术要求高的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女生则偏爱简单易行和塑造形体的健美操、瑜伽、慢跑和隔网对抗的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通过男女生项目选择的研究,可为组织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在组织形式方面,男女生是相同的,参与锻炼首要选择要有同伴陪同,这是与体育项目的特点决定的。因为球类项目需要对手对抗,同时,同伴的参与,能给人安全感,增进双方的人际交住,塑造健全人格。现阶段,各高校对大学课外体育锻炼的课程体系制度建设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组织形式没有充分挖掘,组织较为松散。

2.3 课余体育竞赛分析

体育的竞技魅力在于其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和观赏性,能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其中。大学的体育竞赛除了追求竞技观赏性外,更应赋予教育的功能,增加运动项目人数参与的广泛性。事实上,在我国,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等原因,大多数高校开展的体育竞赛都是少数人的盛会,一些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往往身兼校内、外各类比赛中的数个项目的主力,不经意间成为了“赛霸”,如按其所处班级有60人计算,以篮球项目为例,每班出12人的队伍,则剩余的48人就完全处身事外,只能充当观众与啦啦队的作用,这与我们“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的要求相去甚远,不利于大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与锻炼习惯的培养,这也不是大学课余体育竞赛发展的方向。

大学体育竞赛目标定位应以满足大学生体育需求为首要,通过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如:娱乐型、健身型、竞技型)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夯实体育人口基础。

3 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分析

据祝自新对制约高校课外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研究表明:学院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管理模式有缺陷,职责不明;经费不足;活动场地没保障;缺乏高水平的、负责任的指导教师与教练员;课外体育俱乐部与业余体育训练相分离是制约大学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主要因素[5]。高校体育社团(指称大学生体育社团),既是体育社团的一个类别,也是高校学生社团的一个类别,它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它是由高校学生自发组织、自愿参加、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并在校园范围内活动的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6]。社团成员来自于不同的院系、年级、班级,出于对同一体育项目的热爱组织在一起,共同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与魅力,社团具有较广泛的学生群体基础,是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组织形式。出于共同的体育爱好而组成的社团成员,他们的兴趣、目标具有高度同质性,通过学生自我组织,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团体育项目的身体锻炼,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来,促进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锻炼内容的融合,进一步丰富与拓展了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达到“学习、巩固、提高”的良好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在美国,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往往能进入西点军校、哈佛大学、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等一流高等学府就读。在大学中,每个参与社团活动的同学,都能获得一定的学分。这些学分可以冲抵平常课业所需要的学分。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甚至能在体育中获得相当的学分,以支持其毕业。在我国,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校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这对大学体育社团开展具有非常明显的引导作用。

4 学分制体育社团在构建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如前所述,体育课单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大学生一次课(90min),按其40%体育课密度估算,也就是一周36min,每天5min左右的练习时间,显然不能达到大学体育的目标,这就需要从学生的课余时间找出路。高校体育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某项体育项目的练习、竞赛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基本目标与大学体育课程是一致的,也是为了大学生的“健康第一”。其次,学校的体育场馆、器材在优先满足教学、训练后的时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体育社团课余组织会员的活动又恰恰需要体育场馆与器材的支持,因此,两者有很大的融合空间。如果赋予体育社团学分的权利,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课余“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积极参与体育社团的体育活动,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积攒学分的双重效益,何乐而不为呢?

表1 课余体育竞赛、社团活动分值换算表

5 如何构建学分制体育社团在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5.1 学分制体育社团构建要求

学校体育社团种类繁多,并不是每个体育社团都可以作为学分制体育社团来建设的,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笔者认为主要有:(1)学院要有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规定、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学生活动场所管理规定、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学生社团财务管理规定等学院相关的文件制度支撑。(2)体育社团要有完善的组织架构、社团管理制度文件和管理干部队伍。(3)体育社团要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与充足的器材。(4)要有高水平、负责任的指导教师,能切实地开展体育社团的业务指导、管理工作。

5.2 学分制体育社团在大学体育课程的构建方法

5.2.1 构建合理的组织架构,强化管理,发挥效能

目前高校大学生社团(包括体育社团)普遍建制于共青团组织下属的学生社团联合会下,由于我国体制文化背景的原因,这种组织架构对于公办大学生社团在资源的配制、对外交流等方面可以获取更多、更快捷的帮助,但却是外行人管内行事,管理不到位,职责不清。因此,学分制体育社团构建与发展,团委、教务、体育部门三者之间的职责需明确,团委主要负责社团的注册审批登记、发展规划;体育部门负责会员的课余体育活动指导、考勤、具体方案实施;教务部门则负责课程的评价、验收。职责厘清,避免了资源的重复浪费,便于工作的开展。

5.2.2 以学分为杠杆,制定详细的分值分配,构建新的评价指标

为赋予体育社团学分的吸引力,达到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笔者认为可将每一学期大学体育分为体育课堂教学一学分、体育社团活动一学分共两学制。体育课堂教学评分的依据可按理论、出勤率、课堂表现、技能与素质达标分评价;体育社团活动学分评价则可从参与社团体育活动的次数为主、课余体育竞赛为辅两方面考虑,再制定两者分值分配比例。如:按每周至少锻炼3次和一学期16教学周计算,则参与社团体育活动的次数可以3次×16周=48次作为本项的100分指标,其中,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可作为参与次数计算;课余体育竞赛以参加班级、社团、校级、省(市)级体育竞赛获得的名次换算分值(见表1)。

6 结语

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与课余体育竞赛构成了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体育课偏向于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技能的传习、体育锻炼态度、规则意识的形成;课外体育锻炼与课余体育竞赛则是践行大学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学分制体育社团建设,鼓励吸引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多参与、多组织由学生群体自主练习的体育锻炼活动,巩固并提高体育课中学习的运动技能,达到提高体质健康的效果,这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任务。

学分制体育社团建设要立足于学院自身资源配置,不可盲目实行,应加强制度、场馆、人力资源建设,挑选具有可实际操作的体育项目社团,结合现代的媒体、可穿戴移动设备、大数据库等方式,实现规范管理、可持续发展。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14]4号)[Z].

[2]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2002]l3号)[Z].

[3]李首一.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4):114-118.

[4]刘洪俊.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以天津市普通高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98-101.

[5]祝自新.制约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因素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6-120.

[6]向静.对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研究的几点浅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2):91-94.

In recent years,the physical fit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continued to decline,and i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o strengthen students' physique from physical education,need to find ways out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guidance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quot;Outline of teaching guideline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quot; in sports course structure,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system of sports associations and credit evaluation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which provide a feasible approach to the university sports curriculum class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Constitutio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credit system sports club;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Integr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courses

G807

A

2095-2813(2017)10(b)-0114-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9.114

广州工商学院2015年度校级本科“质量工程”(项目编号:ZL20151107)。

赖荣亮(1977—),男,汉族,广东茂名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学分制社团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社团少年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
北京市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体育竞赛规则的本质主义症候
“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天津市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