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南阿伦河古城考

2017-04-17孙田

理论观察 2016年11期
关键词:蒙古

孙田

[摘 要]阿伦河古城位于黑龙江省甘南县兴隆乡境内,因临近嫩江支流阿伦河而得名,是典型的河流要塞,是金代岭南长城、东北路防线上的军事堡垒,对金政权的边疆安定和屯田开垦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金朝的兴盛和衰亡,是金朝历史的见证者。

[关键词]阿伦河古城;金长城;蒙古; 东夏国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086 — 03

金太宗、金熙宗在位期间,为抵挡蒙古等草原部族的侵扰,修筑了阿伦河古城。历经海陵王、金世宗、金章宗三朝,对金朝北疆的安定和开发起到重要作用。金宣宗迁都开封后,蒲鲜万奴、耶律留哥等人先后在东北地区割据称霸,最终被蒙古消灭,东北地区成为蒙古势力范围。东北路长城和阿伦河古城失去战略意义,走向衰败。

一、阿伦河古城的发现与现状

阿伦河古城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兴隆乡境内,嫩江支流阿伦河右岸。阿伦河古城的考察工作可追溯至建国前,在上世纪初,王国维、金毓黻学者曾对金代东北路金长城沿线边堡、古城进行论述和考证。李文信还曾对金代东北路金长城沿线边堡、古城进行考察。建国后,1959年3月至1960年10月,黑龙江文化局和博物馆又组织了三次大规模考察工作,在第三次考察中,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干志耿、孙秀仁两位专家对嫩江各支流沿岸的古城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对此,黑龙江省博物馆在《金东北路界壕边堡调查》一文中做了详细阐述。近期各科研单位、高校的考察不计其数。阿伦河古城的规模较小,属于军政合一的谋克城,配合岭南长城,形成防御工事。 阿伦河古城位于金长城内侧,距阿伦河边堡3.5公里,长方形,南北走向,与阿伦河支流的最短距离仅20米,四面墙的长度分别是:“东面墙250米,西面墙260米,南北面墙都为400米”①由于阿伦河泛滥和后代的开垦,古城墙体大部分已被毁,仅保留了北面墙的东西两端,墙外有壕,南墙壕宽12米,南墙中间设有瓮门,墙上有11个土堞。曾出土铁镞、铁铧残片、六耳铁锅、石臼、手摇石磨、宋代钱币、仿定白瓷片、轮制黑灰陶片,以及黑绿釉缸片等文物。

二、阿伦河古城初建

阿伦河古城的建城时间应是金熙宗在位后期的皇统年间。金太宗至金熙宗在位时期,蒙古各部崛起并开始走向联合,合不勒汗建立起具有国家性质的部落联盟——哈木黑蒙古国,控制了杭爱山脉、鄂尔浑河流域、土拉河流域、哈勒哈河流域、贝尔—呼伦湖附近的广阔草原,与金政权时常发生摩擦。金太宗天会十三年(1135年)、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皇统三年(1143年)双方发生三次大规模战争。除金太宗天会十三年的战争取胜利外,其他两场战争都以金政权的失败告终,特别是在皇统三年的战争中,金政权陷入北方战场的泥潭,金熙宗只能将宗弼所率的八万精兵从伐宋战场上调回应对,并主动向蒙古提出议和。“绍兴十六年(金皇统六年,1146年)八月,金都元帅宗弼之末卒也,自将中原所教神臂弓弩手八万人讨蒙古,因连年不能克。是月,遣领汴京行台尚书省事萧博硕诺与蒙古议和,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团塞与之,岁遗牛羊米豆,且命册其酋鄂伦贝勒(合不勒汗)为蒙古国王,蒙人不肯。”②由于蒙古的不妥协,战争又持续了一年。金皇统七年(1147年)蒙古与金达成议和。“绍兴十七年,金人与蒙古始和,岁遗牛、羊、米、豆、棉、绢之属甚厚,于是蒙古鄂伦贝勒乃自称祖元皇帝,改元天兴。”③这场战争对金政权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金政权承认了蒙古的政治地位,而且割让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团塞给蒙古。关于二十七团塞的具体位置,学者们有不同意见,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蒙古势力已越过岭北长城,金政权的政治中心上京受到极大威胁。加之此时金政权的军事力量大部分集中在讨伐南宋的战争中,若后方出现不稳定因素,势必要开辟第二战场,为集中力量南伐扩土,在金蒙交界处修建一道隔离工事成为最佳选择,阿伦河古城应运而生。

岭北长城以东地势平坦开阔,没有较大山脉可依托,嫩江的几条支流成为重要的战略争夺地,金政权依靠水运运送战略物资。同时,河流将广阔面积分割成几块小的军事战略区,分散敌人的兵力,可以集中兵力打击敌人。齐齐哈尔境内的几座重要古城都设立在嫩江支流要塞,均位于东北路长城内侧,临近边堡。甘南县查哈阳古城距诺敏河干流半公里,距诺敏河边堡10公里,与边堡最短距离9公里。碾子山雅鲁古城位于雅鲁河与济沁河会流交汇处,距北方的雅尔根楚河边堡13公里。金政权将古城选在河流沿岸,赋予了古城军事防御和屯田开垦的使命。

古城的建造者在修建古城时挖壕建墙,壕与墙可抵挡骑兵,城墙上有土堞,敌人来袭时,各土堞之间可形成交叉射击点,阻击敌人。也可放哨警戒,点燃烟火,传递信息。这对金政权北方战略具有积极意义。阿伦河古城还出土了铁镞这样的作战工具,证实了阿伦河古城作为军事设施的存在。阿伦河古城的另一个功能是屯田。嫩江流域土壤肥沃,阿伦河古城临近水源,是优良的农业区。金政权在此开垦荒地,满足军需的同时,还可以为南伐的前线金军提供军需保障。阿伦河古城曾出土铁铧的残片,铁铧是安装在犁的下端,用来翻土的铁器,还出土了石臼、手摇石磨、宋代钱币、仿定白瓷片、轮制黑灰陶片、以及黑绿釉缸片、六耳铁锅等生活用具,从而证实了驻扎在阿倫河古城的军民曾在此屯田农作。只是由于阿伦河的泛滥和后世的开垦,现已不能看见金朝的屯田。但在黑龙江与内蒙古交界地带的其他地方还能看出金政权开垦的农田,上世纪初巴林左旗以北、莫力达瓦旗以南的广大地区发现“地影子”和“自化垅”①。可见当时屯田规模之大。

三、阿伦河古城的发展

海陵王弑君即位后,担心宗室对新政权不满,为摆脱宗室贵族势力,更为了金政权对南方占领区的有效控制,天德二年(1151年)迁都燕京,金政权的战略中心由上京变为燕京,金朝的战略布局开始南移,海陵王没有完善北方防御体系,反而削弱了北方防御力量,包括阿伦河古城在内的东北路嫩江流域古城在此时都没得到重视。

正隆四年(1159年),海陵王决心南伐,在全国范围内征兵,“遣使籍诸路猛安部族、及州县渤海丁庄充军,仍括诸道民马。于是,遣使分往上京、速频路、胡里改路、曷懒路、蒲与路、泰州、咸平府、东京、婆速路、曷苏馆、临潢府、西南招讨司、西北招讨司、北京、河间府、真定府、益都府、东平府、大名府、西京路,凡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者皆籍之,虽亲老丁多,求一子留侍,亦不听”。②虽没有文字记载海陵王从东北路长城沿线抽出军队,调往前线,但从征兵的规模中可以推断,当时东北路长城沿线的防御力量被大幅削弱。除了征兵,海陵王还强迫东北的猛安谋克南迁,到正隆元年(1156年)除阿鲁以外的十二个猛安谋克均迁至长城以南的中原地区 “遂徙上京路太祖、辽王宗干、秦王宗翰之猛安,并为合扎猛安,及右谏议乌里补猛安,太师勖、宗正宗敏之族,处之中都。斡论、和尚、胡剌三国公,太保昂、詹事乌里野,辅国勃鲁骨,定远许烈,故杲国公勃迭八猛安处之山东。阿鲁之族处之北京,按达族属处之河间”③。猛安谋克南迁与军队南调削弱了金政权北方防御力量。金朝北方边疆暴露在蒙古各部的铁蹄之下,海陵王南伐时,蒙古各部就曾屯兵数十万于金蒙边界。海陵王派西京路、西北路、临潢府、乌古敌烈招讨司四路大军与蒙古作战,“命西京路统军挞懒、西北路招讨萧怀忠、临潢府总管马和尚、乌古迪(敌)烈司招讨斜野等北巡。”④经过战争,金蒙边界重新进入和平,但此时的金朝北方防御体系已不像金初那样牢固。大规模征兵还激化了契丹与女真的民族矛盾,海陵王正隆五年(1159年)爆发了契丹大起义,由于北方防御力量的削弱,金政權无兵可用,这场起义几乎波及金朝北方所有地区。海陵王暴力镇压,却被契丹族的部下刺杀于寝帐中,内忧外患的政局留给了金世宗。

金世宗继位后,集中力量平叛契丹起义,之后将契丹人迁至金源腹地,“又以西南、西北招讨司契丹余党心素狠戾,复恐生事,它时或有边隙,不为我用,令迁之于乌古里石垒部及上京之地。”⑤为了彻底消除隐患,金世宗还将西北路诏讨司由抚州(今内蒙古兴和)东移至桓州(今河北正蓝旗北),西南路招讨司由本州(今呼和浩特)东移至应州(今山西应县)。“西北路者置于应州,西南路者置于桓州”⑥此后,金朝西北边疆守备空虚,金世宗针对蒙古各部的威胁,开始着手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为实现这一目的,金政权选择修缮原有的长城,在此基础上扩展出新长城。这项工程规模巨大,贯穿整个金蒙交界,涉及西北路招讨司、临潢府、东北路招讨司、乌古敌烈招讨司,是金世宗时期最大规模的长城修筑工程。“今以两路招讨司、乌古里石垒部族、临潢、泰州等路,分置堡戍,详定以闻,朕将亲览。”①阿伦河古城在此时又重新受到重视,得到大规模整饬“世宗以东北路招讨司十九堡在泰州之境,及临潢路旧设二十四堡障参差不齐,遣大理司直蒲察张家奴等往视其处置。”②这一时期是阿伦河古城建城以来发挥最大作用的时期。金世宗大定七年、大定十年与蒙古各部发生了两次战争,史书记载为“北巡”“经略”。两场战争均深入蒙古腹地,金长城和沿线边堡起到了依托作用。金世宗在位的二十几年里,金岭南长城及其沿线边堡一直肩负着守卫北疆安全的重任,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金章宗后期。

金章宗时期,塔塔尔、广吉剌、合底忻、山只昆等部开始侵扰金北方边界,规模扩大、并成联合之势,自明昌六年(1195年)开始,金章宗先后派夹谷清臣、完颜襄、宗浩进行三次北伐。三次北伐虽然取得胜利,但灭塔塔尔部等战略失误使金政权失去了北疆的守卫者。金初,金政权利用塔塔尔部与蒙古其他部落的矛盾,为塔塔尔部提供政治和军事支持,使塔塔尔部在长期的部落征战中处于优势地位,同时塔塔尔部充当金政权北方边疆的安全守卫者。但随着塔塔尔部的灭亡,金朝的后方变为前线,面临着随时被蒙古其他部落侵占的危险。此时猛安谋克贫困交加,军备废弛。金章宗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赞同完颜襄的建议,在大定年间修建的长城基础上又修建了临潢左界北京路“因请就用步卒穿壕筑障,起临潢左界北京路以为阻塞……襄亲督视之……自是北陲遂定”③。这段长城完工后,金朝将战略沿线撤到泰州——临潢路长城以北的外围地带,岭北长城逐渐被放弃,岭南长城及其沿线边堡、古城在金朝的防御体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承安三年(1198年),宗浩在平叛广吉剌部叛金的战争中,就曾修缮岭南长城、东北路边堡、古城“时惩北边不宁,议筑壕垒以备守戍,廷臣多异同。平章政事张万公力言其不可,宗浩独谓便,乃命宗浩行省事,以督其役。”④阿伦河古城也在保卫金朝的前线发挥着巨大作用。

四、阿伦河古城的衰败

阿伦河古城的衰败是在蒲鲜万奴投降蒙古之后,大安三年(1121年),成吉思汗率军攻金,金军先后丢弃乌沙堡、乌月营两大军事重镇,又在会河川被蒙古军队击溃,蒙古军包围金中都燕京,之后金军又与蒙军有过几次交战,均以失败告终。金宣宗继位后不久,成吉思汗率三路军南下,直抵中都。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向蒙古求和。此时,金统治集团已经产生了迁都的想法,经金朝内部反复争论,金宣宗于贞祐二年迁都开封。迁都后,北方领土大片丧失,只剩陕西关中、河东南部、山东西部、河南这一片狭长地带得以保留,而真正可控制的地区只限于今天的河南省,金政权失去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东北地区不断发生叛乱,先有耶律留哥自立为辽王,后有张致据锦州称汉帝,在此情况下,金宣宗将希望寄托在蒲鲜万奴身上,蒲鲜万奴虽在野狐岭战役中惨败,依然被任命为辽东宣抚使,征讨叛将耶律留哥。但此时的金政权已经风雨飘摇,再无回天之力。贞祐三年(1215年),蒲鲜万奴建立东真国,后改东夏,称霸上京及辽东地区。东夏国自建立以来就遭到蒙古的打击,贞祐四年(1216年)10月,蒙古军兵临东京城下,蒲鲜万奴降蒙,并将其子帖哥送往蒙古为人质。蒲鲜万奴降蒙后,东北地区被蒙古间接控制,金政权为防御蒙古修建的东北路长城随即失去了存在意义,1233年蒙古灭东夏国,阿伦河古城彻底埋没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阿伦河古城的兴衰贯穿金朝始终,其战略地位变化与金朝国力的起伏紧密相关。阿伦河古城与金长城相互配合,是我国古代防御工程史上的杰作。历经千年,虽被时间侵蚀,依然矗立在阿伦河沿岸,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社会发展、民族融合,是东北地区不可取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参 考 文 献〕

〔1〕〔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孙文政.金长城研究论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蒙古
蒙古靴
蒙古正式废除死刑
清代蒙古军事驻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内蒙古西部—蒙古煤炭物流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明初全宁卫置废考
小议东夏国乱世立国的原因
清代满蒙联姻关系及对蒙古的经济援助
明清时期与蒙古的马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