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农民工子女城市学校融合教育策略
2017-11-26谢妮娜
谢妮娜
摘 要: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尤以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学校融合教育为重。结合实践,作者从随迁农民工子女“学习文化”融合、“城市文化”与“鄉村文化”融合、“学校+家庭+社区”三元融合及校内心理融合教育体系四个方面探讨了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学校融合教育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城乡差异 融合策略
近年来,农民工流动日益呈现“家庭化”的趋势,大量农民工子女随迁至父母所在城市。虽然目前某些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已经能够享受免费公办义务教育,但受城乡文化差异下不可回避的“弱势身份”影响,某些农民工子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融入城市学校的新环境,突出表现在:自卑、自闭、学习焦虑等。如何让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留得住”、“学得好”,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农民子女融合教育”成为近年来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研究热点,意义在于:第一,让随迁农民工子女在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心理思维等方面加速与城市学校环境相融合,促进其全面发展;第二,增强外来学生对迁入地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向心力,促进外来农民工子女快速融入本地社会。
马鞍山市作为皖东门户,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流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为了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2004年马鞍山市第九中学被确立为第一批“马鞍山市农民工子弟学校”,以“就近入学”原则接受在本市务工的外地人员子女完成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笔者结合实际在农民工子女学校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希望为农民工子女学校融合教育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子女“学习文化”融合策略
城乡学校学习文化差异是农民工子女遭遇到的第一种文化冲突。有效化解这些冲突和适应不良,帮助随迁农民工子女尽快融入城市学校的学习氛围,是实现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1.采取“积极差别对待”,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多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所谓“积极差别对待”,是指将学习资源和相关机会有意识地向农民工子女倾斜,弥补这一群体的某些不足之处,缩小城市学生与农民工子女间的差距。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随迁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氛围,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多参与课堂与班级活动的机会,弥合城乡课堂文化中的隔阂,缩小随迁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间的差距。
2.基于农民工子女的特殊需求革新课程、改进教法。
结合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经验、学习基础和心理特征,发掘具有接纳性、适应性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适当介绍、添加与农民工子女生活实际相关的事例,提供让他们“反客为主”的机会;同时,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特殊需要,开设实用校本课程。同时,教师应当注意观察总结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特点、改变教法,帮助他们尽快克服学习适应的困难。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关注他们,在关键点上给予及时有效的点拨;在课下应该准确跟踪农民工子女学习进展及人际交往情况,督促与鼓励并举。同时,要重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鼓励互帮互助。这些举措对帮助他们逐步融入城市课堂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3.构建“多元共生、和谐共处”的校园文化环境。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的实施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学校层面,要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多自我展示的舞台,传递“尊重、理解、平等、互助、互爱”的正能量,消除身份距离。对于教师而言,要深入学习理解城乡文化的特点与差异,引导城市学生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农民工子女身上的乡村文化印记,构建“自由、开放、包容”的班级文化,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充分的自我展现、自主选择、自由发展的空间;加强身份融合教育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熟悉主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实现城乡学生“同参与、同管理、同服务”,通过同伴间的合作交流、相互激发,促进全体学生充分发展。
二、“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策略
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本土文化的持有者总会有一种本能的文化优越感,并对任何外来的改变或调整做出抵制。长期以来,农民工子女的学校融合教育被片面地曲解为“去乡村文化”;诸多研究经表明,单方面向农民工子女灌输“城市文化”,其成效不尽如人意。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自身植根的环境土壤,并要遵循自身固有的规律,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我国都将并存并荣,无所谓孰优孰劣。为此,我们在开展学校融合教育过程中要尊重不同人群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1.以“多元一体”观点看待乡村文化。
在我国,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其实有着很大的互补性,城市文化如能借鉴农村传统文化的部分精髓,就能强化城市文化的历史感和传承性;而农村文化如能吸取城市文化中的部分优秀时尚元素,也能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文化传承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使命之一,为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宣讲与教育,尊重外来工子女带来的不同文化,并将之视为珍贵的教育资源,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培养一体化的共同素质。例如,农民工子女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一次主题为“我的家乡”的演讲,向同学展示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特色。
2.开发体现城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这类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围绕城乡文化各自特色展开,城市文化部分侧重介绍城市的经济、社会、人文、交际等领域的文化与城市学校的规章制度,目的在于帮助农民工子女快速熟悉城市的文化特点与基本行为规范;乡村部分侧重介绍农村社会的文化传承、风俗传统、行为特征等,阐述城乡文化的差异,让城市学生更好地理解农民工子女某些特殊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目前,我市几所农民工定点就读公立学校在课程教学中采用全市统一的教学标准,这对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一些农民工子女而言,势必造成学习困难。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对课程标准在以下方面进行适当处理,即:合理开展小班化教学、分层分类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补偿教育、个别辅导;教学内容降低难度、设计坡度;同时,正视城乡文化的共生性、差异性和互补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城乡文化融合教育相关内容,设置反映城乡文化的探究型或研究型校本课程,开展体现城乡文化特色的社会体验活动。endprint
三、“学校+家庭+社区”三元融合的教育策略
“学校、家庭、社会”是随迁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的三大支柱。在实践中,融合教育应以学校为龙头、社会为纽带、家庭为基地,汇聚社会、家庭三方合力,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合作的教育机制,编织一张“三元融合”的教育网络。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与融合。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成长、融入社会的支撑点,家庭教育在融合教育实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农民工子女的父母通常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子女教育经验与方法。为此,学校需要通过定期开展相关培养与教育,提升农民工子女父母的子女教育方法与能力,包括:正确指导孩子、对孩子一致连贯的纪律要求、积极的家庭交往模式等。可以通过家长学校、专题报告、印发宣传资料、家访等形式向农民工子女家长传授以上知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客观评价、积极引导自己的子女。让农民工子女父母成为教师的助手,加速孩子融入目前的学习与生活。
开展农民工子女学校融合教育离不开城市学生家长的支持与帮助。长期以来,一些城市居民在潜意识中已将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视为“农村人”;在家长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城市学生在家庭和学校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分裂阻碍城市学生及农民工子女的和谐相处,不利于他们成长。合作、交流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教师应当帮助城市学生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公正地对待流动人口及其子女,鼓励他们平等交流、协作发展。
2.学校教育与社区活动的互动与融合。
学校教育本身包含校内教学活动及社会活动两个方面,对于融合教育而言,社会活动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校内教学活动。一方面,学校通过组织农民工子女参观市博物馆、图书馆、历史文化景点(采石矶、李白墓、霸王祠、长江大桥等)、大型企事业单位(马钢、华菱、蒙牛等)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马鞍山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增进他们对第二故乡的热爱,潜移默化地达到融合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可联合教育主管部门、街道居委会等组织农民工子女参加社区内的社会活动,引导农民工子女参与社区服务与管理工作。熟悉本地的风土人情,增强农民工子女对马鞍山市的归属感,弱化“外来者”的角色定位,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城市生活当中;同时,社区要多组织城乡学生家庭间的互助活动,就彼此关心的话题进行交流,增强相互间的认同感。
四、构建心理融合教育网络
农民工子女普遍存在自卑与自闭心理,学习焦虑水平较高。教师有责任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学校作为融合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定期开展面向全体的心理调查,及时准确地掌控在校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教育。教师要接收心理咨询知识的培训,密切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实施积极的心理指导。为此,我们聘请本市相关专业心理咨询师担任我校的兼职心理咨询师,定期来校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普查、参与课题研究,指导学校组建心理健康咨询室,面向在校农民工子女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融合教育。
参考文献:
[1]查啸虎.从冲突到融合——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课堂文化适应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1(1):27-30.
[2]周鹏.随迁农民工子女权利贫困与融合教育[J].教育评论,2016(2):34-36.
[3]汤林春.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7-12.
[4]高珊.農民工子女在数学学习中前概念问题的课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1(10):91-94.
[5]李伟.城市农民工子女学校融合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