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心理差异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新研究
2017-11-25王露
王 露
从个体心理差异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新研究
王 露
本文从前瞻性心理学视角,通过科学抽样调查法、个体心理测验法(性格色彩学、职业心理测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等),来有效区分不同心理特征的大学生群体,并设计不同特点的就业指导课,倡导具有心理特色的就业课程管理、教学模式。
心理差异 大学生 就业指导课
一、研究现状及意义
学术界对就业课及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探究已很多,一是就业指导课如何在就业困难环境中革新;二是眼光置后,就业艰难情绪会给大学生带来何种心理问题及如何疏导等,而性别角色对就业的不同影响也渐被关注,但目前高校就业教改的视角仍过于狭窄与滞后。在知网主题关键词定位“大学生职业心理”,共搜约143篇论文,可见,对于从大学生个体心理分析去看待其职业影响的成果不多。
因此,从大学生主体心理特征出发,充分考虑受教育者本身特质对课程设计带来的效应意义重大。
二、心理测验与匹配的就业指导课体系(对象:大四生)
这里对湖南城市学院原城市管理院系2012级应届毕业生进行了性格和职业心理抽样调查分析,主要引用三种专业方法:以性格色彩为主,结合职业兴趣、心理及贝姆性别角色综合考量。
“ “FPA® (Four-colors Personality Analysis) 性格色彩”1996年,“FPA®性格色彩”创始人—乐嘉,首次真正接触到性格分类的概念,主要将人的性格分为红、蓝、黄、绿四种。”这批2012级应届毕业生共650人,抽样300人,用性格色彩测试问卷对其进行调查实验,得出结果如下:
45%的毕业生为‘红色’性格,34%为‘黄色’性格,5%为‘蓝色’性格,15%为‘绿色’性格。近8成的‘红黄性格’中55%的毕业生是‘红为主黄为辅’的性格,2成的‘蓝绿性格’中4%的毕业生是‘蓝为主绿为辅’的性格,另还有1%的毕业生三种或四种色彩性格较为平均。
据年龄及专业发现,调查人群均以‘红’和‘黄’或者‘红黄结合’色彩性格为主,即‘机灵人’和‘精明人’在出生于94、95年的学生中占大多数。对每类色彩性格同学的聊天访谈发现:45%的‘红色同学’有梦想,想到什么就要去马上实现,热情,但易冲动行事;34%的‘黄色同学’有目标、很强的执行力,但易自我、情绪控制力差;5%的‘蓝色同学’细节观察与处理能力不错,但易情绪化、悲观;15%的‘绿色同学’温暖、平和,较被动;而‘结合色彩同学’则多综合性格特征。
总之,大多数毕业生属‘红色’与‘黄色’性格综合型,职业兴趣属社会型、常规型及实际型,男性化角色倾向占主导。
‘红色’人(机灵人)----开放、直接、自发的行动和做出决策,与‘社会型’职业兴趣类型相匹配(喜欢与人打交道),如: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可开设课程围绕:‘提供信息、帮助、启迪、培训、开发或治疗等事务’理论内容与实践;
‘黄色’人(精明人)----直接且严谨、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行动和决策果断且迅速。与‘企业型’相匹配(领导才能,喜欢竞争、为人务实)和‘实际型’(从事操作性具体工作,喜欢独立做事),如项目经理、营销管理人员、政府企业领导或者技术性职业,可开设课程围绕:‘经营、领导管理、劝服、监督以及基本操作技能’;
‘蓝色’人(聪明人)----行事间接缓慢、善于关注细节,与‘常规型’(按计划办事,谨慎和保守)和‘调研型’(善思考,不善于领导他人)相匹配,如办公室、会计、科研、工程师、电脑编程人员、医生等,可开设课程围绕:记录、归档、据特定要求或程序组织数据和文字信息,并将其用于观察、估测、形成理论、最终解决问题的职业技能培养;
‘绿色’人(明白人)----追求安全感和归属感,拒绝改变、被动。与‘常规型’和‘实际型’相匹配,如办公室、技术性职业等,可开设课程围绕:‘被动且能独立完成’的理论及实践培养。
分析可见:课程内容、形式设计应根据不同学生职业心理特性有针对性的开设‘特色’课程,如此既能统筹全局又能细节把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可以遵循以下教学步骤:前期----根据不同职业性格特征分类‘特定’人群,针对性开展课程设置;中期----分班、分课程、分形式统筹安排;后期----实时反馈指导成效,以弥补教学不足,并针对特定人群建设初期心理服务体系,以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系统化。
三、展望高校未来就业指导课创新模式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懈发展的动力。大学生就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基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如何能更优化以期实现其终极目标----学生普遍就业(理想型),这是关键。针对之前调查分析数据提出几点革新建议:
(1)建构心理学独特前瞻视角下的高校就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有心理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
(2)师资力量、教学辅助设备等软硬件教学工具都应根据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群体进行特殊、有效地针对性安排;
(3)秉承高校课程革新精髓,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紧扣社会需求,真正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服务。
(4)高校职业教育要有针对性,由内而外革新,打造真正适合学生主体的就业指导课程。完善指导系统,同时给予一定时段辅助性职业心理服务帮助。
[1]乐嘉.《性格色彩学》3册套装[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王露(1987-),女,满族,湖南长沙人,文学硕士,湖南城市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