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用到审美:民间工艺的艺术生命及其文化逻辑
2017-11-25吴娟
吴 娟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9)
从实用到审美:民间工艺的艺术生命及其文化逻辑
吴 娟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9)
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通过劳动为满足人们日常需要和审美需求的产物,是审美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本文以民间工艺美术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为研究对象,以酥油花艺术生命为研究视角,通过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平衡问题来探讨民间工艺的本体价值。力图解释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生命与逻辑,为发展民间工艺提供参照。研究认为以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受到技艺和材质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发展,一方面,“物”的自然生命不断弱化,另一方面,文化生命作为一种审美形态而出现,民间工艺美术在文化生命中获得救赎。
实用性;审美性;酥油花;民间工艺;自然生命;文化生命
1 民间工艺的实用到审美
1.1 民间工艺的实用性分析
酥油花是宗教的产物,被称为“流动的佛像,佛寺”,它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宗教祭祀上。酥油花的实用性将从它的产生、原因和目的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是酥油花的产生。酥油花发源于西藏,酥油花仅仅是作为一种供奉品而存在,和其它放置在佛前的鲜果和明灯的意义相同。二是为什么以酥油花的形式而存在的原因。物质条件上,酥油最为便利,酥油是青藏高原僧人们的主要食品,而且酥油富有粘性易成形的特点有利于进行塑造。三是酥油花的产生目的,佛家对藏族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宗教就 是生活,生活就是宗教,酥油花作为中介用于表达对佛的敬重、崇拜,人们对酥油花的喜爱都源于他们的信仰。从以上的三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酥油花的实用性体现在他们对佛的信仰上,它是作为一种祭祀工具而出现的。通过对酥油花的实用性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实用是民艺中工艺造物最首要的和最显著的功能。它旨在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基本的和直接的需要。人创造了居室以栖身、衣履用来御寒护体、锄梨用于农耕、钵釜用于炊事、而刀斧则用于砍伐或杀敌,十分明显,各种造物都有明确的实用目的①。实用对其功能来说,诚然是最基础的需要,以至于一些有关的理论认为,审美是产生于实用的。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此有所论述。
1.2 民间工艺的审美性分析
塔尔寺酥油花作为一种以祭祀为目的的民间工艺品,它的审美趣味包括“悦目”和“怡神”两个方面,因此,可以通过这两个方面来探究塔尔寺酥油花的审美趣味。“悦目”和“怡神”可以体现在为三点,一是题材多样性美;二是制作的工艺原料;三是制作技法上的独特性。通过酥油花的审美性分析,我们发现工艺美术品具有审美性。工艺美术品的审美性是指,通过工艺造物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的适应及其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位置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给人带来一种愉悦的感受,这样的感受属于精神性的功能。民间工艺审美的趣味性也可以体现“悦目”和“怡神”两个方面。“悦目”做为审美功能的方式和要素之一,它是审美自觉性特点的一种反映。美其目而悦其心,看到了让人心里感到舒服,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怡神”是民间工艺造物在审美功能方面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的表现,也是一般造物于工艺造物的区别所在,通过艺人的技术手段来表现某种观念和风俗,使所表现的物质对象具有变现上的主观性、造型及色彩上的程式性,并且,通过物品的风俗内涵和外表,来完善和增强它的审美功能。
1.3 本体价值的“异变”
我们将“实用”和“审美”比作是杠杆的左右两端,民间工艺美术品在“用与美”的平衡关系中安身立命,这里“平衡关系”并不是指平分“实用”和“审美”,而是指民间工艺品的存在必须有一个“度”,只要是在这个“度”中,“审美”和“实用”可以发生倾斜,这样的倾斜就会导致实用到审美的异变,这样的异变也就是本体价值发生改变,本体价值是指作为其它的一切价值的存在基础和最终依据的价值,也就是说本体价值是民间工艺最主要的属性,一件工艺品如果失去本体价值,其存在就失去了意义。民间工艺在不同阶段其本体价值是不同的。“用与美”的关系一旦发生倾斜本体价值就会发生异化,而这个由实用性向审美性异化的过程就是文化生命的产生过程。
以塔尔寺的酥油花为例,酥油花产生于宗教信仰,它的实用性则主要体现在祭祀上。酥油花被僧人制作放置佛前用于供奉,仅仅是做一种供奉品而存在,和其他供奉品的意义相同,这个祭祀的过程就是酥油花以“用”为主的自然生命过程,是为了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直接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酥油花作为祭祀的功能逐渐弱化,相反审美性占的比例越来越重要,2005年5月,“塔尔寺酥油花”作为民间美术类别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93年酥油花作为民间工艺品分别到北京、深圳、河南等地巡回展出,塔尔寺修建了酥油花馆。酥油花从题材和技法上都得到质的飞越,目前酥油花已经从单支、单花、单人的单塑法发展成为浮塑、单塑和浮塑、花架和盆塑相结合的形式。由此可见,此时的酥油花是以“美”为主要目的的文化生命而存在。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酥油花经历了“用”和“美”的 倾斜,从实用性为主的本体价值转变为以审美为主的本体价值,最终完成自然生命转向文化生命的重大历程。
2 民间工艺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
自然生命是指作为物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实用性贯穿于民间工艺自然生命的始终,民间工艺的自然生命是指从匠人制作到被弃用的这一过程。以民间工艺的产生目的来分析,民间工艺品之所以被制造是为了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基本的和直接的需要,作为一个物品必须要满足实用这个基本目的,工艺匠人出于实际的需要,使所造之物为民谋利。如酥油花的制造是为了满足人们祭祀佛像这个直接需求而产生的,祭祀佛像就是酥油花的实用性,贯穿于酥油花自然生命的始终。
文化生命是民间工艺美术生命的再发现,审美性贯穿于民间工艺文化生命的始终。一方面,工艺美术品作为“物”的自然生命完成了实用性这一属性,另一方面,“物”的自然生命不断弱化,民间工艺在文化生命救赎中获得美感,文化生命会化成为有意味的审美形态。民间工艺作为物的“实用性”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本是应该被遗弃,但是民间工艺本身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日常生活传统的再现,蕴含着这个民族或者地域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因此当民间工艺的自然生命弱化时,我们不再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而是以“审美”的眼光来分析它,用它来探求民间工艺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发现民间工艺的“审美”过程,就是文化生命的延续过程。如今,酥油花成为塔尔寺一个文化符号,酥油花成为宣传塔尔寺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为了让酥油花的“审美性”得到最大的发展,塔尔寺设两个酥油画院,上画院和下画院,专门培养酥油花艺僧。
民间工艺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关系是矛盾的关系。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的统一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
民间工艺品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同一性分析。“同一”即事物上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属性,这些属性都统一于在一个物品当中,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统一于民间工艺品上。也就是说一件民间工艺品即有“实用性”又有“审美性”,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内“同一性”是指“用与美”矛盾缓和且可以维持平衡。民间工艺品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斗争性分析。“斗争性”即事物的两个面具有斗争性,都是独立存在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而在工艺美术品中这样的斗争性表现在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是此消彼长的,它将打破“用与美”的平衡,在不同的时期“用与美”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或者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工艺品的“用与美”不能同时存在。
“实用性”和“审美性”都是酥油花的属性,这是“同一性”的表现,“审美性”是酥油花做为民间工艺品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民间工艺品有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自然生命是民间工艺产生的理由和原因,文化生命是民间工艺品的再发现。传统的酥油花以祭祀为目的而存在,它的表现形式单一,制作手法单一,题材也仅限于花形式,但是作为祭祀而言,酥油花已然完成了自然生命的使命。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酥油花走出了青藏高原,酥油花作为工艺美术品在全国各个地方进行展出,当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全国各地人们面前时,它的宗教性就不是主要的存在价值了,而是以欣赏为目的的审美价值占主要地位。酥油花的实用性不再是本体价值,被审美性所取代,它们是一个相互斗争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民间工艺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是具有“斗争性”的,民间工艺的自然生命不断弱化,反之文化生命却更加浓厚,是此消彼长的状态。
3 结论
在阐释中发现,民间工艺美术品包括“实用性”和“审美性”两个属性,自然生命阶段以“实用性”为本体价值,文化生命阶段以“审美性”为本体价值。“用与美”发生倾斜时,本体价值就会发生改变,因此在不同的阶段,民间工艺品的意义不同,有着自身发展内在逻辑生命,民间工艺自然生命是文化生命产生的基础,文化生命是民间工艺自然生命的再发现。
注释:
①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134页
[1]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10
[2] (日)赤木明登.造物有灵且美[M].湖南:湖南出版社.2015.
[3] (日)盐野米松.留住手艺[M].英珂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9
[4] 刘宗悦.工艺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1
[5] 周加才让.青海塔尔寺酥油花灯会中的民间信仰[N].湖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2
[6] 张喜臻.塔尔寺酥油花艺术[J].佛教文化.2001.06
G122
A
1672-5832(2017)10-0195-02
吴娟(1994—),女,汉族,四川资阳人,研究生,艺术硕士,江苏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