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看展示课中的“创新”

2017-11-26李志勇

中国学校体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闪光点理念笔者

李志勇

(浙江省慈溪市宗汉锦纶初级中学,315301)

如何看展示课中的“创新”

李志勇

(浙江省慈溪市宗汉锦纶初级中学,315301)

观摩教师在展示课中着重看什么?笔者认为是展示课中的“创新”。如何看展示课中的“创新”?如何从“创新”中得到最大的收获?笔者结合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从教学设计中看“创新”之处

在一些体育展示课现场,存在观摩教师粗略浏览教学设计、甚至不看教学设计的现象,导致观课效果不尽人意。其实,观摩教师事先翻阅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不仅能了解“创新”在何处,还能熟悉“创新”的背景与意义,从而为接下来的看“创新”做好准备,特别是对于理论知识不足的年轻教师,如不提前阅读教学设计,就会看不出,甚至看不懂上课教师的某些“创新”。因此,观摩教师在看课前要认真阅读教学设计。

一般而言,展示课教师会在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中将课的“创新”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观摩教师可事先阅读,了解“创新”出现的时间和环节,熟悉“创新”的背景与意义,然后带着虚心的、质疑的态度在课堂中着重关注这些“创新”。比如,教学设计中阐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就要着重观察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该理念。又如,教学设计中阐述了“一材多用,一用到底”的理念,观摩教师就要在课堂中观其如何践行该理念等。当然,受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限制,不同水平的教师关注的“创新”存在差异。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由于教学理论与经验不足,他们喜欢关注教学方法、手段、器材等直观的、能看懂的创新,忽视难以理解的理念创新。而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理论丰富的教师,他们既关注方法等层面的创新,更关注理念层面的创新。为此,组织者既要安排执教者解读“创新”,又要安排名师分析“创新”,以帮助年轻教师认识理念创新。

此外,不同水平的教师看同一节课,他们看到的“创新”数量存在差异,年轻教师由于理论和经验缺乏,他们认为自己没见过的“亮点”就是“创新”(其实,有些“创新”很常见),因此,他们看到的“创新”较多。而理论丰富的教师,相对看到的“创新”就少。因此,当年轻教师就某些常见的“创新”询问经验丰富的教师时,理论丰富的教师不要鄙视他们,而要耐心地解释、分析,以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二、从“学生的表现”中看创新

展示课一般都有创新,但并非所有的创新都能取得好的效果。有些创新,如果从教师的角度评价,似乎很好,但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并非如此。现行课程标准提倡“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为了辨别创新的真伪,教师有必要着重看学生的表现,否则就会被表象所迷惑。如,一位教师执教《蹲踞式起跑》,为了解决课的难点——上体逐渐抬起,上课教师组织学生做“钻山洞”游戏,方法:两位学生站在起跑线前,手对手成“山洞”,然后让其他学生起跑后从“山洞”跑过。应该说,从教师的角度分析,该游戏是亮点,它既能激发兴趣,又能解决本课的难点,同时还充分利用学生作“标志”,体现了课程开发的意识,节省拿放器材的时间。但从学生的练习效果分析,该“亮点”却是败笔,因为学生是弓着身体跑过“山洞”,这与正确的动作存在较大区别。

如何着重看学生的表现?首先,教师要具有从学生角度看课的理念。其次,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表现”的内容,“学生的表现”包括技术的进步幅度、练习的参与广度与深度、交流的深度与广度、面部的表情、出汗的程度等。此外,教师还要了解每个“创新”应通过哪些“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比如,教学手段创新,教师要观察学生在进行创新手段时的表现,如表现不好,说明创新手段不佳。又如,上课教师通过理念创新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观摩教师要观察学生练习的参与度和面部表情。教师只有具备了从学生角度看课的理念,了解了学生表现的内容,并懂得每个创新如何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判断,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提高看课的效果。

三、从“失败”的创新中看出“闪光点”

尽管展示课教师及团队对课的“创新”做了深入思考,进行了多次试教,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课的“创新”难免存在问题。于是,部分观摩教师深感遗憾与失望,他们认为上课教师的“创新”是“一无是处”。笔者认为,观摩教师以此种心态看待“失败的创新”是不对的,这就像“我们给小孩洗澡,洗澡水脏了,我们不能将小孩也倒掉”一样。因此,不能因为创新效果不好而否定,而要辩证地看待“失败”的创新。比如,笔者前段时间观摩了一节比赛课,课的内容是《鱼跃前滚翻》,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师在课中安排了“鱼跃前滚翻+兔跳6次”的组合练习,就本堂课而言,该组合练习效果不是很好,于是,观摩教师对该练习褒贬不一,但笔者却辩证地看待该组合练习。

首先,笔者认为该组合练习是好的方法,同时笔者由此及彼、由特殊到一般地联想:组合练习可运用于体育教学中。受此启发,笔者积极在实践中尝试,如在《横箱分腿腾越》教学中,笔者针对学生在分组练习中等待时间较长、练习密度较小的问题,采用“俯撑蹬地提臀分腿+5步助跑过横箱”组合练习,由于在每一轮练习增加了“俯撑蹬地提臀分腿”练习,学生的练习时间几乎增加一倍,加之该练习是“横箱分腿腾越”的辅助练习,所以该练习还为“过横箱”奠定了基础。实践也证明,该组合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减少了学生等待的时间,提高了练习密度,而且促进了技术的掌握。同时,笔者也发现了“鱼跃前滚翻+6次兔跳”组合练习强度大,学生6次兔跳后带着疲劳的肌肉进行强度大的鱼跃前滚翻已力不从心,该组合练习中的“6次兔跳”影响了技术的学习,如果跳的次数少一点,并体现区别对待,组合练习效果会好一些。该组合练习给笔者的警示是“组合练习要为技术服务,运动负荷要合理”。

所以,辩证对待“失败的创新”不仅能让教师借鉴“失败”中的“正能量”,而且能警醒自己不要犯类似错误,同时知道犯错误后如何解决问题。

如何从失败的创新中看“闪光点”,关键是教师要具有虚心学习的心态,如没有这种心态是看不到失败创新中的“闪光点”。此外,观摩教师还要有“辩证”看问题的意识,即针对失败的创新,既要看到“闪光点”,又要看到“失败点”。唯如此,才能从“失败的创新”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与启示。

四、从失败的创新中看出“一般性问题”

“失败的创新”反映的问题比较多,主要有两种:特殊性问题和一般性问题。特殊性问题是指“问题仅局限于少部分教师”,如,教师的示范“创新”出现错误,该问题具有独特性,因为它可能只在该教师身上出现,在其他教师身上出现的概率很小。一般性问题是指,不仅该“创新”的教师会出现问题,而且其他教师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它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对于这两类问题,不仅要关注特殊性问题,更要关注普遍性问题,因为关注一般性问题,研究一般性问题不仅能帮助大多数教师,也能提升自己。如,笔者观摩的一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课,为了激发兴趣,突出运用,上课教师在课中安排了一个片段模拟——行进间运球与投篮的组合练习。上课教师有一定创新,但学生运球后出现走步现象,部分观摩教师仅看到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这对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有益。但笔者透过该现象看到了一般性的问题——情景模拟真实性的问题,并以此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杂志上,让具有同类问题的教师受益。实践证明,同一问题,教师观察着重点不同,效果会出现较大差异。

当然,观摩教师要准确看到一般性问题不仅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有连续追问的意识。比如,当上述案例中的片段模拟出现问题时,要追问:是个别问题?还是一般性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纠正?等。只有教师具有了连续追问的意识,才能发现一般性问题,解决一般性问题。

充分发挥展示课平台的作用是教研活动追求的目标,但要达到该目标,需要组织者、上课教师和观摩教师认真做好每项工作。就观摩教师而言,不仅需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还需要掌握观课的技巧。唯如此,才能获得最大的观摩效果。

猜你喜欢

闪光点理念笔者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让闪光点不被遗忘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足球比赛里的“排兵布阵”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