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院校思政工作中对少民同学抱团问题的研究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小团体民族校园

顿 艺 谭 梦

大学院校思政工作中对少民同学抱团问题的研究

顿 艺 谭 梦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是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方针的重要落脚点,少民同学的思政工作,关系到民族地区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许多大学校园中,部分少民同学有抱团封闭的现象,拒绝和更多的同学交流,这种现象是不利于少民同学发展的,也是不利于学校教育工作展开的,本文据少民同学的特点,结合自身的经验,针对少民同学抱团现象提出了几点建议,希冀有助于提升少民同学的发展,也促进校园的和谐和稳定。

大学 少民学生 抱团

一、少民同学为何容易形成小团体

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斯大林区分不同民族的四个主要要素[1],大学校园中形成小团体少民同学,多数因为汉语水平较低,和周围的汉族同学、老师交流受阻,但和同一个区域来的少民同学交流却很容易,加之来自共同地域,又有长时间熏陶于共同的地域家乡文化之下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所以一进到校园之中,自然而然很容易团聚到一起,许多学校一开学分寝室的时候就容易分到一起居住,在这种情况下,时间越久,越容易形成团体,而时这些小团体会随着时间固化,与周围更加格格不入,随着时间又反过来更加封闭,于是就形成了小团体。

二、少民学生小团体的特点

(一)较一般的学生圈子更加牢固

大学校园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形成小团体很常见,女生尤其突出,但是少民学生形成的小团体有其自身持点,相较于一般同学因为生活观念、家庭经济背景、爱好而形成的小圈子,少民同学形成的圈子或是小团体,更有稳定性。一般的学生形成的小圈子,在长达数年的大学生活中会出现变化,或聚或散,组合拆分是常见的状态,但是少民同学形成的圈子稳定性更高,可以长达数年维持下去,直到毕业,中间较少出现变化,一般来说,汉化程度越浅,越容易形成小团体,汉化程度越深,则没有那么容易形成小团体,且牢固程度也低一些。

(二)对外部文化适应性较低

少民同学形成的社交圈子,依据其汉化的程度,越牢固、汉化程度越浅的小团体对于外部文化的适应性就越低,这些圈子内的少民同学更多时间沉浸在自己的较小范围的精神世界内,对于流行文化兴趣程度、关心程度都较低,反之汉化程度深的的少民同学,更容易和流行的文化进行交流,但总的来说,确实存在对于学校和社会上带来的外部文化接受程度较低,对于内地的流行文化缺乏敏感性,主动性适应性不强的特点,这是许多大学校园中少民生的共同的特点。[2]

(三)毕业后存在固定回流的趋势

大学招生广开门路,甚至在分数线上对于少民同学有相对较低的要求,是为了让更多的少民同学进入大学一起学习,促进少民同学个人发展,但是近年来少民同学的毕业生毕业后,就业择业选择回到家乡的仍然占大多数,选择留在毕业学校城市发展的人数仍然是少部分,临近毕业就业意向时,可以发现较多的少民同学都会选择考自已家乡的公务员或是事业单位,询问选择考家乡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原因时,答案中共同的原因都是对于学校所在的城市没有安全感,更愿意回到熟悉的家乡。近年来虽然有一部分少民同学,尤其是汉化程度较深的少民同学愿意留在所在学校的城市发展,但是选择回家乡发展的少民同学仍然占大多数。

三、少民学生小团体产生的影响

(一)影响少民同学的认同感

而处于大学校园的中国青年一代,实际上拥用对国家的共性认识,大多数有共同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有共同的身份认同感,但小团体的存在,影响到了少民同学和多数同学的交流,对于形成共同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二)影响少民同学的个人发展

少民同学的小团体,固然为少民同学带来同乡的亲近之情,也部分消除了少民同学在异地校园中的孤独感,但从长远来说,对于少民同学自身的发展消极作用更深,例如和老师的交流少,则少民同学在校园中所学到的东西就少,就会影响到少民同学自身将来的发展,过于封闭的小团体也造成了部分少民同学视野相对狭窄,在课外学习的东西也较少,过少的交流,使有的少民同学的大学生涯仿佛只是在校园里住了四年,没有根本提升,从长远来看,对于少民同学发展是不利的。

(三)提升了校园管理的难度

少民同学形成小团体,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加大了校园管理的难度,在分寝室、举办集体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时,作为活动制定者,都要考虑到少民同学的要求。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少民同学在某一活动中产生不愉快,或者需求没有解决,不满的情绪就会影响到这一个小团体,形成对立情绪,进而使事件扩大,所以这是校园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题,但又是避免不开的难题。

(四)影响到国家大政方针施行

少民同学形成的小团体,对于贯彻实施“民等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大政方针也是有弊的,小团体对于校园之中不同民族同学的相互交流是有负面作用,对于少民同学接受知识文化也有负责作用,缺少交流,就会影响到“民族团结”,影响到少民同学的学业,就会影响到“民族共同繁荣”,而无法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则最最终会影响到“民族平等”,所以从宏观层面来说,少民同学的小团体,是我们国家青年教育中应当扼止的部分。

四、宏观层面上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少民同学基础教育中有双语教学

从宏观层面上说,最为得力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少民同学的双语教学,为交流打下更好的基础,而现在国家已经在采取相关措施,“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语文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的权利,重视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3]。但见效却是长期的事,期间推行力度、执行力度都需要更进一步加大。

(二)提升少民师资队伍

对于大学校园中的少民同学日渐增多的情况,在师资岗位、行政岗位、和辅导员岗位都有必要必要提升少民教师的比例,特别是善于交流沟通的少民教师,现在许多院校已开始注重在辅导员岗位上少民教师的比例,事实证明少民辅导员和少民同学的沟通效果更好,少民同学也更愿意向同一民族的少民辅导员倾吐心声。

(三)加强少民同学学生干部的培养

少民同学的学生干部是沟通连接老师和少民同学的重要桥梁,从少民同学中挑选少民同学学生干部,可以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因为优秀的少民学生干部,会自发起到老师的作用,带动一定范围几的少民同学自发向班集体靠拢,为学生管理节省不少的人力物力,起到事半功功倍的效果,而且从少民学生干部自身的发展来看,担任学生干部的少民学生,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找工作和将来一系列发展时都会有较大受益,大多数的少民学生干部,个人发展都会得到提升。

五、微观层面上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一)真正了解少民同学的心理文化

任何文化都有其体系根源,都是一个整体,都包含着对于社会、他人认识,站在少民同学的角度,当了解他们的文化体系,了解他们共同心理素质之后,结合他们的成长过程,再用他们的视角去看待一些事物,很多行为就容易理解了,行多之前难以做到的工作,也更容易展开,如果抱着功利心态和文化优越感去接近少民同学,则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很容易产生误解。某些时候不是少民同学拒绝了汉族同学交朋友,而是汉族同学对于少民同学的文化和心理了解不够或是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了解,这样自然会产生交流的障碍,也推动小团体小圈子的形成。

(二)解决矛盾从小处做起

和少民同学相关的许多冲突事件都是由小事引起的,情况往往是许多学校老师、工作人员按一般同学要求对待少民同学,没有注意到少民同学的特殊情况引起的,少民同学的要求必须格外的小心重视,将可能引发的事件提前化解。许多冲突来源往往是很小,或是门卫的眼神不够友好,或是图书管理员对待学生的口气差异,或是打水排队有人插队,因为生活的小事件而产生误解甚至是冲突,由口角上升至争吵,由争吵上升至打斗,再由打斗上升至群体事件,预防这一类事件,第一是禁忌有区分对待,第二是有耐心,不要因为一些事件过小而不重视。

六、结语

少民同学的思政工作,要求小心翼翼,要付出更多,作为大学院校的辅导员,要时时铭记促进民族团结的使命,铭记教书育人,引人成材,引人向上的使命,在行动中将国家的宏观方针具体的落实下去,这是一个民族院校辅导员的自我修养。

[1]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介绍[J].实事求是,1986(S1).

[2]常卫恒.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金田,2015(06).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07-29/2017-06-18.

西南民族大学)

顿艺(1987-),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生,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谭梦(1990-),女,四川广元人,硕士生,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民族语言与民族心理。

猜你喜欢

小团体民族校园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班级小团体的形成与引导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要不要走进班级中的“小团体”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浅谈对班内特殊小团体的认识和管理
以小见大 以点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