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纽扣效应”的大学生养成教育策略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被教育者纽扣效应

傅 杨

基于“纽扣效应”的大学生养成教育策略

傅 杨

在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研究“纽扣效应”与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与更好满足人才需求规格,提升大学生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基于此,本文从纽扣效应的内涵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关系分析着手,提出了“纽扣选择”不容草率,科学规定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纽扣定位”不容忽视,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等大学生养成教育策略。通过本研究以期为促进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现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参考。

纽扣效应 高等院校 大学生 养成教育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进步,养成教育已经逐渐被社会的各个群体所接受。所谓的养成教育就是使知识、理念等通过教育而深深的植入被教育者的头脑里,从根本上改变被教育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养成教育是对青少年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方式。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就更加的重要,这关系到大学生的道德框架的形成,人生追求的方向等诸多方面。尤其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更加要注意是否能够将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大学生的认知行为高度的统一起来,从而让大学生形成一种从内而外的道德信念,做到自我的约束,而不是依靠外界的监督和管理,将教育的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可以长期的发挥教化的功能,改变大学生的行为。

二、“纽扣效应”与大学生养成教育

(一)“纽扣效应”的内涵解读

“纽扣效应”的概念来源于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扣纽扣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扣纽扣的关键是找准第一颗纽扣的位置,只要第一颗纽扣扣对了,之后的纽扣就很容易扣对,如果第一颗纽扣就把位置扣错,那就算扣纽扣的技能再熟练也无法避免后面的纽扣扣错位置。这个现象被应用到了教育的理论之中,就是强调对于被教育者的教育应该是从开始就抓紧,要有一个正确的习惯养成和价值观的形成,这样在后期的教育过程中就非常容易实现,这个理论强调了教育的早期性和正确性。

(二)“纽扣效应”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关系

“纽扣效应”和大学生养成教育在内涵上来说是有一定的渊源的。纽扣效应与养成教育都是针对被教育者进行的一种德育的培养方式,都注重了将被教育者的德育教育深深的刻入被教育者的头脑和生命里。养成教育认为真正的德育教育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被教育者的思想意识,这就需要对被教育者进行长期的教育、影响和渗透。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其进行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养成教育需要一个大的整体的环境,这就要求大学生的家长以及整个社会环境都参与到大学生的德育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来,将德育标准内化,自觉的以德育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而纽扣效应则在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又特别强调了德育教育的关键时点问题。如果一开始就有了一个正确的德育概念,那之后的德育教育就是水到渠成的,被教育者可以非常容易的接受和内化德育教育的内容。而相反的,如果一开始的德育教育是失败的,那以后的德育教育就会非常难以开展,因为开头就已经错了。所以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将养成教育与纽扣效应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和共性,让纽扣效应在德育教育中更好的发挥其教育意义。

三、“纽扣效应”视域下大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策略

目前,在各大高校中对大学生的德育进行的教育都是养成教育。因为养成教育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养成教育强调了德育教育的习惯性,旨在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所以深受德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且通过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教育效果,大学生也将一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观点内化成了自己的行为。但是随着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德育教育也要求养成教育进一步的得到提高和完善。所以笔者尝试将纽扣效应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应用到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一)“纽扣选择”不容草率,科学规定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在我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德育教育的失败案例也屡见不鲜。诸多的对于大学生的负面报道也与日俱增,这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德育教育工作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的分析工作,虽然我国的德育工作一直都如火如荼的在校园中开展,而且学校和家长,社会也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但是仍然有许多大学生的德育出现了问题。根据对问题的分析,大家认为德育出现失败的原因应该与德育教育的内容选择有关系。德育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也进行了正确的道德引导,但是对道德细节的忽略却可能引起重大的失误。而根据纽扣效应的理论,大学生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目前很多大学生非常迷茫,没有人生目标,或者只是片面的追求名利。这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正确的理想信念可以让大学生重新找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归宿,有利于人生的发展。第二是情商教育。情商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效果,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已经抗压能力。第三个重要的教育是美德教育。美德包括很多,比如孝心、爱心和公德心等等都是中华的传统美德。美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石,它决定了大学生道德的水准和高度。

(二)“纽扣定位”不容忽视,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纽扣效应理论认为第一个纽扣的位置至关重要,如果纽扣的位置出现了偏差,再完美的纽扣也不可能扣整齐。所以德育教育在高校中的定位十分重要。在高校中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教育形式关系到了德育教育的成败。根据纽扣效应,我国高校的养成教育应该侧重于正面教育和综合教育,让德育的养成教育更加的贴近现实,让大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德育知识应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可以让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阴暗的弊端和高尚的情操,让大学生自己讨论,分辨哪种行为是应该提倡的,是否还有更好的行为方式。而综合教育则是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的渗透,而不再是仅仅进行高层次的宣传而忽略了细节的改变。根据纽扣效应,高校的德育教育不应该只是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而是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伦理道德等多方面进行养成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德育水平,使之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扣纽扣人员”不容倦怠,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纽扣效应的理论,纽扣和纽扣的位置都已经安排好,但是由谁来扣这个纽扣呢?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能扣好这个纽扣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的。这就要求在高校的德育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德育教师的胜任能力。在以往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很多德育教师认为德育是个很轻松的课程,也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更加不需要进行任何的论证,将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然后让大学生将课本的内容背下来。这样的教学无异于让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去扣纽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要注重对德育师资力量的培训,转变师资队伍倦怠的现象。社会在发展,社会的道德标准也在变化,高校要加强德育师资力量的把关,将一些品德优良的教师选为德育教师,让教师的行为去感染大学生,使之愿意模仿。还要定期对德育教师进行知识充电,共同探讨德育教育的教学方式,从大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四)“扣纽扣方式”不容守旧,开拓养成教育网络资源的利用

时代在快速的发生着变化,信息也以指数的形式迅速的呈现在大学生的眼前。这就要求高校的德育教育要改变一下扣纽扣的方式。传统的德育教育仅仅是通过课本,通过德育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来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宣传,而现在大学生除了课本,还可以有许多途径获得德育教育的资料,比如网络媒体,然而现在网络中的内容又参差不齐,在正能量的宣传中还有大量负能量的存在,如果任由大学生通过外部途径获取德育知识,那很可能会对大学生产生误导作用。所以德育教育的方式必需改变,要与时俱进。德育教师可以将多媒体的技术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制作成易于理解的动画,将德育理论孕育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德育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德育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五)“纽扣自我扣紧”不容忽视,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虽然纽扣效应一直强调对于纽扣的选择等要素,但是纽扣效应也没有忽略对穿衣人的素质的要求。不管纽扣多么精美,穿衣人都要学会自己扣纽扣,而且要做到每次都能够准确的将纽扣扣好。所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只是注重了教师的讲解过程,而忽略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过程,使得很多学生在有老师或者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可以表现的很得体,很有素质,然而在离开了熟人群或者是离开了所谓的监管区后就会对自己的言行放松要求,甚至做出不道德的行为。这都是由于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缺乏自我教育的结果。如今,我国的政府也意识到了德育教育的这种缺陷,已经出台相关的文件明确指出德育教育要重视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德育教育真正实现学而有用的状态,造福社会。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养成教育所提倡的内化的过程,只是要使德育的理论内化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就可以实现的过程。这需要德育教师和社会的各个阶层共同努力。要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就要更加重视综合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高校的德育教育过程中,美德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大学生从内心里接受了关于真、善、美的标志物,才会觉得自己不应该违背这样的标准,才会在违背的时候觉得惭愧,从而自觉的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大学生的德育水平得到提高,在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要让大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明白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即是对别人和环境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负责。

四、结语

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越来越小,体现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素质和道德差异,可以说道德差异最终决定了人的高度。养成教育和纽扣效应都是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理论指导,而纽扣效应更是丰富了养成教育的内涵和方式。通过这两种德育教育的理论,要将德育教育在大学生中进行内化,使之成为大学生的思想基础,促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1]陈燕.基于“纽扣效应”的大学生孝道行为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91~93.

[2]张晓彬.树立远大理想 创造人生价值——青年学生应“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J].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9):58~60.

[3]单明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7):189~190.

[4]沈燕.大学生养成教育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90~92.

[5]乔多.大学生养成教育应注重做好几个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8):115~117.

[6]李睿,王晓庆,丁雪松,刘扬.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2013(11):119~121.

重庆工商大学)

傅杨(1988-),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发展。

猜你喜欢

被教育者纽扣效应
赫尔巴特“训育”思想的教育原则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高职院校学生与高校教育者之间法律关系初探
闪闪亮亮纽扣画
纽扣变变变
纽扣
玩转纽扣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有多少教育观念需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