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定义、审视与展望
——《体育学学科体系的重构研究》书评

2017-11-26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学科体系体育

李 锋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促使体育学学科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提升。而体育学学科的发展通常是伴随着研究对象由整体到局部,由笼统到具体的认知过程,随着学科间相互关联、渗透的不断加强,大量体育学新兴与综合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体育学学科群变得日益庞大。伴随着学科间的森严壁垒逐渐打破,日益庞杂的体育学学科群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完善。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新时期,面对急剧增长的知识需求,需要人们来一次思想方法上的总结与创新,掌握和运用知识并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贯通于更宽广的领域。韩春利教授所著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的重构研究》,面对基础理论和综合实践的双重需要,对我国原有的体育学学科体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在找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方案,重新构建了我国的体育学学科体系,它适应我国体育实践发展和体育学科理论研究,为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期刊库及中国知网博硕论文库检索“体育学学科”可以发现有22537篇文献,检索“体育学学科体系”可以发现483篇文献,检索“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可以发现65篇,并从这些资料中搜集了与本文相关的文献30篇,同时从超星图书查阅并搜集与本文有关的27本作品,整理并查阅国内有关文献研究成果,储备了有效的理论基础,查找到本文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范围,明确了有效的理论基础;专家访谈法,对曲阜师范大学有关专家(刘**教授、曹*教授、韩**教授)就体育学学科体系发展与构建问题进行访谈;归纳法,对体育学学科体系研究中的不同理论视角、视点等进行归纳和整理;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认识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发展脉络、研究观点的流变等。通过中外学科特别是体育学学科发展的比较,认识差异,寻求借鉴。

1 定义体育学学科体系:概念体系、学科对象、学科性质及学科划分的梳理

所有事物的发展都要从实践与理论两方面来综合考虑,《体育学学科体系的重构研究》的第1章在对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科群视角下与体育基本理论视角下对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对人们全面、纵向认识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发展状况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1]。不同视角下的研究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在学科群视角下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研究的是体育学各子学科的的类别划分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体育基本理论视角下体育学学科体系探讨的是体育学的概念体系、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体育学的学科性质、体育学的研究内容等,对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研究应该从两个视角下综合考虑,构建适合我国发展所需要的体系。

要构建适合我国发展所需要的体育学学科体系,首要的是要搞清什么是体育学学科体系,而要搞清体育学学科体系,先要梳理明白其体育学概念体系、学科对象、学科性质及学科设置与划分。第2~5章从体育学的概念体系,到体育学的学科对象,再到体育学的学科性质,最后到国内外学科设置、划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体育学学科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从体育学科的概念出发,推理体育学概念间的关系,分析体育学概念的内涵、层次与内容,剖析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研究与建构中概念的特征,确立适应于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研究、建构与发展的基本概念,为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研究与建构奠定基础。然后,在学科对象与学科性质方面,学科对象与学科性质是构建学科体系的基础与前提,如果没有学科对象与性质,那学科体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体育学学科对象有自己特殊的性质、特殊的实践过程及特殊的发展规律,通过分析“体育学学科对象”及其确定的依据,梳理当前存在的5种体育学“学科对象”观,并分析学科性质含义、学科分类现状和当前体育学学科性质研究中的10中观点,从而进一步推进对体育学科内在的认识,并为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发展、创新,进一步完善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最后,一个国家的体育与世界接轨后才能体现这个国家在体育方面强大与否,体育学学科体系作为体育的一方面更是如此。在通过分析德、日、美、英、加、俄等发达国家学科特别是体育学科的设置状况,总结了其学科划分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参考其比较成熟的体系,为我国体育学科的划分,设置及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等提供了参考。

2 审视体育学学科体系:体育学学科体系中的处境

在新时期,虽然体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体育学学科基础理论建设方面却没有跟上体育实践发展的步伐,在日益庞杂的体育现象问题面前,原有的体育学学科体系显得捉襟见肘,越来越没有解释力[2]。另外,随着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体育实践领域方面的迅速发展、大量新兴的与交叉的综合学科出现以及不够科学系统的学科分类等原因,体育学学科体系面临着改革、创新、整合与突破。找出体育学学科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重新审视我国以有的学科体系的基础上,重新构建适合我国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体育学学科体系,不仅有必要而且意义十分重大。韩春利教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双视角下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经历的3个发展阶段中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研究与发展中出现的现象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发现“学科群组”式研究多,“专门学科”式研究少;“组合式”研究多,“建构式”研究少;“翻版式”研究多,“创新式”研究少等现象;以及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实践脱节;对体育学学科性质、对象与范畴等问题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体育学学科体系类别划分不够科学性等问题。

在《体育学学科体系的重构研究》一书中韩教授为解决体育学学科体系出现的现象及暴露的问题进行了创新,从综合角度方面,通过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国外学科发展现状综合考虑体育学科体系建构的标准,首先明确形成体育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方法论。方法论的确立是学科体系构建的首要条件,当前,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研究的方法论表现出逻辑研究简单化、单一划分方法研究多、研究的技术方法论科学性和严谨性不足等特征。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研究与建构的方法论应遵循辩证逻辑思维法则,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遵循逻辑辩证思维与历史进程相统一的法则;遵循逻辑归纳与辩证演绎相结合、具体分析与抽象综合相结合的学科体系构建思路。第6章在分析方法论的内涵、层次与内容,以及分析体育学学科体系方法论的含义的基础上,剖析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研究与建构方法论的特征,确立适应于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研究、建构与发展的方法论。

3 展望体育学学科体系:《体育学学科体系的重构研究》的突破与局限

突破一是重新构建5类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体育学学科体系的重构研究》从科学研究和专业教育两个角度来构建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以研究对象作为主要标准,同时兼顾其他不同的分类标准[3],构建适合我国的科学研究角度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以体育实践形式为主要标准,从专业角度出发,构建适应我国体育专业需求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其构建的5类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遵循了科学规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科体系构建思路,对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及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以及对教育部门调整体育学学科设置与学科专业目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通过以研究对象的层次作为一级的分类指标,以学科性质及体育实践形式作为二级的分类指标,构建出了第1类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通过以体育学研究对象作为划分主线,以体育活动作为一级的分类指标,将其划分为体育科学活动和体育实践活动2类二级的分类指标,同时又兼顾研究方法为划分依据,构建出了第2类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通过以学科研究对象的类别作为划分依据,将体育学学科划分为人文社会学科、自然科学学科、以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科学现象的综合与交叉学科[4]、以及运用技术理论去研究体育现象的学科和以体育学自身元研究的学科,构建出第3类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通过以学科发展演进作为划分根基,将体育学学科划分为“准学科、前学科、基干学科、分支学科、交叉学科、超学科和元研究学科”7大类[5],构建出了第四类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通过综合考虑体育学学科知识内容本身的逻辑性及科学系统性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体育实践的主要形式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对体育人才的迫切需要,将体育学划分为5个主要的二级学科:体育教育学、竞技运动学、健身休闲娱乐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此外,考虑到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的需要,在上述5个体育学二级学科之外,设置新兴、交叉学科,以此构建出了第五类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

突破二是初步构建我国体育学学科的内容体系,《体育学学科体系的重构研究》立足于时代的前瞻性,初步构建了我国体育学学科的内容体系。围绕着体育发展的6大方面,从“体育认识、体育教育、健身休闲娱乐、竞技运动、体育经济与管理、体育实施与发展”[6]等而展开构建,对体育人才特别是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单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其构建的我国体育学学科的内容体系包含6大方面:主要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教育、健身休闲娱乐、竞技运动、体育经济与管理、体育实施与发展论”。把体育认识论概括为体育与人及社会的各种关系,体育的内涵与外延、属性与本质等内容[7];把体育教育论概括为“身体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理解,体育与人的科学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素质体育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等内容;把健身休闲娱乐论概括为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体育的基础理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及内容,群众体育及大众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内容;把竞技运动论概括为运动选材和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运动参赛的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科学化和科学化训练,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和可优化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环境及压力,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及职业化和科学化发展,我国运动员培养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等内容;把体育经济与管理论概括为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基础理论,体育产业及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状况和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我国体育产业的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和体育健身娱乐业及体育用品业的发展与完善,我国体育市场化发展的状况与困境,我国体育市场的培育和管理及发展等内容[8];把体育实施与发展论概括为实施与发展体育的目的和内容,体育的发展战略和发展体制,体育与社会主要要素的互动以及协调有序发展等内容;

一部作品肯定不光有其突出贡献性,还有其局限性,有不足就意味着创新与发展。《体育学学科体系的重构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在体育学学科体系整体性方面进行了增强,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综合研究也亟待加强;在对体育学及其学科对象、学科性质、研究范畴的认识与理解进行了明确与推理,但为其达成共识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对体育学学科分类标准的选取及其学科划分上虽然进行了科学探讨,但在普及到全国范围上还需要更加的科学性与严谨性[9];从学科与专业的区别与联系中构建出的体育学学科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使其能够适应于体育院校及师范院校,对体育学内容体系的概括、提炼及总结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 结 语

体育学学科体系受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民俗传统等方面的制约,《体育学学科体系的重构研究》与其说是给我们建构了体育学学科的内容体系,不如说给我们提供了一套认识体育学学科体系、审视体育学学科体系、改革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思路[10]。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心血、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体育学学科体系的重构研究》是作者历时5年,从体育学学科体系的全景式与整体性出发,通过纵深的理性分析与多层次的系统研究[11],了解、利用前人的成果和作者掌握、积累资料中完成的。其富学术性、课堂可授性和大众可读性于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之中,可供基层的教育管理者与体育研究人员阅读,又可供体育学学生和体育教师培养者等阅读,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为今后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进一步规范我国体育学学科分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晓风.关于体育科学体系的若干问题——在成都体院一次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80(1):1-6.

[2] 熊文.体育科学学科分类结构体系的考察与再构[J].体育科学,2014,34(11):80-87.

[3] 熊文,黄建伟.体育社会科学学科纳入、分类及结构体系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4):418-424.

[4] 张岩.体育科学体系的学科分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1992(2):12-17.

[5] 熊文.体育科学学科体系的解析与多维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1):1-6.

[6] 韩鹏伟.体育科学与体育科学体系新论[J].价值工程,2011,30(5):250-251.

[7] 张文华,田雨普.体育科学体系研究新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4):67-69.

[8] 张岩.体育学学者也要善于咬文嚼字,概念准确[J].体育与科学 ,2002(2):4-6.

[9] 黄力生,陈海啸.论体育科学的性质、特征及体育科学体系的分类[J].体育科学研究,2001(4):5-7.

[10] 黄爱峰.体育的未来与未来的体育——《体育的未来》书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2):25-29.

[11] 赵鲁南,韩春利,孙晋海,等.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重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28(5):447-450.

猜你喜欢

学科体系体育
【学科新书导览】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超学科”来啦
我们的“体育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