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和方式上看中日情感表达
2017-11-25裴增
裴 增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日照 276800)
从量和方式上看中日情感表达
裴 增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日照 276800)
虽说中日两国“同文”却并不“同质”,时代在发展,文化也在发展,几百上千年的历史长河,早已将两国“分道扬镳”。特定的文化孕育出特定的民族性格和情感,就连表达方式也迥然不同。语言的功能之一是表达情感,中日情感表达方式都有什么特色?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为场景,中日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数量的差异及其原因,并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达到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日本文化;跨文化交际;情感表达
引文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文化和语言也不例外。我们在看待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的时候,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特定的文化孕育出特定的民族性格和情感,其表达方式也迥然不同。语言的功能之一是表达情感,中日情感表达方式都有什么特色?原因有在哪里?在跨文化交际的今天,表面是两国语言在交流,实则是文化在交融。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为场景,分析中日情感表达的差异,并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达到顺利实现中日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1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情感表达
1.1 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对日本人的语言表达的印象就是“摸不透”也可以说是“暧昧”。这种“摸不透”往往无法让中国人准确判断出日本人的真正意图,进而产生误解。日本人却对中国人的普遍印象是“直白”。日本人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比较内敛,不轻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价值观与交际时支配和反映的关系。首先,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无论是语言交际或非语言交际,都受到价值观的支配。①潘晓青(2015)指出,日本的行为规范价值观以“情感”为标准,以克制和考虑为条件。日本人在表达上的暧昧和克制使得日本人的外表和内心真实想法呈现不一致的状态。日本人认为:“日本人不说自己的真心”不少文化观察家用“面具下的日本人”来形容这一主要特点。在日语中,用“本音”和“建前”来区分日本人表里的不同。②日本是等级社会,等级观念深扎根于日本人内心。以敬语为例,汉语也有敬语的表达方式,但是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和系统来规范这一表达方式。中国人的行为价值观以“面子”和“人情”为标准。只要不失面子,不欠人情,在敬语表达方式上没有多大的要求。而日语的则比较重视敬语的表达。由于等级观念的影响,日本年轻人或者下位者,遇到长辈或者上位者的时候,会频繁的使用敬语,而且有的时候会多层敬语叠加。这对于中国人来说,理解起来甚是困难。例如:「社長はもうお帰りになられました」、「こちらでお召し上がりになられました」。这些敬语的不见得符合日语的使用规范,也有过剩和多余的嫌疑。但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情感细腻,为人处事谨小慎微。在情感表达上,“礼多人不怪”。
另外,如「ご出発される予定です」「先ほど中村さんがお話されたように」中的「ご/お~される」这样的敬语也比比皆是。授受动词「れる·られる」「ていただく」的被日本人频繁地使用着,除了表达日本人对他人的尊重之意,更体现了日本人在情感表达上,形式“变化多端”,感情“入木三分”。Donahue,R.T.(1988)指出日本人的表达方式为“湿性”的表达方式。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表达方式是有情感考量的。对于日本人来说,无论是协商、批评还是拒绝,都要考虑对方的心情。因此说的人不能不暧昧,听的人也习惯听取“话外音”。在显性的意思和隐性的意思选择上,日本人更注重后者,所以不管是听话者还是说话者,都刻意去表达隐性的含义,也期望对方能够明白自己的真正“心情”。
1.2 表达量的差异
诚然,如前文所述,日本人注重情感的隐藏要比中国人更甚。因此,日本人在表达的量上就相应的减少许多。在与一些日本人交流的时候,日本人总喜欢听,而很少在说,中国人则比较喜欢“口若悬河”。“相守本位”的意识使得日本人在对话的时候倾向于以对方为主,“先听后说是日本人的会话原则”。Lewis,R.D.(1990)认为日本人的交谈模式类似于“单方说话—停顿—反馈—单方说话”。日本人在听话的时候善于反馈,而这种反馈有语言上的如「はい」「そうですか」「そうですね」等此类的「頷き」或者点头、目光注视等行为上的反馈,而这种反馈与同意对方意见与否无关。一项数据显示日本人比中国人在含蓄表达的量上的差距。福斯.强皮纳斯在对23个国家的调查中发现,在中性化和情绪化这一涉及情感表达的文化维度中,从低到高(从不表达到表达),日本位列第一,而中国位居20。③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也算是“摸不透”的群体,认为中国人不好理解,中国人总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善交际。但是,在此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与日本人相比,反而却成为情感外露的一方。日本人在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上包括个人话题和公共话题上,总是保留自己的意见,不持否定也绝不赞同。日本人认为这是一种礼貌,在他们看来,对方在说话的时候,最好不要打扰和中断,更不要妄加评论。相比西方人经常会打扰或者参与到谈话其中,日本人是很少会这样做的。在日本的语言学界,许多学者把“礼貌”理解为:“表示尊重”,“表示敬意关怀”。④
2 具体原因分析
造成中日之间情感表达差异的原因,不仅仅是礼貌原则、价值观标准、“和”的精神以及等级观念。日本人对于大自然的关注,使他们善于思考,愿意注入情感,却不善言辞。他们深信:若在言辞上花费了太多心神,就是对“言灵”的亵渎,对自然的亵渎。「もののあわれ」就是“感悟而哀,从自然的人性与人情出发,不受道德伦理观念束缚,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同情和共鸣”。⑤
日本人高度重视语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集团主义观念以及“和”的精神使得日本人有这很强的场依赖性。这个场就是集团,友情连接的羁绊、同事群体甚至陌生的公共领域都是集团。日本人生活和工作中处处谨慎,生怕破坏了当前来之不易的集体,他们重视和谐,以情为本。“他们犹如舞厅里战战兢兢的舞者,竭力避免踩了别人的脚。他们在交往中罄尽一切手段,将情感的调门尽量保持为最弱音。这就部分的解释了为什么外国游客乘坐拥挤的地铁旅行,或在日本拥挤的大街上穿行时,能够感到安全、轻松,如入无人之境。显然,重中之重是和谐、适宜、细心地调整自己、悉心照顾对方”。⑥中日都属于集体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差异在于中国的集体主义重视血缘,而日本集团主义是更重视地域共同体的利益。“在我国人际关系中的两个特点——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和等级差别”⑦中国人很重视对家庭关照,对陌生人或者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表现出的是相对的冷漠。因此在于中国人讲话的时候,感觉中国人比较直白,不考虑别人感受。而日本人则在自己所属的集团里或者公共区域内都会比较照顾周围人的感受,并且表达上就会暧昧或者委婉。他们注重和谐的团队,不愿意被踢出圈子,不愿意感受孤独。从传统价值观上看,中国人信仰“爱有差别”,因此对待他人就有不一样的情感投入,与日本人信仰“内外有别”这一点有相似之处。
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内容上、体现出两种文化的差异在于一个是注重写意,一个注重写情。“中国是意的文化,日本是情的文化”,⑧在跨文化交际日益繁盛的今天,多去涉猎和了解日本文化,换个角度去理解日本人价值观,读懂日语表达方式的暧昧之处,防止民族中心主义和“刻板印象”,那么对于化解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是意义重大的。
注释:
①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② 潘晓青《影响美、日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适应的文化差异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③ 王朝晖《跨文化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④ 福井启子《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吉林大学 2010年
⑤ 本居宣长《日本物哀》[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
⑥ 艾伦.麦克法兰 《日本镜中行》[M]管可秾译 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63页
⑦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年
⑧ 崔世广《意的文化和情的文化——中日文化的一个比较》载《日本学刊》1996年第3期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 潘晓青《影响美、日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适应的文化差异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3] 王朝晖《跨文化管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4] 福井启子《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吉林大学 2010
[5] 潘晓青《影响美、日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人际适应的文化差异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6] 本居宣长《日本物哀》[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
[7] 艾伦.麦克法兰 《日本镜中行》[M]管可秾译 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63页
[8]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年
[9] 崔世广 《意的文化和情的文化——中日文化的一个比较》载《日本学刊》1996年第3期
H0—05
A
1672-5832(2017)10-0258-02
裴增(1985.06-),男,汉族,本科,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日语系在读研究生,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日语教育、跨文化交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