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中考:需要在清醒的认识中坚持科学与规范
——基于江苏省常州市体育中考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17-11-26甘亦农
甘亦农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213001)
体育中考:需要在清醒的认识中坚持科学与规范
——基于江苏省常州市体育中考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甘亦农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213001)
纵观全国体育中考,一方面,体育中考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增强体质和体育运动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方法不当,体育中考正成为让体育教育沦落为应试教育的推手。社会各界、教育工作者对体育中考的认识褒贬不一。
体育中考在顶层设计时如果存在“胎里毛病”或“后天发育不良”,体育教师就会把体育课转变成应试训练课,把一项原本属于满足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体验性活动内容作为升学考试的依据或内容强化训练,结果导致:家长压学校,学校压教师,教师压课堂,课堂逼学生,考什么练什么,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体育教学成了典型的应试教育,还贴上了素质教育的标签。
然而,中国教育的现实环境确实令人头痛。
升学率竞争异常激烈,应试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家长、学校、社会都将目光停留在考试的分数上,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看不完的书、参加不过来的家教辅导。如果没有了体育中考,没有了刚性评价,不再规定学生在体育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学生就可能远离体育活动、远离大自然,就可能要更长时间地停留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于字里行间寻找苦涩的快乐,传统的应试教育就会占了位置、钻了空子。
显然,体育中考是痛苦与无奈的抉择。大家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对体育中考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使体育中考消除应试体育教育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面对现实,客观分析,逐步推进
体育中考牵动千家万户,改革切记一哄而上,更不能盲目照搬。需要结合实际,立足社会发展和社会认知,客观分析,逐步推进。常州市自1992年原国家教委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按要求正式进行体育中考,到如今,已经走过25个年头,经历了3个过程,才真正架构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方案。
1.初步推进,重在提高社会认可度
1992年体育中考刚刚推出之时,缺乏较高的社会认可度,而且,当时“重文轻体”现象又十分严重,针对这样的情况,常州市教育局(原常州市教委)首先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加强体育中考的宣传和教育,统一思想,并把体育中考确定为“地位考试”。提出“以增强体质为主”,按传统的“跑、跳、投”老三项进行考试项目设置,满分为60分。1993年将60分改为45分,增设“耐久跑(男1000m跑、女800m跑)”,允许学生在“跑”的项目内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考试项目是“50m快速跑”还是“耐久跑(男1000m跑、女800m跑)”,第一次尝试了选择性考试。这一考试方案的出台,改变了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持程度,为体育教学正常开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深化改革,确立“三个有利”的思想
2000年起,通过调研发现,体育中考得到了广大体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可,同时,体育中考也成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指挥棒,出现了考什么教什么、教学过程程式化的现象,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为此,将原来确定的体育中考的“地位考试”改为“水平性考试”和“导向性考试”。改革了部分考试内容,提出选择性考试。
2004年至2005年,常州市教育局加强了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与体育中考的调研,明确提出:体育中考要有利于推进体育课程改革,要有利于服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并肯定地指出:体育中考如果仅仅是在学生苦其心志的基础上再劳其筋骨,激化应试教育,就没有必要存在。如果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引导体育教学良性、健康、常态化发展,就值得肯定,并需要加强。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常州市2005年底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体育中考改革的基本设想和思路,2006年把体育中考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总分为40分,其中过程性评价为平时成绩考查,分数为15分;终结性评价为现场考试,分数为25分。
平时成绩考查(15分):由学校负责实施,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审核。考查分3个部分:学生三学年体育课成绩(6分);初三阶段《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4分);初三年级段男子1000m跑、女子800m跑的考核(5分)。
现场考试(25分):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封闭式统一考试。考试项目分三类:第一类,体能类(15分),掷实心球、立定跳远、一分钟跳绳或50m跑,由考生任选一项;第二类,球类技能(5分),篮球(行进间二大步上篮)、排球(双手垫球)、足球(绕杆运球),由考生任选一项;第三类,体操、武术类(5分),韵律操(市编)、武术(五步拳)、支撑跳跃(山羊)、技巧(男生头手倒立,女生肩肘倒立),由考生任选一项。
3.整体架构,推动学校“一校一品一特色”建设
2006年常州市确立了体育中考改革的基本思路遵循“三利”、“两性”。“三利”即:体育中考要有利于推进体育课程改革,要有利于服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两性”即,考试内容具有选择性,让学生进行选择性考试;考试标准具有促进性,以促进学生健身锻炼为目的,让学生只要努力就能达到满分。常州市的体育中考改革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中国学校体育》刊发专栏介绍,教育部于2007年11月在常州召开体育中考全国试点改革会议,2010年教育部又将常州体育中考方案以文件形式下发向全国推广。
面对社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常态,结合常州市教育局提出的学校“主动发展”,追求“一校一品一特色”的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以及校园足球、校园篮球、体育特色项目建设需要,常州市2010年开始采用渐进式方式再次推进体育中考改革,2014年完成全部架构。
保留把体育中考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考试模式,增加校本体育技能考试,确立改革的三大目标:
第一,发展学生基础运动能力,考试学生“跑、跳、投”能力;
第二,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建设,使每一名初中毕业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考试两项体育运动技能;
第三,结合常州市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推进模式,引导学校积极开展“一校一品一特色”建设,在体育中考平时成绩审核时保留测试耐久跑,增设抽测校本体育技能,鼓励学校申报校本体育技能考试项目。
足球作为考试项目2011年进入体育中考,第一年报考人数仅有8人,第二年有14人,第三年有204人,如今报考人数超过参考人数五分之一,折射出常州市大力推进“校园足球”初具成效。
另外,从校本体育技能考试情况来看,许多学校都申报了自己的体育考试项目,其中,常州市实验初中的考试项目给考评小组留下深刻印象,该校的校本课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踩高跷、打陀螺、滚铁环以及武术成为该校体育中考内容。体育中考改革正成为推动学校体育教育良性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明确目标,科学设计,规范实施
体育中考改革要想取得成效,要想真正服务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基于常州市体育中考改革的经验,关键要做好以下7点:
1.坚持一个中心
体育中考建设要以服务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要把体育中考看成是检测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健康发展情况的手段。发挥体育中考的指导性作用,通过考试内容或评分标准的改革,激发学生、家长、社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和运动体能发展。
2.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内容设置上,扩大学生对考试项目的自主选择权,如,常州现场考试设13项供学生选择。
3.重视“2+1”工程的推进
重视“2+1”工程的推进,在中考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两项技能。将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作为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手段或载体来看,在现场考试中运动技能类测试内容设立球类,在校本体育技能类考试中设立体操、武术、民族传统项目类,学生根据本人兴趣爱好和运动能力选项测试。
4.重视学生特长发展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体育特长或基本运动能力的特长发展,在总分不突破总分的前提下,改进考试项目评分标准,对部分项目实施“+1”评分法,培养学生喜爱体育运动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激情,促使学生在有特长的项目中继续努力、较好发展。
5.重视学生耐久性能力发展
重视学生耐久能力和坚毅品质的培养,在现场测试运动体能类的基础上,突出平时成绩中耐久跑必测的重要性,规定耐久跑测试为平时成绩检查的必测项目。
6.强化过程性评价
重视对学生平时体育学习行为和表现的评价,促进体育教学常态化发展。将体育中考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内容涉及初中阶段三年体育学习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耐久跑和校本体育技能学习。
7.规范组织实施
规范操作过程、加强制度建设是体育中考赢得社会支持,是体育中考能够持续有效发展的基本保证。常州市的体育中考,就过程性评价来讲,除了平时成绩抽测之外,市教育局会组织专业人员对每一所学校进行全面审核;而对于终结性评价,除了现场考试之外,各区分设考点,市教育局体卫艺处统一抽调优秀体育教师担任评委,市教育局纪委统一抽调行政管理人员或学校校长担任监督,每一个考试小组均由3名体育教师、1名行政督察和2名职业学校的学生组成,体育教师负责技术执行,行政督察负责执法督查,2名职业学校的学生负责成绩记录,所有考试成绩当场宣读,考生签字有效。
常州市体育中考改革一直在不断修正自己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育行为,强化科学人才观,促进学校不断修正学校体育管理行为,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样的改革只能说是有效遏制了应试体育教育现象的发生。
用体育中考的方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改善学生健康状况是教育管理的无奈。根治体育中考导致应试体育教育,最好的办法是不考,是规范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行为,加强学校依法治教、开足开好体育课程的行政监督,确保学生在校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对没有做到的学校或地区实行行政问责制,对做得差的校长、局长、县长、市长实行问责处理,绝不手软。防止体育教育应试,关键是利用现有的体育中考政策,通过改进考试方式,规范考试组织实施,合理设置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促进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从而赢得社会、家长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