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业对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的效用分析

2017-11-2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劳动力旅游业

陈 隽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旅游业对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的效用分析

陈 隽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追求在不断增加,为旅游业的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的安置和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的问题,为景区农民提供长远的生存之计是实现景区农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所在。本文就旅游业对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的效用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方面提供参考价值。

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效用分析

失地农民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农民的耕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农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这种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之一[1]。目前国内旅游业在发展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造成农民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失去了原有的生产、生活环境,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农民劳动力的合理成功转移是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话题。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每增加一个旅游业,社会上就会增加6个左右间接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招聘工作人员的门槛比较低,对弱势群体在就业方面有很强的包容性,为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2]。

1 旅游业影响景区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

1.1 农民收入的对比降低了农民劳动力向旅游业转变的积极性。虽然乡村旅游业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但是农民收入的绝对值还是比较低,如果有其他高收入的工作,农民劳动力还是会转移到其他行业中,这一现象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比较凸显。笔者在对东部沿海地区某旅游景区的调研中发现,当地农家乐的生意十分好,吸引大批城市居民到此地游玩、吃住,但是该旅游景区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当地存在大量的家庭式作坊,农民在作坊中工作的收入远远高于在农家乐打工的收入,因此当地大部分农民愿意到大作坊工作,从事农家乐的农民比例不到28%,且大部分从业人员的年龄偏大,很多农家乐老板在旅游旺季想要雇佣本地的农民,但是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

1.2 农民自身的素质影响劳动力向旅游业转移的可能性。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比较庞大,知识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在农村劳动力群体中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占比十分低,在农村中发展旅游业的时候,来游玩的城市居民不仅想要体验乡村的淳朴风情和自然环境,还想体验到美好的环境卫生,但是由于农民劳动力素质不是很高,忽视了对景区环境卫生的保护工作,景区周边的小饭馆、小酒店等营业点的环境卫生工作做的不是很好,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1.3 景区当地乡村的管理模式。有些景区当地施行的是“村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属企业总公司组成一套班子领导,形成一种经济发展的合力,来推动村级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学者对“村企合一”的管理模式还是比较肯定的,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村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弊端[3]。景区当地的农民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村民身份也是职工身份,这种双重身份的情况下存在一些内部冲突,比如一位临时工一旦被解聘,那么这位职工的村民身份还在,但会引起一些辞退村民分红问题,当村民被辞退的时候也已经丧失了企业分红的权利。在“村企合一”的管理模式下,一些农工商集团在征地方面会不受限制,公司会以提供就业机会为由向农民征收田地,且还是无偿征地,这种行为严重侵害农民的权利。在“村企合一”的管理模式下农民和旅游企业没有进行有效对话的平台,农民没有选举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权利,对当地经济发展规划没有参与权,农民只能被动接受公司出台的就业安置政策。

2 提高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效果的措施

2.1 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上坚持本地化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就是在坚持本地化原则上发展经济,失地农民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要能满足本地区发展的需要,做好本地产品供应链的建设工作,提倡地方性特色工艺品的生产,在保证经济收益最大化地留在当地,旅游开发的力度要与环境和社会承载度相适应[4]。旅游景区当地农民收益的必备条件就是坚持旅游本地化,失地农民当地的旅游发展既要能吸引外来人员经投资、观光,又要对农民进行有效的引导,旅游项目的设计和利益分配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失地农民技能培训、业务指导和金融支持的力度,使当地农民等各种要素就可以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失地农民可以开展一些自营项目,或者与外来人员合作经营项目,让农民真正参与到当地旅游发展过程中。

2.2 提高失地农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实现失地农民劳动力向旅游也转移的基础,当地政府部门要起到有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力度,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完成职业教育过程,加强当地职业教育建设工作,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发展的环境。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特色,每年分拨专用资金进行乡村旅游业方面的培训工作,鼓励当地教育机构开设乡村旅游发展的课程,提高当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认识。

2.3 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失地农民就业有重要的影响,景区失地农民在失地后基本上也就是失业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被动失业,因为是政府主导发展旅游经济而导致的,失地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虽然政府会给其一定的经济补偿,但是仅仅是解决了部分生产问题,如果当地的就业政策没有实效的话,不能为失地农民提供其他方面的保障。因此当地政府要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失地农民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失地农民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 结束语

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估计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问题,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旅游业的发展对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的效用,平衡利益发展与失地农民就业间的平衡,促进当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王际鑫.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增收效应分析[J].经济师, 2014(8):94-95.

[2] 赵瑞芬, 王俊岭.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效应分析[C]// 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选编.2013.

[3] 林学渊.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就业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6.

[4] 夏云, 严静娴.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1):144-145.

F159

A

1672-5832(2017)10-0282-01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6ZX330。

陈隽(1982-),云南石林人,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劳动力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新疆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实证分析
从公共政策视角浅谈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山东淄博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及对策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论失地农民职业化的问题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