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11-25赵亚敏

关键词:特色制度大学生

赵亚敏

(湖州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

赵亚敏

(湖州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根据认同的心理机制,分别从道路、理论、制度三个方面,调研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经过实证分析,提出增强认同感教育的路径和方法,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构建育人关怀机制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问题;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同时也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当下政治认同的主要形式和集中体现。[3]94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十分迅速,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情况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育人”的问题,因此实地调研并针对性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现状调研

(一)问卷设置和调研基本情况

基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遵循“认知—情感—价值取向”的心理规律,[4]在问卷设置上,分别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三个层面进行三维考量。2016年8月到11月,选取湖州两所高校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74份,问卷有效率96.8%。在此基础上,多次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访谈,进一步深入了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状况。调查样本构成情况基本合理,包含男生322人,女生452人,样本详细情况见表1。

表1:调研样本基本情况分布表(样本数774)

(二)调研数据和现状分析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情况:总体认同感较高。从认知层面来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概念,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大学生占67.2%;60.6%的学生认为应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回答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领导的学生占21.5%,说明学生对道路问题具有较好认知基础。在情感态度方面,对“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具有高度的认同,表示非常赞同和赞同的学生占84.6%。在价值判断方面,81.7%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表示非常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可以看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高度的认同,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情况:认知情况不全面。从认知层面来看,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学生占57.1%,但是近半数的学生表示从未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表示看过许多原著的学生仅占5.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表示非常了解的和比较了解的比例分别达15.5%和46.0%,认知程度较高,但仅有28.6%的学生能完整准确填写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说明对理论认知缺乏稳定、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选择方面,69.4%的学生认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不赞同和说不清楚的学生分别占8.4%和22.2%;另外63.9%的学生表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可以更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说明大学生对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评价较高。

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情况:认同度稍显薄弱。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来讲,大学生对制度认同度相对较低。在政治制度认同方面,72.0%的学生能正确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分学生对此认识不清,将基本政治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混为一谈;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方面,只有32.2%的学生明确表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功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16.7%的学生表示不赞同,42.9%的学生对此表示一般,态度比较模糊。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46.4%的学生认为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6.2%认为应参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超过一半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涵不能准确认识,部分学生存在认知上偏差现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来说,选择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学生只有半数,其中选择非常了解的仅有18.8%,说明当地大学生对此相关知识缺乏;在感情态度方面,44.7%的学生对我国法律体系充满信心,选择一定能实现依法治国,但也有较多学生认为不一定能实现,这个比例占总人数的38.6%。

二、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全球化深入、社会家庭影响、新媒体应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存在着鲜明的特点和问题。

(一)不同学科背景和政治面貌存在显著差异

从不同学科背景来看,文史类和艺体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情况要高于理工类学生。如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了解,选择“非常了解”或者“了解”的学生中,文史类学生占72%,艺体类学生占65%,而理工科学生只有48%;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政党制度的认同情况,77%文史类学生、80%艺体类学生表示认同,而只有69%理工科学生选择认同,略低于其他两类学科。

从不同政治面貌来看,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度最高,95%以上党员坚信该道路是当代社会进步发展的唯一选择,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方面,88%党员、76%入党积极分子、62%共青团员和35%群众认为随着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可以更好指导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认同情况,党员有93%选择了非常赞同或赞同,群众为54%,相对而言,群众学生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同度偏低。

(二)总体认识清晰但实际选择时却模糊不清

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概念、观点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并且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但在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上却往往表现出模糊、质疑、认同弱化乃至现实偏离的现象,[5]呈现表象化现象。从上文分析以及“两课”教学和考试来看,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总体认知情况良好,认同情况基本占学生数的60%以上。但是当谈到具体的社会问题以及实践行动时,呈现偏离理论认知的现象,如问到“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贫富差距、贪污腐败、道德失范等问题,您认为还需要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吗?”有13.9%的学生认为不应该出现这些严重的社会问题,没有必要继续坚持,可以向西方国家学习政党制度。这说明部分学生更多停留在表面了解和认知,没有能真正转化为情感和行动的认可,所以在涉及现实问题时,会表现出摇摆不定、否定或偏离现象。

(三)存在边缘化认同和功利化行为

从调研看,认同情况总体呈现三角形,认可和赞同的人数最多,不赞同和不认可或者没有信心的最少,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游离在这些情况之外,持冷漠、忽视、无所谓的态度。在“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该由谁领导”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7.2%学生选择“谁领导和我没有关系”;在对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认同的调查时,仍有10.7%的学生觉得只要经济发展,采用哪种经济制度无所谓。这种认同边缘化的学生,对社会漠然,不关心社会长远发展和利益,只关心个人、注重眼前利益,这必然影响学生全方面成长成才和身心素养的提高。

另外,部分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功利化现象。如学生对党的领导有较高的认同度,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学一年级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高达85%以上。然而在了解其入党动机时,少数学生能建立在对党的了解基础上,坚信未来的社会主义发展,有些学生表示是为了更好服务同学,而有部分学生觉得成为党员可以更好求职,便于个人发展。这种功利化认同行为必然导致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言行不一,影响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进一步影响其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的对策和方法

根据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心理规律,结合调研呈现的问题和特点,提出以下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建议。

(一)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展针对教育,强化其思想认知

首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作用。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主客体互动的教学模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创新授课内容,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正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学生心理上的矛盾和困惑,帮助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占领思政教育网络阵地。基于大学生对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高校应加大对互联网传播的投入力度,将思想政治教育术语同日常用语和网络用语进行创新转换,通过微博、论坛、QQ群、微信等平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潜移默化地渗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最后,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政治面貌等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要充分了解认知度较低学生的基本状况和思想动态,结合他们的特点、兴趣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教育,逐步提升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认知,引导他们不断加强“三个自信”。

(二)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培育情感共鸣,内化为理性认同

首先,立足地方文脉精华,根据高校实际和特点,孕育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传承地方教育思想,将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生中倡导明德修身、知行合一的自觉追求,培育广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不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形引领作用。

其次,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注重体验式教育,在党和国家重大节日、中华传统节日,组织纪念活动,加强仪式设计,重要场所和活动升挂国旗、奏唱国歌等,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促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情感认可和理性认同。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榜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认同教育氛围。规划建设人文长廊,在校园公共区域展示榜样事迹和人物;通过校园报刊广播及网络平台定期推送经典作品和先进典型等,影响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逐步转变成主动自觉地向先进榜样学习,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认同感。

(三)构建育人关怀机制,解决现实需求,转化成实践行动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现实的人”是有需要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其实际需要包括:现实的具体需要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求其必须关注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3]9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两方面的现实需求上做出回应和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自我和对世界的把握,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人格、思想等,才能真正转化为对世界有效的实践改造。

一方面建立健全关怀机制,满足学生成长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关注家庭困难、心理困难、交往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困难学生的现实需求,建立完善合理的服务体系,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建立全方位育人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各高校可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分类指导,如研究型人才,重点培养科研能力,可考取研究生等深造;技术型人才,重点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可从事企业技术人员等;综合型人才,重点培养综合素质,从事各类管理性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满足学生个人成才的基础上,更好引导大学生将外在知识和学习追求转化为内在的思维方式、思想理念及价值取向等。

[1]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EB/OL].[2016-10-1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05/c_114258698.htm.

[2]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3] 夏文贵.论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5).

[4] 高超.大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5(5):20-22.

[5] 郭华鸿.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实质、问题及其提升[J].社科纵横,2016(1):168-172.

G641

A

1671-5454(2017)05-0081-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5.022

2017-07-12

赵亚敏(1982-),女,河南孟州人,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为湖州师范学院2016年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DS23009)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远 扬)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大学生
特色种植促增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医的特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完美的特色党建
大学生之歌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