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11-25陈王明
陈王明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王明
现在我国高校就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学生的指导机制不够完善,由于机构体制的不健全以及教师的教学力量参差不齐,学生就业指导得不到有效提升。对此,要针对造成问题的根据进行深入探究,比如从专业化指导水平层面进行培养,将单一的指导方式多样化,促进就业工作的合理有效开展。当然,教师要丰富自己的就业指导观念,通过网络资源的调查和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争取让学生可以得到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反馈。
高校就业指导 评估反馈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阶段。相对于传统的学生素质,如今的学生具有了更加开阔的学习视野,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大学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很多大学学生空有好文凭却找不到得心应手的工作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对此,国家政府、企业机构、教师和家长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进和完善这种现状,但是取得成效并不明显。对于大学学生来说,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有明确的就业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学生在临近就业时都不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导致就业问题日益剧烈。对此,高校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责任,通过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让学生可以选择合理的职业需求,提高就业指导效率。
一、高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要注意到个性化与实用性不强的问题。现阶段的高校指导过程中,由于指导对象的个性特征不明显,教师很难针对每个学生具体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特点安排恰当的指导,使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得不到高效发展,学生因此会在职业选择时更加迷茫。同时,很多时候,教师给予的学科指导对学生使用性较弱, 学生在毕业去向方面得到的资源分析十分匮乏,导致就业覆盖面较狭隘,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此外,高校就业指导过程缺乏连续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制建设
想要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所突破,就必须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机制的建设与完善,设立特别的就业指导小组,在小组下成立一些专业的教研工作室,通过指导人员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指导以及法律帮助等多方面的信息指导,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效率。但与此同时,对小组内成员的责任和职责也要进行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都要做好与企业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可以近距离的理解企业公司的发展策略和发展规划,从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知识摘选符合自己实践情况的就业单位。
(二)用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方式进行科学指导
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就业选择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高校就要指导机构要搭建起良好的交流渠道和交流平台,营造更加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氛围。加强就业指导主体的多样化,提高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兴趣与参与度,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先学习研究然后到台上讲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为了实现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化,要开展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例如,邀请企业主管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开展团体辅导、单位实习、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业大赛等,同时还可以邀请毕业的校友来分享自己的就业经验,提高就业指导的成功率。如果必要的话还可以安排一对一的就业辅导导师进行系统化的讲解。因为学生就业方向和就业渠道是不尽相同的,导师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给予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从而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提升就业概率。
(三)建立高校就业指导评估反馈机制
对于就业指导来说,最关键的就是最终的就业成果如何,因此高校就业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做好对指导评估成果的具体反馈,让就业指导可以明白具体的指导情况,然后针对自身存在的就业指导问题进行完善和改正,提升就业指导效率。例如,可以安排具体的调研人员在市场经济中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就业指导课程与现阶段经济市场需求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充实就业指导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针对性和合理性。与此同时,要做好对学生的追踪调查,分析在指导过程中是哪些因素促进就业,哪些因素阻碍大学生就业。最终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导向和社会岗位需求总结出指导规律和意见,推动指导就业的质量和水平。
三、结语
在现阶段的高校就业指导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满足,但是学生专业素养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很多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没有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导致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流失,从而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损失。因此,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相关指导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指导意见分配准则,让学生可以在大学学习期间有一个正确的职业选择价值观,从而在毕业职业选择中得到符合自身具体学习情况的职业岗位,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1]《就业指导》教材编写组编.就业指导[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家普,史彩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初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