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邢台南大汪村墓断代研究

2017-11-2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战国陶罐陶器

成 才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000)

河北邢台南大汪村墓断代研究

成 才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000)

1956年秋,河北省文化局在河北邢台南大汪村经过多次调查,挖出战国铜器、陶器多件,发现新时期时代遗址一处,另外还发掘了战国墓7座。《河北邢台南大汪村战国墓》简报将7座战国墓的年代认定在战国中晚期,然笔者认为南大汪村墓年代应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之间,且更为接近战国早期。本文拟将从陶器、青铜器和青铜武器三个角度对南大汪墓进行断代(不包括汉墓)。

南大汪墓;陶器;青铜器;青铜武器;断代

《河北邢台南大汪村战国墓》简报发表于1959年《考古》第七期,河北省文化局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的铜器、陶器将7座战国墓的年代认定在战国中晚期,然据张辛先生在《中原地区东周陶器墓葬研究》所持观点,是将午汲古城及邢台南大汪二墓地划分至邯郸区组,年代则认定为春秋晚期。其次,据井中伟先生在《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所持观点,亦认为张辛先生的观点可从。本文拟将从陶器、青铜器和青铜武器三个角度对南大汪墓进行年代判定(不包括汉墓)。

1 随葬陶器断代

随葬陶器按器形分为鬲、罐、豆、壶、鼎、圭6种。鬲三件,均为泥质灰陶,表面有绳纹。南大汪Ⅰ式陶鬲,敛口,唇向外翻成小平沿,口沿中部有一道线沟,略有折肩,足高。午汲古城Ⅱ式鬲,高裆,三足稍向外张,器型与南大汪Ⅰ式陶鬲十分相似。南大汪Ⅱ式陶鬲陶胎含砂较多,火候很低,敛口,侈唇,折肩明显,足高而尖;Ⅲ式陶鬲略同Ⅱ式,但足极矮。与之极似的午汲古城Ⅳ式陶鬲,也是矮裆,几乎着地。据《河北武安县午汲古城的周、汉墓葬发掘简报》,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将Ⅱ式陶鬲划分为第二类墓,推测这类墓应属春秋时代,最迟不会晚于战国早期。而午汲古城Ⅳ式陶鬲则被划分为第三类墓,其年代大约相当于战国早期。根据南大汪墓出土陶鬲与午汲古城出土陶鬲的特征比对,可认为南大汪墓出土陶鬲年代最晚应到战国早期。

另外,南大汪墓中出土陶豆6件,均为泥质灰陶,可分为2式。Ⅰ式上为碗状,底座呈喇叭形;Ⅱ式与Ⅰ式略同,但有盖。其特征与午汲古城有盖豆和无盖豆相吻合。午汲古城16号墓这类墓中,出现了细把豆,其时代大约相当于战国早期,因此南大汪墓的时代应与之接近。其特征与上马墓地M2012出土的B型Ⅰ式陶豆的特征亦相吻合,对应上马墓地出土陶器墓葬分期,其年代也应为战国早期。

其次,南大汪墓出土陶鼎共3件,都是泥质灰陶,可分为2式。Ⅰ式唇上翻与盖吻合,圜底,三足较短;Ⅱ式与Ⅰ式略同,只是足较高,直耳,另外盖上有三个钮。午汲古城的陶鼎分为三型。其中A型陶鼎的演变趋势是腹部由深而浅,器身横切面由近圆形变为扁方形,三足由极矮而逐渐变高。南大汪Ⅱ式陶鼎应处在午汲古城Ⅰ式与Ⅲ式陶鼎的过渡时期,而午汲古城Ⅰ式陶鼎时属春秋晚期,Ⅲ式陶鼎时属战国中期,那么南大汪Ⅱ式陶鼎理应介于春秋晚期和战国中期之间。

再次,南大汪墓中所出土的陶罐可分为3式,其中Ⅰ式陶罐,敛口,有狭肩,腹部外鼓而中折,平底。而Ⅱ式陶罐与Ⅰ式陶罐略同,只是腹部细而长。相比之下,Ⅲ式陶罐则器身矮肥,圆肩。据中原地区东周陶器墓葬研究邯郸区组的内容,作者将罐分为4式,形制演变趋势为:缘由较宽渐变为无缘齐口,肩部由下溜渐变为上耸。据此可推,南大汪墓中出土的陶罐年代相较午汲古城要略晚。午汲古城Ⅰ式陶罐年代约为春秋晚期,所以南大汪墓出土的陶罐应在春秋晚期之后。

2 随葬铜器断代

另外,南大汪墓还出土了一些铜器,器型主要有鼎、豆、壶、戈等。其中鼎有三件,分为3式,Ⅰ式鼎是敛口深腹,圜底蹄足,两耳为方形,略向外扬,盖上有钮,钮上有孔。腹中部有凸棱一周,在棱的上下皆有蟠虺纹,最下面接近底处有兽面蕉叶纹一周,盖上花纹与腹部相同,只是每组中间有一道宽带纹相隔。Ⅱ式和Ⅲ式铜鼎与Ⅰ式铜鼎,形制略同,变化不大。相比之下,上马墓地1004号铜礼器墓出土一件铜鼎,笔者将其划分为乙类Bb型Ⅱ式铜鼎,与南大汪墓出土Ⅰ式鼎外形和纹饰等方面极其相似。

此外,南大汪墓还出土了两件铜豆,形制与Ⅱ式陶豆略同,区别在于两侧有对称环状耳,盖和腹上皆有蟠虺纹。上马墓地1004号墓出土的Ⅰ式豆和15号墓出土的Ⅱ式豆与南大汪墓出土的铜豆形制上十分相似,但南大汪墓出土的铜豆把略高,整体相对瘦长,且器身有蟠虺纹,这与上马墓地出土的Ⅲ式铜豆特征吻合,且符合豆从Ⅰ式到Ⅲ式的变化趋势是:盘由深到浅,把手由粗矮到细高。

综合铜鼎和铜豆的比对,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上马墓地》一书中,将上马墓地的墓葬年代分为了五期,将铜礼器墓出土的乙类Bb型Ⅱ式铜鼎划分为第四期,其整体特征与南大汪墓出土的Ⅰ式铜鼎相近,根据变化趋势,南大汪出土的Ⅱ式铜鼎年代较Ⅰ式鼎应略晚。再结合铜豆以及其他铜器组合的演变情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认定第四期墓葬的年代大体相当于春秋晚期或略晚。

3 随葬青铜武器断代

据井中伟先生在《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中对东周时期铜戈的种类与形式的划分,其中谈到乙类直内有胡戈的C型Ⅲ式,该式铜戈长条援呈上扬状,援本上端有一穿孔;长胡,胡上有三穿:长方内无刃,内上有一穿:窄锋溜尖。这些特征均与南大汪村出土的Ⅰ式铜戈相符合。井中伟先生将C型Ⅲ式分在中原地区先秦铜戈总分期的第十期,年代相当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再者,南大汪墓在戈M1:21中发现一件鐏,断面是椭圆形,鐏内有腐木,两侧有孔可以辖柄,下部两侧有蟠虺纹。上马墓地2008号墓出土了12件鐏,其中Ⅰ式鐏椭圆形銎,銎内亦残留有朽木痕迹,锥柱状底,近銎口处有一周凸棱,棱下两面饰镂空蟠螭纹。两件鐏无论是形制上还是纹饰上,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据《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年代亦在春秋战国之际。

综上所述,河北邢台南大汪村墓葬所属年代应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之间,根据所出随葬器物的数量和特征,可认为其年代更接近战国早期,敬请指正。

[1]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邢台南大汪村战国墓简报》,《考古》1959年第七期,349-349页。

[2] 张辛:《中原地区东周陶器墓葬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0页。

[3] 井中伟:《早期中国青铜戈·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117页。

[4]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武安县午汲古城的周、汉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七期,343-345页。

[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140-174页。

成才(1991.08-),男,江苏泗阳人,天津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研究生。

J31

A

1672-5832(2017)11-0180-01

猜你喜欢

战国陶罐陶器
陶罐(外一首)
前史时期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陶器制作技术
战国玺印陶文释读七则
战国少年孟轲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战国少年孟轲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值钱
自制陶罐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