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欣赏书法作品的三种层次
2017-11-25宁方伟
宁方伟 张 翼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浅谈欣赏书法作品的三种层次
宁方伟 张 翼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均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内涵,纵观历代书作,“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我们能亲切的感悟到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时至当代,中国的书法艺术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在展览、各种活动中望见书法作品的身影。如何判定一幅作品的好坏,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通过对欣赏书法作品不同层次的理解,分析阐释了三种不同的审美感知,旨在提高书法审美的有效性来增强对传统文艺思想的认同感。
书法;作品;书法欣赏;三种层次
书法,中国传统“六艺”之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笔墨交融的无穷魅力。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①
王僧虔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形神兼备、神采为上的创作原则,揭示了书法艺术创作最根本的追求目标,并强调书家应做到心、手、笔相忘,才能达到创作的最高境界,自然地表达其情感。而对于欣赏着来说,书法的神采,源于书家个人的文艺底蕴、学识修养上对点画的轻重缓急、线条的燥润浓淡及其对空间的虚实疏密等组合等技法上的融会贯通,各种“物”因素的交融是书法美得以呈现的基础,“质”是美得以使其成为作品的保障。书法作品的创作完成为欣赏者敞开了一个审美空间即:欣赏者观其书法作品就是使这幅书法作品在欣赏者头脑中的“二次创作”,每个欣赏者都不可避免的加入自我对书法“神采”“形质”“性情”的理解,因此,不同的欣赏者由于受到主体审美因素的制约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层次,陈述如下:
1 纸面上的就字论字
就字论字,是基础的书法欣赏,也是书法审美的开端。书法,是书写汉字线条的艺术形式,究其字体来说,以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最为常见,如果没有专业、系统的学习古文字、古代书体的演变历程,当看到篆书和草书作品时只能笼统的认为作品好,或感觉看上去很和谐、养眼,却不知道好在哪里,有的看到草书作品时,体验不到美的快感,更有甚者,看的心烦意乱,这就属于在欣赏层次上还未入门的。但楷书、行书、隶书属于大众化的书写体裁,一般的欣赏者都能体验到一幅书法作品的美,但说不出美在哪里。看到比较美观、整洁或能流利的读出其中的书写内容、看到比较新颖的作品就认为是好的,有其审美的体验,但不涉及对书写技巧、笔墨趣味的探讨,这种欣赏就是浮在纸面上的,没能很深入的理解书法艺术。
2 学习中的深入浅出
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不能满足于仅能感知书法美,并且还要思考为什么是美的,美在哪里?这需要了解书法美学思想、创作技法以及书体、风格之间的异同。古代先贤说述书论是了解书法美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不认真研究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而希望在书法上有所成就,是很难的实现的。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夫欲书者,先乾研黑,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不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②
言书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有“学习”、“心悟”,创作前要“凝神静虑”“意在笔前”,经过了书法审美意象的感知,才能避免“平直相似,状如算子”,方能写出书法作品。经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了执笔方式,了解了不同书体的特点,熟悉了结字规律,长时间的临池并能尝试创作,才能逐步熟知欣赏书法作品的思路。欣赏书法作品,主要从字法,墨法,章法三方面着手:
(1)字法。即结字之法,主次大小、虚实相生、疏密的当,以及体现在用笔中,线条的轻重缓急、方圆中侧等点画线条之间应对比和谐,多样统一。(2)墨法。即墨的“焦、浓、重、淡、轻”等五色在白色宣纸上展现出“带燥方润,将浓遂枯”阴阳相生、相合的墨韵,字法因墨法而多变,墨法也因字法而生趣。(3)章法。即整幅作品的“布白”,讲究行气的连贯、节奏分明,最佳处能“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笔势连绵若行云流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奇趣乃出的状态。书法,是蕴含于法度之中的,师于法度,虽不能达其妙境,亦可“无意于佳乃加尔”。当然,在欣赏中,品其线条、形式,在“质”的维度中观其书作,属于第二层次,亦未达到妙境。
3 得意后的拈花一笑
孙过庭《书谱》云:“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③
即是言在学书的不同阶段,师法、性情皆有所不同,年纪越大越能得其精妙;而临池学书,年纪越轻越有益处,学书三个阶段中,每个时期都会产生重要的变化,最后使书艺达到极高境地:初学分行布局,主要求得字体平稳方正;既然掌握了平正的法则,重点就要力追形势的险绝;如果熟练了险绝的笔法,又须重新讲求平侧欹正的规律。初期可说还未达到平正,中期则会险绝过头,后期才能真正实现平正,书法艺术臻于老成阶段,那么人也进入老年时期。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寓于人的境界之中的,人的气质、性情、才学修养内含其中,“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欣赏书法,不仅是看书家技法的高低深浅,而是要在“得意忘象,得兔忘蹄”中体验书家的精神、胸襟、文化修养,进而与书家对话,达到与书家精神相交往,使书法中人文关怀得以呈现。而赏得此层次,达到了书法欣赏的最高境界,这是一般的普通大众所达不到的。能够辩证、全面的欣赏一幅作品,知道作品精彩的地方,亦能在书史、书家的发展阶段中提出不足,能给欣赏者带来美的高峰体验,会心一笑,书法作品的审美体验也就达到了。
总结
欣赏书法作品,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审美体验,需要调动欣赏者所有的感觉器官:有视觉文字、线条的动感,有听觉章法、笔法舞动的旋律,有触觉上对书法人文精神的体悟。既要从局部的点画到整个作品,也要从整个作品中品读细微心性,心作为人的生存根本,决定和支配着主体的物质生产和一切的精神活动,在书法的欣赏过程中,以心为筋骨,和合之气充盈全身,这就使得气必然要合乎于心;而气来源于心,是心的物化反映。中国书法,是有着最高境界和情操的民族艺术,她用线条来描绘,借以表现书家的情感和人格,最高的书法境界,必是达到了和合一体,圆融通透气韵生动的状态,最高境界的审美欣赏,亦应是如此。
注释:
①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下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页。
②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下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26页。
③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下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J292.1
A
1672-5832(2017)10-0167-01
宁方伟、张翼,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