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四届中国工程史暨第三届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11-25韩东奥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工匠报告科学

梁 淳 韩东奥

(1.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9;2.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0050)

第四届中国工程史暨第三届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梁 淳1韩东奥2

(1.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9;2.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0050)

第四届中国工程史暨第三届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对于推动我国工程史和科学社会史的学科发展,也进一步加深了各个单位专家学者在工程史和科学社会史领域的研究与交流。本文做会议做综述总结,以期望纪念此次学术盛会。

工程史;工程共同体;工匠精神

2017年6月3日到4日,第四届中国工程史暨第三届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在东华大学顺利举办。参会人数共有86名,其中副教授级以上职务学者34名,硕博研究生33名,共有64位专家、学者做报告。与会专家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工程哲学》杂志主编李伯聪,《工程哲学》杂志副主编王大洲,中国科技史学会工程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二中,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王续琨,北京大学教授周程,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大明,广州行政学院教授李三虎等著名学者。

大会分为两场主报告会场和五个分论坛会场。6月3日上午大会,李伯聪、王续琨、刘二中、闫坤如、周程分别做主报告。下午的五个分论坛主题分别是:工程史的技术考察;当代工程的综合研究;工程共同体研究;科技与社会发展;科学社会史与工程史的理论问题及其他。6月4日上午的大会,做报告的有王大洲、李三虎、仪德刚、杨小明。闭幕式上各分论坛评议人对各分论坛报告做简要总结,最后李成智教授做总结,会议圆满结束。

此次研讨会东道主东华大学大力支持、悉心准备,会务组热情周到、多方协调,使得会场学术氛围凝重又富有生气,全体与会学者一致好评,并表示要以更加旺盛的精力、科学的态度刻苦钻研、深耕细作,为中国工程史和科学社会史学术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我将我参与了的两场主报告和第三分论坛发言作综述,虽不能反映会议全貌,但已经足见会议盛况和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1 两次主会场报告

1.1 关于工程史、大科学工程史的理论研究

李伯聪教授的报告《关于中国近现代工程史中的多重古今变局》代表了工程史研究的较高学术水平,李教授从三个方面探究近现代工程史中的古今变局,分别是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中中国错失的三次历史机遇;中国近现代工程史开端的20年延误;中国近现代工程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他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世界海洋大国崛起的历史,中国机会很好,但却三次错失良机,并将中国近现代工程史开端的20年延误归咎于帝国殖民主义和清政府的双重打击。

王续琨教授的报告《大科学工程史的研究构想》从大科学工程史的时间起点、研究论题(包括立项规划、研制施工和运行管理研究)、研究进路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打通大科学工程史的研究进路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是大科学工程史与工程史及其分支学科的相互促进关系,其次是大科学工程史内部各门分支学科的多头推进关系,最后是大科学工程史与大科学工程哲学、大科学工程学的协同发展关系。

刘二中教授的报告《工程史大有可为》体现了他对工程史研究的积极态度,他认为工程史研究对象无限广阔、研究内容博大精深、研究过程其乐无穷、研究意义不可估量。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的报告《大科学工程的编史学思考》,他提出大科学工程是工程史、科学社会史研究的一个战略要地,大科学工程编史学考量可以推动大科学工程史研究,并建议结合工程哲学,推进工程编史学研究,为工程史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 基于专业技术项目工程的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闫坤如教授的报告《中国PX项目发展及其决策伦理探析》,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公众对PX项目风险认知偏差的原因和对策,并对PX项目引发的风险决策和工程系统方法论进行思考分析,并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良性风险沟通体系、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关注风险分配的公平和正义来作为PX项目的风险决策。

广州行政学院李三虎教授在会上做《三峡大坝的社会建构》的报告,指出工程框架具有选择性,工程框架选择是一个社会或政治过程,工程框架选择进程和结果究竟取决于威权政治还是利益相关者诉求,要看所处历史阶段、工程规模大小、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政治或社会协商程度。

北京大学周程教授的报告《超导托卡马克T-7的引进和改造》,为现场学者普及超导托卡马克的历史、发展、引进、改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超导托卡马克被公认为是探索、解决未来稳态聚变反应堆工程及物理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1.3 其他相关学术报告

东华大学教授杨小明在会上畅谈《中国思想的现代科技人文价值》,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升华,形成一种基于复杂性思维而又自成体系、独具智慧的思想方法,以整体、系统、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在今天仍有强烈的科学人文价值,并倡导当代人大力挖掘中国自然哲学中有机自然观的特征和人文关怀底蕴。

内蒙古师范大学仪德刚教授的报告《早期机器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从早期机器人知识传播概况、传播方式、传播特点三个方面研究,他认为早期机器人知识传播是独立或个体的行为,没有得到民国政府的集中宣传,大多数媒体以翻译国外报刊的文章作为主要传播手段。尽管民国时期的机器人均为早期机器人,这一理念却为现代机器人的诞生打下良好基础。

2 分论坛学术报告

2.1 基于工程师、工程共同体的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王安佚的报告《新中国工程师发展史研究初探》呼吁工程师群体意识的觉醒,她提出了工程师发展史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及其努力方向,首先要在工程师群体研究下深挖细节,其次要将中国工程师与欧美国家工程师发展横向比较研究,并对中国工程师的社会角色问题进行研究,最后是对工匠与工程师问题的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生苗雨晴的报告《论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的角色及责任》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分析了工程师在具体的工程活动中的社会角色及责任,对王安佚研究员的报告做了详实的案例补充。

陕西省委党校副教授梁军做题为《作为工程共同体的“大庆人”及大庆油田工程管窥》的报告,他认为大庆油田工程作为特定时空下中国工业工程的成功范例,关于工程主体“大庆人”的哲学分析对于当下中国建设工程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特别是从政治话语下的群体典型到工程哲学视野下的“工程共同体”视角的转换,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全面地剖析大庆油田工程中工程共同体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科学家、工程师、主要领导及管理层、工人以及相关利益群体在工程活动中更好地统筹协调,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树立中国本土的工程文化自信。

2.2 关于工匠文化、工匠精神的报告交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施威做报告《传统工匠文化体系及其现代转化》,他认为传统社会影响工匠文化演变的要素包括行业和阶层、技艺和传承、标准和追求、个体和整体等,并提出“四大子知识体系”,即“工匠创物文化、工匠制度文化、工匠创新文化、工匠精神文化”。施教授分析了工匠精神衰微的原因并阐述了工匠文化价值体系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内容及路径,最后做出“重拾工匠精神,重塑工业软实力,就必须重构现代工匠文化体系”的总结。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傅畅梅的《工匠精神的理论视域与价值蕴涵》报告,从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涵及特征、工匠精神的核心以及工匠精神的伦理蕴涵四个方面做出深入分析,其中对于工匠精神的辩证逻辑思维引起现场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他们一致认为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应当是正向的、积极的,无负面之说,故不存在负面影响。

苏州科技大学科技哲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梁淳的文章《苏州丝绸行业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对苏州丝绸行业发展做了历史分期,分析各个历史时期苏州丝绸行业工匠精神的具体特征,并尝试探索苏州丝绸行业工匠精神的未来走向。本文得到现场专家教授的指点和建议,梁军教授指出在各个历史分期的衔接中工匠精神具有非独立性,强调工匠精神自古至今的传承与发展。施威教授指出把区域定位扩大到“江南地区——以苏州为中心”,兼顾浙西、上海、苏南地区,文章内容更有说服力,并指出文章内容需要加强理论支撑。

2.3 其他相关学术报告

东华大学副教授何朝安在论坛上做报告《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性及其独特性》,从最近热议的AlphaGO战胜柯洁入题,提出思考“自然界中人类的位置和独特性究竟是怎样的?”他提出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越人类,论点如下:1、人类的独特性大于人工智能的独特性,人类具有情感等心理因素而机器无情感。2、人类社会总有真理不可被证明,而机器只能接受被证明的真理。3、引用哥德尔定理“没有一个机器能够成为心灵的完全或有效的模型,心灵是在本质上异于机器的”。

太原科技大学副教授杨常伟的报告为《山西传统酿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报告详细呈现了山西传统酿醋工艺流程,杨教授提出山西醋业的发展是传承和发展老陈醋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制醋企业的壮大与发展是传统制醋工艺和传统醋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并希望把醋文化赋予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推动整个山西醋业的发展。

梁淳(1991—),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科技哲学硕士,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韩东奥(1992—),男,汉族,黑龙江省五常人,科学技术哲学硕士,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方向:科学哲学与科学史。

B81

A

1672-5832(2017)11-0292-02

猜你喜欢

工匠报告科学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点击科学
工匠神形
科学大爆炸
报告
工匠赞
报告
科学拔牙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