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出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与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

2017-11-2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冯先生务工人员归属感

张 娜 齐 琪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外出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与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

张 娜 齐 琪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开始大规模的向城市流动和迁移,并且其规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伴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本文通过介绍重庆万州冯先生一家的外出与留守来论述我国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环境与其子女的教育问题。

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儿童;归属感;家庭教育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在这1.53亿人中,绝大部分的进城务工人员为个人外出,其他家人留守老家。据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经达到6100万,占农村儿童的40%,占全国儿童的22%。这意味着平均每10个农村儿童中就有4个是留守儿童,全国平均每10个儿童中就有2个是农村留守儿童。尤其在中西部典型的人口流出地,如重庆、四川、安徽等一些地方,农村儿童中留守者已经过半,留守已成为了常化。

1 外出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低的问题

在中国,人们的归属感总是来自于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指,大概的一个地理范围,这里人们彼此熟悉了解。比如我是石家庄人,我的归属感就来自于石家庄这个地方,当我远离这个城市越来越远的时候这种归属感会越来越强烈。地缘关系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在一个村里、一个镇里人们邻里之间互相照顾,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个熟人社会,大家彼此熟悉,形成一个非正式的群体。在这个熟人社会中,人们具有强的存在感和感情寄托。当人们离开小镇去往大城市中居住,面对这样的一种陌生人的社会,大家就会缺乏归属感。而此时,如果没有提供一个很好的社区组织,人们会逐渐的脱离社会团体生活。

1.1 社会管理层面。冯先生一家本是重庆万州人,2011年冯先生夫妻两选择石家庄谋生,干起了个体户。从南方到北方,从重庆万州到石家庄,一个家庭的聚散离合,到今年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冯先生在老家没有地也没有正式的工作还有三个孩子要抚养成人,正是需要面对这种生存压力,冯先生夫妻两外出打工谋生。石家庄已经不是他们谋生的第一个陌生的城市了,之前两人便是在上海打工,后来才辗转来到了石家庄这个北方的城市。

虽然,冯先生夫妻两个已经在外务工多年,在石家庄居住也长达6年之久,但是他们与石家庄甚至于城市生活来说是呈一种脱离状态。像冯先生夫妻两人都外出务工的人不在少数,但能留在城市融入城市人少之又少。在我个人看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这个城市冰冷的属性,它对外来人口的冷漠使之看起来难以融入。在租住的地方没有一个很好的社区建设,在冯先生夫妻两开店的市场也没有很好的服务和管理。

1.2 外出务工人员的思想认知层面。另一方面是,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本不想融入城市,他们来自农村,接受的是与城市文明相反的农业文明下的生活观念。换言之,他们的归属感是农村给予的。这些观念使得他们的对城市文明持有一种不接受,不消费的行为举动。他们的房子、孩子、亲人、朋友都在在老家。文化、语言也均沿用老家的方言、习俗等。这些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外界无法为之改变的。与之不同的是外来大学生和新生代的一批外来务工人员,这两种人,会设法留在城市,并完成城市化的过程。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来到了这个城市,在这个城市会完成学业,拼搏事业,买房置业,结婚生子,乃至他们的养老保障都在这个城市的系统内。

冯先生夫妻两个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这个9平米不到的面店工作,辛苦而又单调从早上5点开始晚上9点结束,起早贪黑用在他们身上一点都不过分。每天都是这样,仅仅在过春节的时候,他们才会给自己放个假。即使是生病了,也不会去太远的地方,就在附近的门诊拿点药就行了。

石家庄,对我们来说是我们河北的省会,这里有北国商城这种大商场、还有像南三条这样的批发市场,有我们心目中的大医院、也有一个个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有大企业、也有我们心目中的好工作。是很多人向往的归属地。可对于他们,我们不知如何定义这个陌生的城市。他们在这谋生,这里有他们的老乡,可这儿对他们来说什么都不是。他们仿佛不在这个城市生活,而只在这条街道生活。只有和邻居、以及经常来光顾的老街坊的闲聊里,我才找到这个城市在他们身上的影子。

2 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

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选择将未成年的子女留在农村户籍地,交给祖父母或者其他亲人照看,甚至有少部分留守儿童独自生活。根据想观念分的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估算,2005年,外出务工人口中未成年子女仅有27%与父母一起外出,73%留守在老家。到2010年,随着父母一起去外出务工城市生活的未成年人比例虽然提高了5个百分点,达到了32%,但是仍然有68%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在农村,占外出务工人口未成年子女的绝对主体。

2.1 留守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冯先生有三个孩子,女儿今年18岁读高三,儿子今年14岁读初三,小儿子今年6岁,今年下半年会在石家庄的一所私立学校就读幼儿园。关于三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我们了解到,三个孩子是从小跟着68岁的外公外婆生活。一方面因为父母工作不稳定,不定期辗转于城市之间,流动性高。并且父母外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另一方面,城市教育资源有限,城市的公立性学校的入校条件十分严格苛刻。外地人口其子女要在石家庄所属的学校就读学习,除了必要的学费之外,你还要有额外的五证。五证是指,户口簿、监护人在石家庄的暂住证、在石家庄实际住所证明、在石家庄务工的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

在一些强制性的规定下,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已经极难解决。据冯先生说,他们不是没有想过要把孩子接到所在的城市读书,五证手续的办理复杂繁琐,他们没有能力办到。除此之外,三个孩子同时读书,在教育花费、陪伴、照顾、安全等等方面对冯先生一家也是一个不易完成的事情。在教育花费方面,老大现在读高中,老二现在读初中,老三现在在石家庄就读私立性幼儿园,光学费一年就是10000元,这个家庭一年在教育花费(学费、住宿费、书本费)上总共支出32400元。冯先生夫妻两个在石家庄经营一家面条的个体店,其中三个孩子的教育花费约占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这还不包括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其他花费。

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性格、行为方面都会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这些孩子的成长。在我们的调研和访谈中发现,这家的孩子在做家务劳动的时间比较长,由于缺少关爱和辅导,学业和个性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和14岁的小男孩的交谈、观察过程发现,在学习成绩方面,有偏科的现象,而且成绩也不稳定。对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问题的原因为我们总结到:①学习时间不能保证,更多的家务和自己的生活上的事情占用了太多的时间。②学习辅导不充分,祖辈监护人教育程度低,精力分散,很难提供实质性的学习辅导。③不良性的学习环境,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水平有限和农村青少年高辍学率影响之下的学习情绪低落。④亲子分离的影响,通过影响孩子的心理和性格造成学业上的问题。

在性格方面比同龄孩子成熟稳重之余,非常内向。有点害羞之外还有表现的不自信。但是这个孩子特别懂事,每年暑假在爸妈身边除了完成暑假作业,学习之外的时间全在店里帮爸妈忙着干活,从来不去抱怨。在这个男孩柔软的内心中,他抱怨父母不能再身边的同时,他明白父母做的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他们三个孩子,他只有加倍的学习来回报父母。

2.2 留守孩子成长过程中感情缺失问题。除了教育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辛。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这种感情和童年的缺失是在还在成长的一生中是无法弥补的。与城市孩子和父母在家工作的农村孩子相比较,这个家庭是特殊的。现在的90年以后的小孩,都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6个大人宠爱一个小孩,小孩子反而要时刻避免的是溺爱。而这个家庭,家长不在身边,年纪大了的外公外婆要同时照顾三个6岁到18岁的三个孩子,精力显然不够。没有爸爸妈妈的疼爱,迫使这个三个孩子快速的成熟起来。大女儿因为要面临高考,课程紧张我们没有采访到

留守儿童不等于是问题儿童。已有的绝大多数的研究将留守儿童定位为问题儿童这是不准确的。确是在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会出现一些负面的问题,但是现有的研究却忽视了儿童之间的差异性。有些研究者在研究问题时,带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或者是个人感情色彩,倾向去研究一些情况极端的留守儿童或者把儿童个体的极端表现无限放大化,并且以偏概全。另有一些把儿童之见的差异表现更是简单的归因为留守状态。更有甚者在没有调查的基础上就用消极的语言描述留守儿童,极其简单粗暴。

在我们的调研、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留守儿童比一般儿童现对更早的成熟,并对爱更敏感,更懂的珍惜感情。一般家庭陪伴是多么常态的一件事儿,而在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里,却格外的奢侈。这种留守在老家的还在也就是在10岁以下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需求,一旦他们稍微长大后便会默默承受这个事实。比如14岁的哥哥,每年暑假都会来父母的城市,等待这个小孩的并不是父母的宠爱,而是帮父母分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会熟练的收账,卖货,送货这是几个暑假积累的经验。

在重庆万州,这样的情况属于常态。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在老家。其实,不光是在重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城镇化的过程中,大规模的劳动力从城市流向城市,却没有市民化。人口流动的增长不代表户口流动的增长,城镇化和市民化看似是在同一时期进行的,但是确实不同步的。这是一对矛盾,既统一又对立。不光是在他们的身份上,在其子女的身上这一矛盾表现的更是异常突出,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孩子都会留守在老家。不仅仅是在人数规模上的巨大,而且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阶层。

3 外出务工人员与其子女的去留

留守儿童现在的规模已经能够和非留守儿童的规模相比较,甚至比非留守非同的规模还要大,其增长之势在我国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这造成了现在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阵营的分化,接之带来的问题是:留守儿童在离开父母的陪伴,自己独自成长,已然形成了认同、接受、习惯。所在留守阵营的儿童彼此之间更是形成了一种“默契”,这种默契使他们与非留守儿童阵营更加分化。但是,留守阵营的孩子长期与自己的父母处于分离状态,对于亲情、家庭所形成的已经感情淡漠已经深刻的留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并将延续一生。一群同是亲情、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所形成的这种圈子,更加的封闭性和非正常性。其所带来的许多社会性的问题,不仅是对这个家庭,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与隐患。

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之中,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将逐渐转为非农业人口,这将涉及数亿人口、持续数十年,与此相关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将会在很长时间内持续存在并演化。随着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问题,城镇化和市民化的不同步问题?外来务工人口市民化过程当中难以融入问题,怎样解决他们的归属感低这一问题?他们为这个城市付出努力的同时这个城市给他们的服务均等化问题?其留守老家孩子的教育问题、成长健康问题怎样解决?还在在未成年期间的家庭情感缺失?这些问题在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在变的犀利,亟需我们加以重视和缓解。

4 结束语

在这里我们调研的是一家普普通通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家庭,向他们这样的家庭成千上万,但是这个家庭问题也代表了绝大部分类似家庭的共同的、普遍的、基本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社会融入问题与留守儿童问题两者相互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复杂的社会问题中,从多个层次和角度找出问题的本质。

[1]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人口学刊,2013;2:37-48

[2] 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9;2:67-74

[3] 贾文华.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性关系.心理科学,2012:142-147.

G622.0

A

1672-5832(2017)10-0251-02

张娜(1992—),汉族,河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硕士;齐琪(1991—),汉族,河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硕士。

猜你喜欢

冯先生务工人员归属感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主阅读能力提升的路径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冯先生和钟点工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宽堂先生(特写)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10岁女童被拒继承父亲财产,法院判决为孩子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