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2017-11-2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儿童农村

张 娟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张 娟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然后探讨了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励志于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益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在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青壮年纷纷涌向城市务工的现象。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只能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乡由临时监护人看管,“留守儿童”由此而产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抚育和关爱,在心理健康方面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到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他们因其远离父母造成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1 内心缺乏安全感 。父母的陪伴对儿童早年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儿童的早年社会化,主要就是依靠父母的。一个孩子的安全感建立的最佳阶段是在儿童时期。埃里克森在1950年曾提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人格发展最主要的课题就是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和安全感[1]。孩子如果从小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他们就会觉得周围的环境是值得信任与期待的,从而产生安全感。一个人的基本心理保障之一就是安全感的建立,安全感的建立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长大后的性格品质。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头脑敏捷、情绪稳定,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然而,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从小和父母不能长时间待在一起,缺少父母的关怀和心灵引导,渐渐地就会缺乏安全感。

1.2 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事实上,农村留守儿童还是很希望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能有父母的陪伴,很羡慕那些可以常年与父母待在一起的同龄孩子,很想与自己的父母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有父母的陪伴。据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由于长期远离父母,大约四成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感到孤单。农村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分开,缺乏父母的关爱,内心就会感到很孤独。很多时候留守儿童需要独自面对很多问题,他们几乎不会把心里所想的向父母或者监护人倾诉,经常很无助。当父母出去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里就会感到失落、孤独和无助,进而产生心理抑郁等问题。另外,根据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2]。农村留守儿童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受到这种长期压抑的孤独感和无助感的影响,最后他们变得内向、忧郁。

1.3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了父母双方共同的陪伴和关怀,就像没有了重要的保障,容易变得胆小怯弱,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如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课堂上不会主动举手发言,课外活动也不积极参加,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农村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易形成自卑心理,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他们的自卑心理表现得较为突出。情节严重的农村留守儿童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在学习生活上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1.4 逆反心理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比非留守儿童严重,他们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恶搞等,有的农村留守儿童甚至不服从家长或监护人的管教,与其直接对抗。农村的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时,容易斤斤计较且存在着防备感。

2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很容易产生心理发展障碍。以上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其原因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1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力度不够。父母教育是伴随着孩子直至成年的,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环境[3],也是孩子的第一社会化场所。但是,当前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误认为孩子的教育责任主要在学校和老师身上,误认为孩子的学习在于他自己有没有天赋和自觉性,却忽略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社会化场所和教育场所,父母的教育力度欠缺。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不能与父母经常待在一起,不能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呵护,导致他们缺乏良好的父母教育,在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行方面也缺乏应有的指导。

2.2 学校缺乏强有力的支持系统。许多乡村学校没有专门的支持系统来提供服务。首先,当前学校只重视智力教育,而轻视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特色的社会环境导致我国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大部分学校用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农村教育资源有限,没有建立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测评管理机制和教育机制,使得老师无法准确地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次,个别老师缺乏责任心。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不充分,对学生的关心不到位,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严重缺乏。

2.3 社会力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介入力度不够。 首先,我国农村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对农村的教育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以及农村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活动相对匮乏。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娱乐活动就限于看家电视、去网吧上网和打游戏等。其次,在我国的一些农村社区中,留守儿童几乎没有得到非政府力量,如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相关慈善机构等的帮助。农村社区几乎没有得到相关社会力量来帮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管理留守孩子,社会力量也很少帮助农村社区建立起便于农村社区成员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机制。

3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都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想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必须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从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茁壮成长。

3.1 改进父母教育的方式。首先,父母在思想上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发挥父母在孩子的健康心理形成中的作用[4]。由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要与时俱进,摒弃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而且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对孩子形成合理的教养方式;务工父母须清楚地意识到:对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认识到孩子的学习是需要父母与学校的老师共同努力和配合的。其次,父母在行动上采取的方式。父母想要快速地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尤其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便于对其进行及时高效的引导和教育,父母就要经常主动地与学校联系,时常与孩子的班主任老师联系;同时还要联系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另外,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外出务工父母的关心和呵护,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塑造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父母就要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要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不断地鼓励孩子,增强其自信心。

3.2 建立较完善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的学校支持系统。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尔.卡特曾说过:“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学习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因此,校方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时,要建立较完善的支持系统。首先,学校应该树立合理的教育理念,即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首要教学目标。学校的教育理念一定要更新,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其次,学校应该建立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测评管理机制和教育机制。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趣味性的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出健康的心理氛围;学校也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和道德品行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心理疏导[5]。再次,学校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经常观察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认真地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把心理健康知识巧妙地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

3.3 加大社会力量的介入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实,在农村留守儿童内心深处还是很渴望与父母待在一起的。可是,很多农村家庭必须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即外出务工父母与其孩子要长期分离。这时,社会力量应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上的帮助。第一,农村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问题,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一定要在思想和行动上重视。当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制定出便于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针[6]。如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政府主管机构尽可能组织临时监护人定期学习一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从而使临时监护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导。第二、还需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让这些社会力量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各项帮扶活动。社会力量可以时常组织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情感呵护,来缓解孩子的孤独感和无助感问题;可以让社工进入到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专项活动之中,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最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政府应该大力倡导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将其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从而保证完整的家庭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1] 韩迎春.如何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4):54- 55.

[2] 周宗奎,孙晓军,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119- 125+160.

[3] 王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47-48.

[4] 张仕琼.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在家儿童个性比较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S2):177-180.

[5] 燕朋龙,肖玉美.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J].科技信息,2008,(27):620.

[6] 吴亚峻.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一项针对湘西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的思考[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12- 113+124.

张娟,汉,四川邻水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G612

A

1672-5832(2017)11-0207-0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新农村 新一辈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