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北元关系探析
2017-11-25郭晶晶
郭晶晶
(包头师范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明朝与北元关系探析
郭晶晶
(包头师范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明与北元在14至17世纪的中国境内两相对峙,战争不断。北元从初期力图恢复对中原的统治到后来劫掠边民和财物,可以看出蒙古族心态和目标的变化;明朝从坚决抵抗到战略防御再到开市贸易,也反映出明朝统治者开始正确认识民族关系。
北元;明朝;战与和;通贡互市
北元是对14至17世纪蒙古的称呼。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标志着蒙古族对全国统治的瓦解,这一地位被明朝取代。而此时蒙古还具有相当实力,顺帝退守大都,在山、陕、甘、辽阳等地拥有数十万军队,此外云南地区也属于元朝宗室。明朝想要收复蒙古,蒙古希望恢复其在全国的统治,但双方都不能彻底征服对手,因此明与北元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对峙,直到1634年蒙古部落归降后金,几乎贯穿有明一代。因此,无论是研究明史还是蒙古史,这一段历史都应当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北元究竟是何种性质的政权,史学界对此问题持有不同意见。第一种认为北元是与明朝同时存在的外国;第二种认为北元是受明朝管辖的一个地方割据势力;第三种则认为北元是在中国领土上与明相对立的独立政权。第一种意见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见于《明史》、《明实录》等。第二种意见的持有者认为北元国祚在坤帖木儿死于鬼力赤汗时就已终结,因为《四夷考》记:“文皇帝初,鬼力赤立,称可汗,去国号,复称鞑靼,独所部大酋猶稍稍仍汉官名”,蒙古此时去元国号,取消帝制和官职,又成为了游牧部落。而且,明代两百年间,先后有五位蒙古大封建主接受明朝册封的王爵。一些学者据此认为蒙古受明朝管辖。然而,接受封爵的首领毕竟是少数,北元大汗之位仍掌握在察哈尔部手中,他们未接受过明的封王;即使互市也仅在小范围内,不能说明已经征服蒙古。第三种意见现在已得到多数认同,首先,北元政权多数时候由黄金家族掌控,这符合我们判断一个封建王朝存亡的标准:皇统世袭是否仍然存在。其次北元的统治区域大体在长城以北,在元朝时属于辽阳行省、岭北行省,而元朝在其统治期间得到了包括汉族地主在内的广泛认同,在当时元是中国的代表,北元仍在中国的疆域之内,所以北元与明的冲突应该属于中原政权和民族政权的矛盾,而不是两个国家的关系。再次,元朝作为正统王朝的地位得到普遍认可。不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是否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代表中国,在于其是否建立起了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这一点上元朝做到了。而且在对外交往中,元也能作为中国的代理人,高丽、安南等藩属国也承认元的宗主国地位。作为其延续的北元也应属于中国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明朝也承认其元朝继承者的地位。
1 北元与明朝的关系
北元自元顺帝出逃至坤帖木儿被杀,共历经六代35年,这一时期明朝正处于洪武和建文年间,这时的北元统治者仍称皇帝,保留着在中原时的制度,官职健全,他们由于战败丢失了中原统治权,只能回到草原重操旧业,但由奢入俭难,统治阶级难以接受此落差,因此这一时期的北元的主要目的是打败明朝,重新统治全国;明朝刚刚建立,势头正盛,想要乘胜追击,彻底消灭蒙古,一统天下。北元虽然退守大漠,但仍具有相当实力,扩廓帖木儿在山西、甘肃一带有十余万大军,李思齐、张良弼在陕西有兵十余万,盘踞辽东的纳哈出率军二十多万,云南和西域也被蒙古控制,此外,周边的藩属国都与北元保持了有好的关系。明朝统治者是农民起义出身,经过多年战火,组建起一批坚强队伍,终于推翻元朝,打败其他起义军,问鼎中原。在多次交战中,北元丢失了上都、云南和陕甘宁,扩廓帖木儿病亡,李思齐投降;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明朝统治者被胜利冲昏头脑,决定彻底消灭北元,却造成了岭北之战的惨败。此后明朝对北元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一面劝降蒙古官兵并给予优厚待遇,平等对待接受明朝的元朝遗民,一面沿长城设“九边”重镇[1],还在长城以北设大宁卫、开平卫和东胜卫,防止蒙古南下。三十多年来,双方历经多年战争却始终不能达到目的,于是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从鬼力赤汗篡位到达延汗统一之前,历时68年。彼时的明朝正是成祖永乐到宪宗成化年间,是明王朝实力正盛时期。鬼力赤杀坤帖木儿篡位,据有北元东部。去帝号称可汗,去国号,恢复鞑靼旧称,废除中原汉族的典章制度。北元放弃这些制度与其环境的变迁有直接关系,蒙古族的制度均是适应游牧生活而设的。忽必烈入主中原后,采用了中原的典章制度,其目的是减少汉族地主的反抗,安抚汉地百姓,巩固新兴的元政权。这一举措确实受到汉族地主的欢迎,元朝在中原站稳脚跟。元朝末年,“顺帝北出渔阳,旋于大漠”[2],从此脱离了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原的典章制度失去了依托,难以为继,因此鬼力赤汗将之废除。目前,对于鬼力赤汗去国号,复称鞑靼这一事件尚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明史》中“遂称鞑靼”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叶向高的《四夷考》,但是早于《四夷考》的《弇州史料前集》、《北虏始末》等都未提及,甚至明代历朝实录和现存召令奏议中也没有出现。北元去国号在当时应是重大事件,实不应如此,因此认为叶向高有杜撰之嫌。不过,北元在此时走向分裂确是属实。这时的北元分裂成三部分:蒙古本部鞑靼,西部的瓦剌,和洪武时设置的兀良哈三卫。蒙古大汗已失去对整个蒙古部落的控制,只占有北元疆界的东部一隅,却仍以黄金家族的身份自矜;瓦剌据有北元的西部;兀良哈三卫是洪武时期降服的盘踞辽东的纳哈出部,在此设置了泰宁、福余和朵颜三卫,用以安置投降的蒙古人。靖难时期,朵颜三卫为朱棣夺取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永乐年间,获得朱棣封赏,并被允许互通贸易。他们之间素有矛盾,特别是鞑靼与瓦剌,在黄金家族强盛时期,瓦剌受其制约;其衰落后,瓦剌趁机壮大,不愿再听从号令。由于鬼力赤汗并非正统,遂被其属下阿鲁台杀害。随后阿鲁台拥立黄金家族的本雅失里为汗,与明朝决裂。明朝先后于永乐八年、十二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分别对鞑靼、瓦剌发动战争,此两役使鞑靼、瓦剌分别向明朝纳贡请降,这几场战争保证了明朝北疆数十年的太平,为仁宣盛世的开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之后,瓦剌首领脱欢拥立黄金家族成员脱脱不花为汗,击败鞑靼阿鲁台,其子也先继承其志,向西占领西域通道,向东击败兀良哈,并控制了女真族,完成了蒙古的统一,于是,也先开始谋求恢复蒙古在全中国的统治。明朝英宗正统十四年,也先对明朝发动战争。英宗在权监王振的唆使下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也先兵临北京城,明朝陷入危机。兵部尚书于谦力挽狂澜,击退也先,帮助明朝度过危机。此战后,蒙古重新分裂,也先身死,瓦剌衰弱,鞑靼却在逐步崛起,但此时的北元无力与明军抗衡。
达延汗也被称为小王子,是鞑靼的杰出首领,东蒙古在他的带领下,击败瓦剌,征服兀良哈,基本统一了蒙古地区,这一时期被称作中兴时期。明朝处于宪宗成化到世宗嘉靖年间。他在统治区推行六万户分封制度,即将蒙古由东向西分为左翼和右翼,每翼分三部,右翼有可汗的亲属统领,包括鄂尔多斯部、土默特部和喀喇沁部;左翼分别由察哈尔人、喀尔喀人和兀良哈人组成,后又将兀良哈部解散编入其他五部。蒙古军队在他的率领下屡次进攻明朝边境,掳掠边民和财物,明朝将领不能与之抗衡,只能任其来去。武宗继位后,亲征达延汗,取得应州之战的胜利,“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3]。达延汗在位37年去世,之后蒙古又陷入分裂。
达延汗之孙阿勒坦汗所领的土默特部是分裂势力中最为强大的一支。他在其祖父时期就已崭露头角,与兄长麦力艮一起击溃兀良哈部,立下战功。他在位时明朝处在世宗嘉靖至神宗万历年间,明朝正在走下坡路。嘉靖二十九年,阿勒坦汗率部攻破蓟州,围困北京,要求入供,遭到拒绝。遂在京郊烧杀抢掠一周后离去,明军未做任何反攻,任其劫掠,史称“庚戌之变”。
此后,明朝开始调整对蒙政策。隆庆四年,阿勒坦汗之孙把汉那吉降明,明蒙以此为契机,实现通贡互市。隆庆五年,明封阿勒坦汗为顺义王,并开设东起宣府,西到甘肃的十处互市市场,此后近百年间,双方再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阿勒坦汗为扩张其势力,与西藏加强联系。在其统治后期1577年阿勒坦汗封索南嘉措为达赖喇嘛,正式皈依佛教,藏传佛教进入东蒙古地区,成为蒙古族人的信仰。蒙古族人从善战的骑兵勇士变为温顺的信徒,最终被女真人征服。女真崛起后,科尔沁部首先归顺,鄂尔多斯部和土默特部为反抗察哈尔汗林丹的统治,也归降于女真,迫使林丹汗逃往西藏,察哈尔汗也归顺于女真,北元终结。明朝陷于农民起义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中,北京城被义军攻破,崇祯帝身死。明朝又历经弘光、隆武、绍武和永历四个南明政权,直到永历帝亡于吴三桂,明朝最终灭亡。
2 北元与明关系变化的原因
经过上百年的交战,明蒙终于走上了和平的道路。达成和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蒙古方面,曾经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被赶回了草原,他们的首要目的是恢复统治和荣誉。岭北之战后,北元不能南下,明朝也不能将之彻底歼灭,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北元虽然不时骚扰明朝边境,但却很难产生大的威胁。还有,蒙古族以游牧为生,具有单一性,不能自己制造手工业产品。在明蒙边市未开的时候,蒙古人想要获得工业品的方式只有抢劫一种,这也是多年来明蒙交战不断的原因之一。上百年的交战,对双方都是损耗,因此和平成为了两个民族的共同愿望,双方利用把汉那吉投降之契机,达成了通贡互市,从此“边氓释戈而荷锄,关城熄烽而安枕”,明蒙之间实现了和平,并再未起大规模的冲突。当然,这与蒙古族皈依佛教也有一定关系。归根结底,两个政权之间的冲突还是生存问题,蒙古人来明朝边境劫掠,主要是为了获得他们不能生产的生活资料和掌握生产技术的工匠,以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当这些需求可以通过贸易解决的时候,谁也不愿意动刀兵。至此,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终于消弭。
一直以来,我们都将元明清并称,认为他们是统一的封建王朝。但是,北元,包括明朝后期的后金都是确实存在的,所以,明朝不能算作是一个统一的王朝,而是与北元共同构成了南北朝。自元顺帝北逃到额哲投降后金,这267年是蒙古族丧失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地位却还保持民族独立的时段,是蒙古历史中的重要时期,也是北方民族史的重要组成。
[1] 九边重镇,指的是明朝相继设立的辽东、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和甘肃九个边防重镇,以加固北部防线。
[2]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
[3] ﹝清﹞张廷玉.二十五史·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 ﹝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 戴鸿义.关于北元史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7年第二期
[6] 胡钟达.明与北元—蒙古关系之探讨[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年第五期
[7] 达力扎布.北元史研究三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二期
[8] 达力扎布.北元初期史实略述[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五期
[9] 张立凡.试论明初与北元之战[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二期
[10] 唐玉萍.明朝对蒙政策述论[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5年第三期
[11] 曹永年.明代蒙古史编纂学札记[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第三期
[12] 赵现海.洪武初年明、北元、高丽的地缘政治格局[J].《古代文明》2010年1月第四卷第一期
K24811
A
1672-5832(2017)10-01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