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2017-11-25王丽莎
王丽莎 李 鹏
浅谈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王丽莎 李 鹏
高校档案具有档案内容多样性、档案信息开发的持续性、文化示范性与传播性的特征。国家对档案工作的日渐重视及高校档案较强的服务效能,决定了高校档案工作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校档案 重要性
高校档案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是高校发展的历史记录和见证,有着很强的服务效能,在全校工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据笔者观察,档案工作一直不被重视,档案意识淡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出现“失位”、“失语”、日益边缘化等现象。本文从高校档案的特征入手,谈谈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一、高校档案的特征
高校档案是随着高校的成长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记载着学校各个时期的管理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生工作等等,有其独特的特征。
(一)档案内容多样性
高校档案通常包括文书档案(文书档案包含各党群、行政部门档案)、教学档案(教学档案包含教师业务、学生学籍成绩档案)、科研档案、财务档案、基建档案、外事档案、出版物档案、人物档案、设备档案、实物档案。涉及面比较广,涵盖内容较为丰富,数量庞大,种类齐全。此外,档案载体形式多样,有文本形式、图像形式、声音形式和影像形式等。
(二)档案信息开发的持续性
高校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档案的信息开发便具有着持续性。高校档案不仅仅记载着学校的历史,还在未来源源不断的信息开发中传承。例如,我校以六十周年校庆为契机,举办了六十周年校庆校史展,在此过程中,无论是通过老领导、老同志的口述历史,还是多方多途径的搜集整理,最终挖掘出了大量从前不曾知晓的历史档案资源,形成了新的档案史料和编研成果,档案信息得到了新的开发。可见,档案的信息开发不是一次就终止的,是持续进行的。
(三)文化示范性、传播性
高校是研究学问、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学府,所谓传道受业解惑,人类文明的结晶通过大学传播四方、绵延万载。高校档案因此具有着很强的文化示范性和传播性。如:文书档案反应了高校的管理水平;科研档案传播了高校的科研成果;教学档案示范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档案反映了学生的文化水平。可见,高校档案承载了大学的文化传统,规范了大学的制度,彰显了大学的精神,其档案的具体内容就是就代表了大学的文化内核。如历年年鉴、档案编研、查阅并复印档案原稿,利用馆藏进行文化宣传等。
二、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一所高校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体现了这所高校对自身工作的认识程度,体现了这所高校是否能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日后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学校各项日常事务的管理有序进行。而现状是高校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容乐观。新形势下,高校档案的重要性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国家对档案工作的日渐重视,体现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档案工作日已渐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明了档案工作的前进方向;经过多年努力,《档案法》修订终于列入了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2016年立法工作计划预备项目。去年国家颁布的最新版《职业大典》,首次将“档案业务人员”更名为“档案专业人员”,这一新定位,体现了国家对档案专业化的强调和考量,体现了国家对档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关注和重视。
(二)高校档案较强的服务效能,决定了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服务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档案服务于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有着较强的服务效能,具体体现在它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凭证作用、整合能力和纪史价值。
(1)参考作用:高校档案从多方面为学校建设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例如文书档案为高校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教学档案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估服务;科技档案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资料等等。
(2)凭证作用:储存档案要求保留原稿原件,可见档案是原始的记录,是记载了发生过的史实,上到学校人事干部的任免,下到会议通知,大到学校重大政策方针、规章制度的公布与实施,小到各单位报备的数据表格,都成为高校工作的历程,使高校工作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文可表。
(3)整合能力:高校教学档案详细记载了各阶段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情况,包括教学研究、教学方案、课程改革等。教学档案管理有利于高校整合教学资源,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保障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4)纪史价值:高校档案记载和传承着高校从建校以来至今的校史,有着一定的纪史价值。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档案工作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时不我待。我们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激发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实现高校档案工作水平的跃升。
[1]毕娟,孙连香.拓展服务功能,深入挖掘高校档案价值内涵[J].北京高校档案学术论文汇编,2006(7):134.
[2]陈小磊.历史的刻录机现实的播放器——浅析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7):140.
(作者单位:1.沈阳农业大学党政办公室;2.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公安基础教研部)
王丽莎(1985-),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文艺学,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李鹏(1983-),男,辽宁锦州人,博士,文艺学,研究方向: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