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仰与伦理秩序
2017-11-25夏岩
夏 岩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浅析信仰与伦理秩序
夏 岩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西方不同的传统伦理启示下,正确的信仰示范成为社会发展的思想要素。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取舍中,理应有最基本的道德约束,最深层次的伦理规范。
伦理规范;秩序;信仰
佛罗里达州的一片轰鸣,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起枪击伤亡事件悲剧发生,在凶手的一念之间,是否有道德枷锁的思绪飘过,整个社会不得而知。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案发现场,和无数的眼泪与逝去的亡灵。然而对于凶手大开杀戒的理由,其家人的表示为可能源于其个人信仰的初衷;这种对现世伦理秩序的暴力,是否符合冲击最普世的价值标准与信仰体系,在当今,依旧是非常严苛、非常肃穆的议题。
1 引言
一个文明的成熟,势必拥有极端深厚的信仰作为根基。人活在世,不可能没有信仰,无论是超脱化外,疏离尘世,甚至好吃等死,各种的信誓旦旦,实质上都是信仰的一种。在信仰的分类中,有一神信仰和多神信仰不同模式,这种模式的划分,也是影响民族发展进程的重要基石。任何一个民族文明的现代化,都只能是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型,在坚持传统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进行源流融合,信仰在整个民族文明的构建体系中,越发历久弥新。
易中天先生书序有言,世界只有三大世界性文明,无论此言是否符合最标准的价值取向,在整个体系中,这三种文明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在世界范围内探讨民族文明,始终绕不过西方文明的移花接木,以及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是极其独特而伟大的存在,农耕文明从来都较为脆弱,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文明早已彻底亡灭,中华文明却一脉相承,气息尚鲜。中华文明自我保存的历史原因极其复杂,但是有重要的一点无法忽视,即信仰体系的建立与巩固。中华精神的信仰属于多神信仰,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不仅有人格神,也包括山妖树怪,草灵花精,更有结合自然气象而存在的日月星辰等诸多种类。在源远流长的信仰体系中,神话体系与宗教文化相互衍生。
葛剑雄先生曾写,“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吉凶祸福,无不有相应的神或鬼督察照料,都可以通过虔诚的谟拜和丰盛的贡献得到相应的庇佑或化解。尽管表现形式不同,具体内容各异,这些崇拜的核心就是对因果报应的信仰。”中华文明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不断交融演进,最终占据主流地位的,始终是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在经历过文化上的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之后,儒家文化的气息成为中华儿女身上至今褪不去的印记。在任何时刻,在任何挑战和困境面前,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没有动摇。中华文明从来不缺少信仰,相反我们的信仰植根于骨子中,并世代相传,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历经战火洗礼,也不曾褪去,反而更加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没有固定化的占据统治地位的信仰模式,但我们在传统的信仰体系下,始终保持着对道德的操守,对价值的取舍,从而推动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
2 信仰对伦理秩序的意义
伦理是人伦之理,秩序是规范得序。传统的伦理精神是历史所积淀的,在现实生活中仍发挥重要作用的道德哲学。伦理秩序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认同并尊崇的主流价值规范。在普世价值开始被引用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的今天,伦理秩序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的交往背景和基础内涵。
伦理秩序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认同,是维系社会和组织的精神纽带,需要长期积累形成,在形成的过程中,伦理秩序也是在沿袭和交流中保持最本色的价值取向,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和继承性。伦理秩序在社会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通过约定俗成的标准,在社会褒奖或谴责中发挥作用。忽视伦理秩序的作用,放任伦理秩序,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
信仰有益于维护伦理秩序的巩固稳定。发自内心的讲,信仰所传递出来的观念,无非是自律而已。从信仰体系看,这是一种必然的驱使。当不道德者收到所谓的信仰建立的非道德。非伦理信息时,他们会认为这种非道德,非伦理是正统的道德伦理秩序,从美国枪击案件我们可以看出,枪击凶手远没悔意。从恐怖组织的暴力袭击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以颠覆为己任,以动乱为原则。当这种不良信仰开始占据思维的时候,犯罪便成为他们的信仰。
信仰有益于促进伦理秩序的内部更新。人人都有信仰,信仰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随着时间推移,经验增加,阅历丰富而有所改变和完善。信仰是所相信的不需要证明的真理,这是基本世界观和价值判断的基础。对于有神论者,信仰是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对于无神论者,信仰是社会生存的运行法则。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寄托,也是人类知识阅历的体现。它随着信仰者的发展而变化,它伴随信仰者的一生,却在不断更新。
3 结语
信仰有益于推动伦理秩序对社会的正确示范和积极向导。每个人对信仰好坏的定义不同,然而对当今社会而言,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对人类发展有帮助的信仰都是好的,都是值得提倡和追求的。有神论者因为信仰神,懂得积善成德。无神论者因为信仰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防治逾越社会底线,构建伦理秩序。当然这不是一概而论的,有些信仰是不符合时代主流的,这需要加以区分。
信仰以人类作为载体得以体现,人也因为信仰而追求知识与理想世界。信仰更多的时候给人以安全感和责任感。当人类认可并坚信这样一个信仰的存在,便开始对所有的困难无所畏惧,信仰也有助于人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于自身来讲,这也是无比的安慰,指引,给人以安全感,鼓励人们奋勇前行。当人类认可并坚信这样一个信仰的存在,便因为一份敬畏,对自我做出约束,对整个社会来讲,对伦理秩序而言,都是责任感的自我超越。
[1] 休斯顿·史密斯,刘安云 译.人的宗教[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3.
[2]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夏岩(1992-),男,汉族,辽宁省绥中县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历史唯物主义。
B82
A
1672-5832(2017)11-02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