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育课集体舞的特点及运用

2017-11-27许爱梅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集体舞体育课舞蹈

许爱梅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体育教育学

论体育课集体舞的特点及运用

许爱梅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在现行体育教学活动多元化发展时期,集体舞的综合教育功能逐渐突显,在中小学和高职院校所有学段的体育课中运用有利于学生在体育艺术素养方面的培养。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实践体验,论述了集体舞的特点:1)在动作结构方面显示动作简单、左右对称,数量宜少,重复有规律;2)在动作形态方面显示动作语意清晰,动作符号明显,风格突出;3)在表现形式方面维持最基本的方阵形、圆圈型( 单圈、双圈)、队列形等,少数呈现不规则的三角形、半圆形、十字形或者自由松散的队形,变化配合方式多变,有规律;4)集体舞的音乐普遍选择主题鲜明、风格突出、节奏明显、乐段整齐的音乐。根据集体舞的特点解析集体舞在体育课中运用的普适性原则、功能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并依据每个原则阐述集体舞在体育课中运用方法的灵活多样。

体育课;集体舞;特点

集体舞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乡村节庆活动、祭事活动、交际活动,其发展过程呈多样化,在现代社会集体舞主要呈现在都市广场的休闲健身活动中,在村落平坡的娱乐节活动中,在校园操场的体育课活动中,也可以艺术加工升华呈现在艺术舞台表演;集体舞以其传统特质受众广泛,老少皆宜,寓于身体教育亦宜欢心娱乐。在中国现行体育教学活动多元化发展时期,集体舞的综合教育功能逐渐突显,在中小学和高职院校所有学段的体育课中有效地运用,有利于体育艺术素养的培养,采用文献资料法加深了解集体舞功能作用、集体舞的研究现状,运用观察法加深对集体舞的感悟,通过分析集体舞的特点,解释集体舞在体育课中运用应该注意的原则和方法,为学校体育课开展集体舞活动提供理论参考,以期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1 集体舞的类型

集体舞是以多人为集体在相对规定的位置上做相同或不相同的比较简单的舞蹈动作,它保留了乡间舞蹈和宫廷交际舞的一些形式和风格,通常以配对(男女)的方式进行活动[1]。集体舞大致上有3种类型:邀请跳、对跳、列队跳,不同的类型组织形式不同。

1.1 邀请跳邀请跳的组织形式是大家围成一个圆圈站立,或席地而坐。将总人数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有若干人(人数由教师拟定),选出其中第1组(A组)为邀请者,进入圈中随机邀请舞伴,然后2人共舞,完成整个舞蹈,结束时相互谢礼,邀请者送被邀请者回位,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原座位。下一个舞曲由第2组(B组)为邀请者,反复循环,以此类推。“邀请跳”要求具有优雅的社交礼仪知识,邀请者有邀请的身体动作(动作语言),被邀请者也有应答的身体动作(动作语言),整个环节注重默契配合。

1.2 对跳对跳的组织形式是首先确定角色,邀请者为A角,被邀请者为B角。A角采用主动展示舞蹈技能,常常选用有节奏的舞步、带旋转的点步、起伏的屈伸、大跳等动作;B角做出呼应赞许,常常选用拍拍手、点点头、跺跺脚、挥挥手的动作给予配合,一段对舞之后便交换角色。这种“对跳”的动作语意突显游戏、逗乐、竞技的表象,这些表象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这种类型活泼有趣,注重角色转变规律,一般选用欢快活泼的音乐配合舞蹈活动。

1.3 列队跳列队跳的组织形式是按照一定的队形列队站好,跟随音乐共同起舞。一般情况下会有一个人领舞,“列队跳”的动作普遍呈现舒展大方、整齐划一,可以单一成套动作重复多次,例如:32步集体舞,也可以选择多套动作连贯起来,俗称“串烧组合”;“咚巴拉”接“昆力奔驰”接“波尔卡”,这种类型的集体舞运动量可控性灵活,教师可以依据课的目标要求,挑选不同速度、不同动律的集体舞“串烧组合”。

2 集体舞的特点

2.1 集体舞动作结构特点结构是指“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2],由此理解集体舞动作结构是指各种动作元素的组成或搭配方式、排列组合的顺序,任何动作离不开人的肢体运动以及运动的移动过程,识别集体舞动作结构有助于发现集体舞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基于参与集体舞活动人数较多的惯例,需要考虑在短时间内习舞者能够掌握集体舞基本动作的因素,所以在创编集体舞时通常是以简单易学的动作为基础,再根据舞蹈主题选择上肢动作,巧妙而有序地进行组合、搭配、排列,将这些组合动作重复若干次构成段落,在重复段落的程序中形成完整的一个集体舞,或连接多个舞蹈,不间歇地延长活动时间以达到锻炼目的。

《唱起来,跳起来》[3]《集体舞》[4]涵盖了73个集体舞,从动作(舞步)数量方面看,最少的仅有2个动作(舞步),最多的有7个动作(舞步),大多数选择3~5个动作(舞步);动作数量反映出适用于初级级别的集体舞由2~4个动作(舞步)构成,提升至中级级别的集体舞由5~6个动作(舞步)构成,在重复动作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变化,直至音乐结束,呈现出集体舞传统意义上“动作结构简易”的特点,这也是集体舞得以长久地普及流传的原由之一。鉴于学校体育课每个班人数从30~50人不等的客观情况,在体育课中实施集体舞就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能力水平而进行教学设计。

2.2 集体舞动作形态特点众多集体舞来自民间,因此,颇具民族地域风情,在这些民族民间舞蹈类别的集体舞里,民族符号树立民族形象,凸显民族风格,尤其是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舞蹈早已众民共识,而黎族、壮族、畲族、瑶族、苗族等舞蹈虽然差异不大但动律近似,例如,根据畲民在深山生活环境,采用双臂同时向前向后摆动表示畲民驱赶鸟兽,一步一顿的“悠荡”形成了畲族舞蹈特有的动作风格;瑶族舞蹈,同样是在一步一顿的“悠荡”动律下,两臂在身体两侧“摇摆”,畲族、瑶族均是盘山而居的民族,生活环境雷同,舞蹈形态也近似。民族符号来自古老的传承,集体欢歌曼舞闹节庆,年复一年,各村各寨有传统,集体舞就是将这样的民族符号呈现其中而成为一个特点。例如:集体舞“刀郎.麦西莱姆”[5]是维吾尔族集体舞,首先是音乐风格完全把人们带进了维吾尔葡萄园情景,其次是 “腕花”、“压指”、“顿步”、“后提步”、“三步一跳”等形态动作,举手投足有形象,舞动奔跑有形态,在学校体育课中运用,对学生来说不仅容易模仿也容易熟记。

在民族风格浓郁的集体舞里,常用有相同或类似的步法动作,例如“三步一点”与“三步一跳”,“横移步”与“交叉步”、“十字步”与“进退步”、“骑步”与“踢哒步”、“悠荡步”与“坐蹲步”等,这些相类似的动作律动有一定的指向,它反映与地域相邻的民族有关系,长久的交往互动形成一种共性和一种规律,但就舞蹈而言,舞的区别就在于赋予动作形态的民族符号,民族符号确立民族族性,成就一种风格。在体育课中选择集体舞作为主体内容,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心智学识、理解能力而进行教学设计。

2.3 集体舞表现形式特点集体舞广受欢迎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表现形式多样而有趣,表现形式主要由各式各样的队形构成;“集体舞队形的表现形式有方阵形、圆圈型(单圈、双圈)、队列形等,少数呈现不规则的三角形、半圆形、蛇形、螺形、十字形或者自由松散的队形”[6],一般情况下,一个集体舞从某一队形开始,跳舞的过程进行若干变化,结束时再回到原来的队形,在下一个音乐段落重新开始这个舞蹈,直至音乐结束。集体舞队形丰富多样,变化巧妙,而且有规律,如双圆圈变单圆圈、单圆圈变双圆圈、单圆圈变多圆圈、方形拆分变化成多个方形、横队变纵队等,多种队形的变化增加集体舞的趣味和吸引力。不同队形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锻炼效果和教育功能,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水平,需要针对性地选择,灵活运用于体育课教学。

2.4 集体舞伴奏音乐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通过旋律、肢体、和声以及调式调性等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享受”[7],自古以来“诗、乐、舞”相互交融已成共识。集体舞中的音乐作用体现在为舞蹈动作提供节奏稳定感,树立动作形态,营造意境,提示转换,交代开始与结束,因此,在结构上和集体舞动作存在着密切的呼应关系。集体舞所选用的音乐是依据舞蹈风格、动作容量、活动时长而定,而集体舞动作又是依据音乐而选择动作、编排动作次序、组成动作段落、形成完整样式。根据现有资料,选择部分常用的集体舞的伴奏音乐进行分析,仅从音乐时长、速度、节拍性质等层面分析,结果呈现集体舞选用的音乐时长平均长度为4.5×8拍,约18小节,速度为每10s20拍左右;速度以中速为主;节拍性质以三拍节、四拍节为多,由此论析,集体舞音乐基于乐理的原因形成特有的个性特点,主题鲜明,短少精炼,段落整齐,乐句完整,变化段落将主题反复再现,旋律热情欢快或优美明朗,风格突出,节奏明显清晰,乐段小节整齐。

音乐对集体舞的教学、练习起到导引、控制、协调的作用,在动作的开始与结束、动作节奏的快与慢、动作次序的转换、队形的变化、位置的变动等方面都依照音乐而进行,音乐的乐句点或旋律点就是一种提示,因此,音乐的选用就显得尤其重要。集体舞音乐种类丰富,其中以著名乐曲为主,一般是取乐曲的主旋律,旋律优美动听,在体育课中运用,除了体育锻炼的功能外,兼具了音乐普及教育的外延特点。

3 集体舞在体育课中运用的原则和方法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8],体育课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在充分了解体育知识(教材)资源、了解学生年龄层级情况、了解教学条件的基础下,择优筛选体育课教学内容,其中,能够综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艺术素养的集体舞就是一个良好选择。基于体育课课堂人数较多的教学特点,如何更好地发挥集体舞的优势,对应此问题提出相应的原则和方法,便于指导体育教学活动,最终以提高体育课效果为目标。

3.1 动作普适性原则

3.1.1 动作普适性原则释义 “普适性:指某一事物(特别是观念、制度和规律等)比较普遍地适用于同类对象或事物的性质。事物普适性源于事物的共性和规律”[9]。根据集体舞的特点,对动作普适性原则解析为:动作普适性原则是指教学者在教学前根据教学对象学习能力的现实状态、潜力、教学时长、教学环境等因素而筛选难易程度相接近的动作元素,编制若干教学模块、平衡教学内容难易度、控制教学内容容量的原则。

3.1.2 动作普适性原则的运用方法 “工作目标的确立对于工作整体的运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10]。目标的确定对于体育课组织者(教师)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行为有着导向性的意义,集体舞教学的目标是让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顺利接收知识,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消化”知识,达到基本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目的。“舞蹈教学的一切方案、措施、方法都是为学生设计的,只有切合学生的实际,受他们欢迎,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11]。普适性原则可对教学者提供积极的动力,启发教学者科学地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有助于教学者正确地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撰写每一堂课的教案,组织好每一堂课的实践活动。

3.2 功能性原则

3.2.1 功能性原则释义 功能性原则是指在集体舞体育课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挥集体舞在身体锻炼方面的功能作用,从发展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素质,或提高心肺功能、节奏感、形体姿态美感,使练习者在学习和练习中得到有效锻炼,获得体验;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巧妙地处理好集体舞不同容量、不同难度的关系的原则。

3.2.2 功能性原则的运用方法 通过舞蹈练习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并根据教学任务和要求,对发展不同的身体素质选择不同的动作素材。在集体舞编排方面,采用对称法、间歇法手段,单一的集体舞是由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左右对称地组合起来,练习者身体活动能力能够得到对称性发展;在动作组或动作段落之间穿插律动动作以调整动作密度和运动量,集体舞的律动动作有原地的或移动的,常用律动动作有屈膝弹动、点地、跺脚、碎步、走步、跑跳步等,突出身体锻炼功能。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根据课堂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采用重复法、叠加法手段达到有氧锻炼的功能,提升集体舞在有氧模式下达到有氧锻炼的功能和效果。可参考的范例有许多,其中,“波尔卡”集体舞[12]是有氧锻炼与协调灵敏相结合最佳的选择之一;“波尔卡”是一种舞步,源于东欧民间舞蹈,以不间断的小跳舞步为主要动作形态,一个波尔卡集体舞虽然简短,但重复多次,若选择音乐长度在4~5min左右、音乐速度为10s24拍的音乐作为配乐时,一个曲目结束时练习者脉搏显示“女生为171次/分,男生为152次/分”[13],从脉搏显示属中等强度负荷,运动量相当于中长跑的运动量,心肺血管系统均得到了良好的锻炼。选择“波尔卡”集体舞在体育课中运用,既可以提高灵敏性、协调性,增强腿部力量,也可提高心肺功能。

3.3 艺术性原则

3.3.1 艺术性原则的释义 “艺术是审美意识集中物态化的鲜明表现,人类所创造的艺术品是至高无上的精神产品,能更强烈地引发美感,是我们孜孜不倦、永无止境、倾心追求的审美对象”[14]。艺术性主要是指作品中的艺术处理及表现所追求的最佳境界,主要包括形象的具象性、结构的完整性、表现的民族性等。体育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基于艺术性的理论基础,集体舞艺术性原则指向为:集体舞动作语汇以短句为常态,以乐韵为情绪,以节奏为中心,像中国的“诗词”,规整而有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应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应该以充分发挥这种艺术性的具体形象为原则。

3.3.2 艺术性原则的运用方法 追求教学艺术性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和谐是实现教学艺术的关键。体育课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基于教学内容而定的,因此,教学内容是前因、是动因,自然激发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累积形成教学艺术显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的具体性、民族性。

其中,动作多样化的做法是体现艺术性最基本的一种动因。动作方向的变化、动作移动轨迹的变化、动作重心起伏的变化在集体舞教学中可以灵活应用,如东欧民间集体舞“波尔卡”中就有显著的呈现:基本波尔卡舞步、点地波尔卡舞步、旋转波尔卡舞步、侧移波尔卡舞步等,习舞者能较全面地掌握波尔卡舞蹈步的多种做法,加深对波尔卡舞蹈缘起知识背景的了解,同时增加学习、练习、锻炼时的生动性和艺术感。

采用改变动作形态的做法又是另一种积极动因。在同一动作上配合不同的手臂动作,同一个动作,两臂上举与两手叉腰就在动作姿态上有了区别,出现了审美上的变换感觉。在动作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对每一个动作进行多种变化发展,保持一定的步法,将上肢动作分解后所得的各个相互独立的部分进行新的排列组合。此法比较多用,是成为集体舞的一种标志,也是集体舞能长久普及的缘由。

双人或多人配合的做法是集体舞吸引参与者最有效的激励之一。一般情况下,做法是分单双数站位,以2人为一组跳相同或不同的动作,舞者之间配合默契,要求动作协调、熟练,讲文明、讲礼貌、讲体态。双人动作的配合方式有许多,使用率比较高的有交换位置式,即单数站外圈,双数站内圈,在动作的过程中两人互换位置;而在圆圈式的集体舞中交换舞伴也是常用的方式之一,当一段集体舞动作结束时,外圈向前移动一个配合位置,这样内外圈就交换了舞伴,与新舞伴在音乐的伴奏下重复舞蹈动作,如此类推,直至音乐结束,与不同舞伴合作会有助于相互促进和提高。

4 小 结

集体舞经过多年的延续仍具有受众广泛的本色是因为集体舞保持了缘起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1)在动作结构方面显示为动作简单、左右对称,数量宜少,重复有规律;2)在动作形态方面显示为动作语意清晰,动作符号明显,风格突出;3)在表现形式方面仍然维持最基本的方阵形、圆圈型(单圈、双圈)、队列形等,少数呈现不规则的三角形、半圆形、十字形或者自由松散的队形,变化的特色在于配合方式多变,并形成变化规律:有双圆变单园、单圆变多园、方形拆分多个方形、横队变纵队等多种队形;4)集体舞的音乐普遍选择主题鲜明、风格突出、节奏明显、乐段整齐的音乐,乐曲段落既有旋律的优美,也有动人的背景故事;音乐既具有集体舞的配乐作用,也兼具音乐的普及教育意义。这些特点促进了集体舞在中小学和高职院校所有学段的体育课中运用。

基于体育课课堂人数较多的教学常态,发挥集体舞的优势,综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艺术素养,对应的策略是遵循集体舞特点的运用原则和方法,集体舞在体育课中运用的原则主要有动作普适性原则、功能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熟知原则,启发并引导教学者科学地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运用方法灵活多样,有利于教学者择优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有利于撰写每一堂课的教案、组织每一堂课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习者达到锻炼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艺术性。

集体舞既能够作为体育课主体教学内容,也可以和其他运动项目糅合,大多数集体舞的活动形式含有礼仪语汇,有配合的要求,具有综合素质教育的意义;集体舞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文娱体育活动,也可面向社会,合理地发挥其健身、娱乐、美育、和谐的社会群众体育功能作用。

[1] 黄宽柔,姜桂萍.舞蹈与健美操[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3.

[2] 360百科.结构[EB/OL].http://baike.so.com/doc/6031544-7583372.html,2017-01-02.

[3] 集体创作.唱起来,跳起来[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1984.

[4] 关槐秀.集体舞[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5] 许爱梅.刀郎.麦西莱姆[C].广东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金奖节目,2014.

[6] 许爱梅.体育课中集体舞特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S1),1995(12):77-79.

[7] 王婉铮.乐舞教学法在舞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8] 百度百科.体育课[EB/OL].http://baike.baidu.com/ view/814183.htm,2017-01-02.

[9] 360百科.普适性[EB/OL].http://baike.so.com/doc/6931437-7153759.html,2017-01-02.

[10] 田麦久,熊焰,石岩,等.论竞技参赛的基本原则[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3):1-10.

[11] 许爱梅.体育课舞蹈教学艺术新议[J].体育科技,2008,29(2):89-91.

[12] 许爱梅.试论高师体育专业舞蹈课的地位与作用[J].体育学刊,1996(1):80-83.

[13] 胡小明.论体育与艺术的关系[J].体育科学,2008(10):3-8.

[14] 张莹.校园集体舞推广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15] 郑慧慧.校园集体舞探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1):59-63.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Group Dan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XU Ai-m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China)

As the forms of physical education (P.E.) class activities diversify in modern time, the comprehensive role of group dance in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element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and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group dance in P.E. class is beneficial to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port and artistic accomplishments. In order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 role of group danc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dance and explains its application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in PE class,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s, literature review, and observat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dance are as followed: 1) In terms of movements, group dance is simple, symmetrical, and repetitive with preferably a smaller number of movements. 2) The meanings of the movements are clear and the styles are distinctive. 3) The formalities include square, circle, line, triangle, semi-circular, cross, and loose formation. All kinds of formalities change with basic pattern, e.g. from double circles to single circle, from single circle to multiple circles, from square to multiple squares, and horizontal line to vertical line. 4) Background music of group dance usually have distinctive theme and strong rhythm.

P.E. class; group dance; characteristic

G807.0

A

1004 - 7662(2017)02- 0032- 05

2017-01-09

许爱梅,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集体舞体育课舞蹈
音乐课中集体舞教学的思考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茶之圆舞曲
学舞蹈的男孩子
体育课上的“意外”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我是小字典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校园里需要集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