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的探索

2017-11-26王海英张丽方莹雷佳文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3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人才培养

王海英 张丽 方莹 雷佳文

【摘要】分析了民族地区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重点探讨了民族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实习,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为民族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提供一些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民族院校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编号:GJZ150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239-01

民族地区由于交通运输不便,市场发育不完善,在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方面,相比我国其他地区落后不少。许多食品生产企业大多处于原始的加工阶段,设施简陋,规模很小,卫生基本设施严重不足,一些食品生产和经营业主对食品安全质量意识淡薄,对国家标准、质量管理、质量安全等了解较少。食品质量令人担忧[1-2];同时长期以来在食品安全管理部门食品安全监管专业人员严重缺乏,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中具备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素质的人才极其匮乏。直接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工作, 造成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证[3]。在民族院校加强对民族地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食品安全状况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成立于2012年,在湖北省战略性新型产业建设的支持下,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课程体系、实践实习,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能够培养服务于民族地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优秀人才,并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

1.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级课程平台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以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外语、体育训练、思想政治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等学校的公共课程为基础,专业类课程平台以生命科学学院打通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的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为基础,主要包括: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化工原理等课程; 专业课程平台以培养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一体的技术管理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分为三个部分,即食品化学及检验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 其中食品化学及检验类课程主要包括食品化学、食品原料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等,检验类课程主要包括食品质量检测技术、食品免疫学、食品感观评价、动植物检疫学等;管理类课程主要包括食品企业管理、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法规、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等。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学院现有的食品分析实验设备和教师资源,也符合民族地区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2.加强与企业及相关行业的合作

建设期间与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湖北植保站等事业单位建立了多个基地,为学生的实践环节、第二课堂培养提供了平台。相继聘请了湖北植保总站和湖北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受到学生的好评。邀请食品企业生产管理高级工程师为同学讲授《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为同学们提供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大量案例,进行HACCP,ISO900认证的课程培训,为同学们取得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外审员,食品安全师,食品检验工等证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积极创立产业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主要有武汉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武陵山区的湖北任森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勤劳农夫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老巴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目前签订实习就业合作协议,学生在武陵山区企业实习期间,公司负责人予以极大的重视,与学生分享创业经历,并提出相应的待遇吸引学生前去就业。实习期间,开展了当地的企业家的创业经历讲座与宣讲会等活动,企业专家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参观当地的创业基地,并寻找本专业在少数民族地区创业的结合点,帮助学生强化创业意识和思维,号召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创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指引方向。

3.充分开展创新实验课题

食品质量与检验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课外进入实验室,在战略性新型产业项目的支持下,为学生设立了30多个创新课题,根据一定的课题或目标,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充分发挥独立研究性实验在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中的载体作用。在设立课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构架和基础,分别针对1-4年级的学生设立不同内容与难度的课题,比如,一年级的同学主要是食品工艺学及安全调查性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拓展对专业的认识,稳定专业思想;2-3年级的同学设立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实验技术,与教师的基础科研或者产学研方向相结合。

4.开展学生暑期项目化的专业实践活动

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相结合,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食品特产及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考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有目的,有知识基础的开展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术科研活动要注意与学生的专业对接,与课堂教学对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为对少数民族地区食品开发及安全问题深入了解与思考,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减少了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盲目性和无效性,使学生收获个人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食品安全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及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将出现不同的问题,同样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地变化。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为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培养更多和更合格的专业人才,才能打造出民族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郭斌,庞光书.民族地区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J],2005, 5:302-303

[2]陈刚.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家庭食品安全问题研究.云南社会科学[J],2016,6:95-101

[3]贾娅玲.民族地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职业教育路径探析. 民族教育研究[J],2016,27(5):128-131

作者简介:

王海英(1974-),女,山東冠县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微藻生物技术。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人才培养
民族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探索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调查与反思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