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至西汉九州观念与数术思想述论
2017-11-25王霞
王 霞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0)
上古至西汉九州观念与数术思想述论
王 霞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0)
“九州”观念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这种观念在西周时期已经存在,战国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九州观念。上古至西汉九州地理观念与数术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三”、“九”、分别代表人数之基、人数之极之。用九州来指代中国,实际上是人文地理观念的平面构图,内部中心区域为天下之中,四面八方构成的八州围绕中州。组成了圣君带领下的夏人活动区域,具有地理区域和政治归属的双重属性。
九州;地理观念;政区;数术
“州”的原始意义,《说文·水部》言:“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绕其旁。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诗》曰:‘在河之州’一说,州,畴也,各筹其土而生也”。《说文解字注》云:“关雎文,证州之本义。”①是说“州”即水中一小块陆地。顾颉刚先生说:“这两义其实可以联系起来,就是这一块地与那一块地有分别的意思,仿佛今所谓区域。”顾氏又说:“州字在春秋时是小区域的名称”②;吕思勉先生认为“古之民,盖居水中州上,州岛同音,州洲实一字也。”③最初“州”为水中可居住的区域,无实际边界,也没有形成九州的观念。
1 先秦九州观念
1.1 西周时期的“九州”观念
先秦时期禹迹所历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魏绛引《虞人之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所”④《诗经·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⑤。如果说这些文献不能确认为西周时期已形成禹迹、九州观念的话。西周中期遂公盨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⑥。结合《尚书·禹贡篇》“禹别九州,随山浚川”则证实早在西周,甚至西周以前,已经有了表明华夏族居地的九州观念。正如李零先生所说:“禹迹或九州,有出土发现为证,不仅绝不是战国才有的概念,可以上溯于春秋时代,而且还藉商、周二族史诗和书传可以上溯到更早,显然是一种‘三代’相承的地理概念。⑦需要指出,这时的“禹迹”、“九州”仍然只是小区域的族居地概念,没有严格的边界,仅是上古的一种文化地理思想。
1.2 春秋战国时期的九州观念
《诗·商颂·玄鸟》、《诗·商颂·长发》分别有“方命厥后,奄有九有”;“九有”,毛传释为“九州也”王先谦注曰:“韩诗曰:‘奄有九域’韩说曰:九域,九州也(疏曰:九有,九州也)。”⑧《国语·周语下》记周灵王二十二年,太子晋论禹治水之事说:“封崇九山,决汨九川,陴鄣九泽,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春秋时期齐灵公时期的青铜器《齐侯镈钟》铭文论及成汤“有严在帝所,咸有九州,处禹之都”据郭沫若考证,器主应为叔夷⑨,宋代出土的春秋时齐国铜器《叔夷钟》钟文:“赫赫成汤,有严在帝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⑩,此外春秋时期的铜器如秦公簋和叔弓镈铭文中也分别有“禹迹”、“九州”的名称。对此,王国维论述道:“举此二器,知春秋之世东西二大国无不信禹为古之帝王,且先汤而有天下也”《吕氏春秋·有始览》中有:“天有九野,地有九州”的说法;《山海经·海内经》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从这些文献上看,九州的观念与禹迹,圣王之功结合起来,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历史空间中均留下印记,早期的观念仍不具备划分边界的地理观念,只是模糊的人文地理观念,随着部落迁徙和分封所及,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而随后的时间段里,九州有了具体的名称,现在所知,先秦传世文献中有四种九州说,即《尚书·禹贡》、《逸周书·职方解》、《周礼·职方氏》、《吕氏春秋·有始览》这四种互有出入,至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容成氏》问世,又多了一种九州说,分列如下:
《禹贡》: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有始览》:冀、兖、青、徐、扬、荆、豫、雍、幽。
《职方解》:冀、兖、青、扬、荆、豫、雍、幽、并。(按,《周礼·职方氏》记载各州排序不同,但州名相同)
《容成氏》:兖、青、徐、荆、豫莒、蓏、阳、且。
以上汉以前叙述九州的文献,例如《禹贡》,其成书年代,历来颇具争议,顾颉刚认为出于战国时人创意;刘起釪认为大约写成于西周时期,后世虽有修补,但原本宗要得以保留,邵望平先生利用考古资料对《禹贡》九州部分的成书年代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其蓝本成于商周时期,是商周史官对于夏代的追记,对此陈立柱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邵混淆了考古学上的人文地理区系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文化交流上的密切关系与行政统治上的从属关系两对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方法上也多有牵强附会与主观臆断之处,尤其是将考古现中的某些物事不作论证就直接比附、指实为文献记载中的物事。因此该文没有证成《禹贡》“九州篇”蓝本成书于西周之前的观点,反而彰显了考古学于古史研究目前情况下存在的一些问题。
1.3 九州观念的意义
在探讨九州观念起源时,应该把它放在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的高度上来看。首先,要结合考古学、地理学、文献学、社会学知识,并辨明渊源、流传;其次,结合心态史学,体会上古国人的地理观念,政治认同,以及产生这种观念、认同的历史背景。
九州的地理观念和政区观无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五帝本纪》已经把大一统的情况伪推到黄帝,将黄帝塑造成“协会万邦”的圣君;《汉书·地理志》把“画野分州”也追溯到黄帝。对于各种九州异说,儒生们解释成不同时代的制度。《职方氏》九州说因为在《周礼》中,所以被当成周代制度,东汉李巡、曹魏孙炎以《释地》九州为商制,郭璞注《释地》:“此盖殷制。”胡渭说:“九州之疆界,《尔雅》、《职方》不同于《禹贡》,盖殷周之所损益也。”地理观念上的九州是各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布局,是文化中国观念边界的不同思考;“九州”是一个超越各家而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概念。正因为这种普遍性,九州在古代具有极强的现实性,是任何作者都要面对的一种思想“现实”。从州的形成到九州概念的树立,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九州”渐渐在社会中根深蒂固,最终成为一种“不易”的秩序。
2 数术思想与地理观念
文明起源与数术的关系,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的一大课题。晁福林在解释绝地天通的含义时,揭示了上古通天之路就是最初的“数术”,在进入文明时代很久以后,数术依然有很大影响。
2.1 先秦“三”、“九”的哲学意义与地理观念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齐物论》:“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况自有适有乎?”《易传·系辞下》也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从传世文献上看,先秦“太一”、“易”、“道”和“一”指的是宇宙本源。有“至”、“极”、“玄”的意味,“二”则代表天和地,阴和阳,“过”和“不及”。而天地阴阳相交又化育出第三者“人”。《荀子·王制》:“故天地生君子。君子者,天地之参也。”这里的“参”即“三”。在古代宇宙哲学观念里,“三”不仅代表了人,而且还代表了“天地人”这三个宇宙基数。同时蕴含法天地,树仁人的道德选择和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妇”,《周易·系辞下》“生生之谓易”。道于三是运行,是道的常态。正如章实斋所说:“道之大原出於天,天固谆谆然命之乎?曰:天地之前,则吾不得而知也。天地生人,斯有道矣,而未形也。三人居室,而道形矣,犹未著也。”
三是人数之基,九是人数之极,寓意兼取三才之道,成人之极。古代中国人的地理观念是先有“中”(内)的观念,而后推及四面八方,称为九州。王子今分析了“四八目”认为“四方很早以来就是体现国家管理理念的政治性甚强的行政地理概念。‘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体现出一种行政设计中权力的分布。”九州观念作为地理空间的建构和思考,起初基于小区域,小山川,小河湖自然区分的地理区域。之所以用九州来指代,实际上是人文地理观念的平面构图,内部中心区域为天下之中,四面八方构成的八州围绕中州。组成了圣君带领下的夏人活动区域,具有地理区域和政治归属的双重属性。这种观念可能由商民所信奉,伴随殷的强大而服及四方。西周“损益”殷制,尊“有夏”,将禹迹与九州的传说加以丰富和神话。《尚书·禹贡》对地理空间上的“九州”立体重塑。而“周德已衰”,这种一统的地理观念只能期于来世。春秋战国乱世之中萌生“一统”思想。九州这种具有政教一体,华夷严整的观念无疑迎合了各国的统治者集团和饱受战乱之苦的士民阶层。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九州地理区划,各种九州异说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邹衍创大九州理论可以看作战国时期,人们视野开阔后,结合天人合一理论,构建的大地理观念。九大州各有九州,共八十一州。这些思想是基于以人为根本的认识;包含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和圣君带领人民开创新局面的自信。
3 结语
九州所代表的既是王朝地理秩序也是华夷边界。它所传递的信息则是王国主权的象征以及合法统治秩序的规定,其影响是深远的。正如李零先生所说:“将天文地理与人文地理相融合,在历史变迁中凝固。有了现在的九州。地方政区的更迭,使九州转化成固有领土意思,这对后代经略边疆,非九州的地域之乱世时,不受重视。”
从九州地理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种认识:先秦文献中九州,蕴含的文化信息和大一统观念先于其作为政区地理的现实,表明古人具有缜密的思维和国家政治规划理念,以及“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后王也”的开创精神。正是这种向心的文化中心观和扩张的区域政治观,先期赋予中华文化稳固发展的轨迹,这是世界上其他文化区域所不具备的文化特性。
注释:
①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69页上栏
② 顾颉刚:《州与岳的演变》,史学年报,1933年第5期
③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史讲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④ 左丘明撰,杜预集解,《左传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18页。
⑤(该篇为商人后代追述祖先起源的诗篇,此外《诗·大雅·文王有声》,《尚书·立政》,《逸周书·商誓》也有类似记载)
⑥李学勤:《有关古史的十个新发现》,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6月第3期
⑦ 李零:《中国方术续考·地书发微》,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262页。
⑧ 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104页。
⑨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⑩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卷二),北京: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52年,第48页
《释地》:冀、兖、徐、扬、荆、豫、雍、幽、营。
《辨物》:冀、兖、青、徐、扬、荆、豫、雍、幽。
《地形训》:神州、次州、戎州、弇州、冀州、台州、泲州、薄州、阳州
王霞(1988-),女,汉族,天津人,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生二年级,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B22
A
1672-5832(2017)08-0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