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通识教育对高职的重要性
2017-11-25杨婷
杨 婷
试论通识教育对高职的重要性
杨 婷
通识教育起源于西方的自由教育,但其内涵却在不断的丰富,当今社会我们对通识教育的界定有很多,却都强调要培养完整的人。显然,在社会的市场化发展等一系列背景下,通识教育对高职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社会的市场化转型的需要;给予高技能人才以营养补充。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通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通识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以人为本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教育场所,是培养一批又一批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职业人”摇篮,但是,这些所谓的高技能人才、职业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健全的“人”,应该是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一、通识教育的起源和内涵
(一)起源
通识教育起源于西方,最早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而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更多的是指“自由人”的教育,是一种闲暇教育、一种精英教育。再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及19、20世纪,自由教育的内涵又不断地发生变化,自由教育并不能等同于通识教育。直到20世纪初,美国的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首次提出“通识教育”一词,并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但是帕卡德教授的“特殊的”、“专门的”教育在高等学校中并不突出,直到后来“通识教育”更多地出现于评论学院教育的著作中,通识教育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美国在20世纪爆发了三次通识教育运动,不断地重新定义“受教育的人”,深刻地影响着通识教育的发展。
(二)内涵
从词义学的角度来看,“通识教育”在英文中称为“general education”,通常也会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但是在《新汉英实用百科词典》把“普通教育”译为“common education”,把“全面教育”译为“all-round education”;[1]这样看来,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似乎还不能准确表达它的真正内涵。
在古代汉语中,“通识”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学识渊博的人”;二是指“学识渊博”。《现代汉语词典》中将“通”解释为没有堵塞,可以通过等意思,将“识”解释为认识、见识等意思,也就是说“通”、“识”与general的含义是相通的。
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众多混乱的界定以至于很多人把“通识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甚至是选修课程的教育等。但是真正的通识教育应该是从“人”出发而不是“学科”、“专业”出发。
李曼丽和林小英,通过对50中通识课程内涵表述中常用的若干共同核心概念的提取,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方面来认识通识教育的内涵。他们她们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
而陈向明在也在《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中表明,认为通识教育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采用的是张寿松提出的:“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内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它的实质是‘和谐发展的人’的培养。”[3]
二、通识教育在高职的重要性
教育的根本要旨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这已经是古今中外公认的通理。教育本姓“人”。为此,“以人为本”对于教育来说是不言自明的。然而,从教育实际展现的历史来看,它却又经常背离这一常理。[4]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也不应该由于强调“职业性”教育而忘了教育的本质,理应承担起“育人”的职责。
通识教育已经引起本科教育的重视,出现了北大的元培计划,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等专项的通识教育计划;而作为高等教育的另一重要分支的职业教育还欠缺对通识教育的深刻认识。众所周知,高职是要培养的是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的专门人才,但是如果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却是一个缺乏基本的道德品质的人,甚至是在走上岗位后不能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沦落为知识和技术的奴隶,那么我们至少可以说这样的高等教育是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一)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
这里所谓的基本能力是指无关学生的学科或专业,在工作、业余生活和终身学习方面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的技能,一般而言包含六大技能领域:交流、计算、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信息管理、人际交往、自我管理等六项能力。[5]而通识教育就是一种非专业的、内容广泛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基本能力,完美地融入社会。
虽说高职的学生首先是作为一个“职业人”培养的,但是他们也需要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企业是很注重员工的忠诚度、抗挫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是离开学校后的单向度的“职业人”是否会主动进行必要的学习?是否会对生活、工作和学习进行自我管理?是否能够很好地处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灵活地应对工作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虽说高职生更擅长于动手操作,但作为一个走向社会的人,同样需要与他人、社会进行互动,需要用言语等方式清楚地表达自我或者说来“出售”自己技能,甚至于表现他们的职业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坚持就业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还要加强通识教育不断增强、完善学生的基本能力,既教学生做人也教学生做事,使其掌握高技能的同时成为会生活、会做事、会做人的专门人才,避免走入片面强调专业性的误区。
(二)社会的市场化转型需要通识教育
现代社会不断地向市场化转型,使得我们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其视为社会发展的工具,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员。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如果秉持单一的社会本位论思想,那么人就会成为社会的附属品、社会的工具,在这样的功利心理和浮躁情绪下开展的高职教育,忽视学生对自身和谐发展及内在人文精神的追求,削弱了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培养完整人的高等教育的价值。此外,在市场多元化的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快速发展,职业需求多元易变、就业岗位互通兼容,社会迫切需要高职培养出复合型且具有可持续能力的人才。通识教育能够在知识和技术更新迅速的时代,不断增强学生的通识性知识、技能和态度,使其个人与社会价值相连接,不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突发情况,而且有助于现代人顺利地进行职业转型,得心应手地应付职业生涯的挑战,不断适应时代发展。
(三)给予高技能人才以营养补充
通识教育具有导向性和价值性,能够明确价值追求,肩负着育人的重任,促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同时,还要帮助受教育者陶冶人格、培养理性、完善人性。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强调专业知识的掌握,尤其是专业技能是其特色,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人的生成与完善这一内在的目的性价值,不能走上使教育异化的道路。正如鲁洁教授所说的,教育要使学生兼通于“何以为生”、“为何而生”两个领域,学生既要懂得他所处的外在世界之道,以求生存与发展,更要懂得他与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与目的。两者相通才能形成完整、完满的人格。[6]高职教育突出的专业技能帮助学生解决“何以为生”,而“为何而生”却需要通识教育为学生输入必要的营养。通识教育引导高职教育站在“人”的立场,而非学科的立场,帮助人获得情感、意志、理性、科学人文素养等,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统一,不仅得到物质层面的满足,更有精神层面的发展。
三、结语
通识教育以其自身的意蕴帮助人追求真实的自我,追求完美的人性,追寻自身的和谐发展。正如柏拉图所言:“追求真实存在是真正爱知者的天性;他不会停留在意见所能达到的多样的个别事物上的,他会继续追求,爱的锋芒不会变钝……通过心灵的这个部分与事物真实的接近、交合,生出了理性和真理,他才有了真知,才真实地活着成长着;到那时,也只有到那时,他才停止自己艰苦的追求过程。”[7]通识教育应该成为高职生求善、求美的有效途径,成为他们成长为完整的人、和谐的人的必由之路。
随着当今国际教育的普职融通的趋势和社会的市场化转型对综合素质及能力发展完满的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教育本身也追求回归人的本性,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高职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性教育,更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但为了培养出能拥有完美人性的完整的人,使他们能更正确地做人做事、更好地生活,更出色的应对未来世界的变化,我们必须要重视通识教育在高职中的重要地位,明白通识教育的无可替代性。
[1]朱祖美.新汉英实用百科词典[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729,773.
[2]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8.
[3]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
[4]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6(4):94.
[5]邓晓婷.以基本就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英语通识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4~45.
[6]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4):16~19.
[7]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7~238.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杨婷(1992-),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