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班级权力对其攻击性的影响研究

2017-12-21燕莉梅

长江丛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敌意攻击性班干部

燕莉梅

小学生班级权力对其攻击性的影响研究

燕莉梅

本文旨在研究小学生的权力(即是否担任班干部)对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为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级班级制度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于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学校选取4年级和6年级共100名小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用BPAQ攻击性行为量表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小学生是否担任班干部与攻击性行为大小的关系并进行相关分析。1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82份,有效率82%。可见小学生的班级权力对其攻击性有一定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 小学生 班级权力

一、前言

攻击性行为(Aggression)是指基于敌意、憎恨及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包括言语攻击、身体攻击。尽管关于青少年以及幼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现象早在20世纪初就受到了全世界各国心理学学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就有关于学校情景模式下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相关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探讨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慢慢进入到人们的视野,研究结果存留了大量的局限性,不具有高信效度。基于此,本研究从小学生是否有一定的权力的角度研究攻击性。探究小学生班级权力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为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班级制度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借鉴。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被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草堂小学西区学校4、6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82份,有效率达到82%。其中担任班干部的小学生共28人,没有担任班干部的小学生共54人;男生45人,女生37人,平均年龄为10.98。

(二)研究工具

BPA Q 攻 击 问 卷 采 用 A rnold H-Buss &M ark Perry(1992)编制的攻击性问卷。该问卷总共由29个小问题组成,采用五级评分制。该问卷的A lpha系数为0.8377,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5~0.94。

(三)施测程序和数据处理

BPAQ调查问卷在各班老师的协助下,由熟悉整个施测过程及注意事项的心理学专业学生当场施测、回收。收回的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再将所得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相关性分析以及线性回归进行分析。

三、结果

(一)总体BPAQ攻击性行为量表得分情况

本次研究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得出BPAQ攻击性行为量表中各因子(即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以及总分的具体得分情况,结果见表1。

表1 BPAQ中各因子及总共得分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小学生在身体攻击因子上的得分为16.62±5.36分,其中最小值为5分,最大值为27分;在言语攻击因子上的得分为13.72±3.89分,其中最小值为5分,最大值为22分;在愤怒因子上的得分为10±5.36分,其中最小值为1分,最大值为26分;在敌意因子上的得分为23.18±6.16分,其中最小值为8分,最大值为40分;总分得分为63.52±15.97分,其中最小值为22分,最大值为100分。

(二)小学生是否担任班干部(即小学生在班级里所拥有的权力情况)的攻击性行为的差异

以小学生是否担任班干部(有担任班干部和没有担任班干部两种处理水平),以BPAQ攻击性行为量表中的各个因子(即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4个因子)得分以及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2。

表2 是否担任班干部的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均值比

结果显示,担任了班干部的小学生在BPAQ攻击性量表中的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没有担任班干部的小学生,但只有在身体攻击这一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而在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因子得分及攻击性总分均不显著。

(三)男生与女生的攻击性行为的差异

以小学生的性别为自变量,以BPAQ攻击性行为量表中的各个因子(即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4个因子)得分及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3。

表3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总体来说,男生与女生在攻击性行为中,男生的得分除了愤怒因子外,其它因子均值高于女生。其中身体攻击因子最为明显,愤怒因子和敌意因子相对来说差异较小。且在愤怒因子上,女生均分高于男生。就结果来看,男生与女生在攻击性行为的所有因子上的得分皆无显著差异,统计效果不显著。

(四)4年级与6年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的差异

以小学生的年级为自变量(有4年级和6年级两个处理水平),以BPAQ攻击性行为量表中的各个因子(即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4个因子)得分以及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4。

表4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年级差异比较

结果显示,4年级的学生在所有因子得分以及总分上都比6年级的学生高,但在所有因子上表现出的4年级与6年级的学生在攻击性行为上差异都不显著。

四、讨论

(一)小学生是否担任班干部的攻击性行为的差异分析

在身体攻击因子上,担任班干部的小学生的攻击性显著高于未担任班干部的小学生(P<0.05),但是其它的因子和总分差异均不显著。由于学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言语攻击引起学校和老师的积极关注,且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言语攻击也很少表现出来。除身体攻击因子之外,其它因子没有表现差异显著,这有可能是因为样本量小。但普遍表现出担任班干部的小学生比未担任班干部的小学生表现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应该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重视,调整班干部制度,实行更加合理的班干部轮换制度,使每个学生都有担任班干部的机会,平衡发展每个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个体,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减少其侵犯性行为,适当发展亲社会行为,成为健康的孩子。

(二)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但是男生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上的得分以及总分均高于女生。男性的攻击性往往多于女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几乎所有年龄阶段以及许多动物种系里,都存在这种差别。男孩参与更多的冲突,实施强度更大的攻击,他们特别倾向于使用身体攻击,同时言语攻击也多于女孩,工具或敌意性攻击也都超过女生。但是在本次研究中,男生与女生的以并不显著,并且在愤怒因子上女生的得分反而高于男生。究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调查所选取的样本太少,而且比较局限,只选取了一所小学,因此样本的代表性不是很好。

(三)小学生攻击性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小学生在年级上的差异不显著,但是4年级的学生在每一因子上的得分均比6年级的学生高。青少年及幼年儿童受到攻击的比例总体上与年龄的增长成负相关,更高年级的小学生更加擅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懂得利用其它方式而不是使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本次研究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样本量小,代表性不强,选择样本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有可能自变量的水平存在问题,年级相差太小,不能充分显示出差异。

五、结论

本次研究调查了小学4年级和6年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的基本情况,以及小学生是否担任班干部对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根据调查的结果,结论如下:

第一,在小学高年级中,是否担任班干部对学生的身体攻击的影响显著,但是对其他几个因子不显著。

第二,在小学高年级中,男生和女生在攻击性行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男生的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且高于平均水平。

第三,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年级差异不显著。

第四,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呈下降趋势。

六、结语

在本次研究中,所选被试均为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学校小学的学生,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该扩大取样的范围,力求能够更具有代表性地说明小学生的攻击性问题。而且本次研究对于小学生攻击性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也局限于是否担任班干部这一个因素上,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结合家庭教养方式、学校管理模式等因素分析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沈鉴清,吴惠娟,陈红卫.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和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8):744~745.

[2]吴志鹏.探索小学生攻击性行为背后的秘密[J].教育界,2013(17).

[3]严兵.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及“治疗”[J].江海纵横,2005(3).

[4]方坚荣,庞欣.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探因及矫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1).

[5]赵建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杂志,2005(4).

[6]Hay,D.E.,Ross,H.S.The social nature of early conflict[J].Child Development,1982(53):105~113.

武汉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敌意攻击性班干部
青少年外显、内隐攻击倾向与敌意归因偏差关系研究
短暂相逢?
那些美国议员内心深处的“敌意”
竞选班干部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二维码
跟踪导练(二)(6)
大学生运动员自尊与自我控制及攻击性的关系
竞选班干部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