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种成本控制在医院经济管理办公室的应用
2017-11-25聊城市人民医院李复领杨恒刚
文/聊城市人民医院 李复领 杨恒刚
病种成本控制在医院经济管理办公室的应用
文/聊城市人民医院 李复领 杨恒刚
本文从医院经济办公室的职能入手,联系卫生改革给医院带来的影响,以病种成本控制为切入点,围绕病种费用分析必要性、病种成本分析过程、病种成本控制体系建立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通过多措并举,进行体系化针对性治理,按照P D C A进行持续改进,是医院挖潜降耗、提高竞争力、推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病种;成本控制;经济管理
在新的医疗改革背景下,随着药品加成的取消,公立医院在挖潜降耗方面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医院与企业的最大差异是产出“产品”的不同。体现为经过诊疗康复后,最终出院的患者。也就是说其耗费资源最终体现在病例上。由此可见,病种成本控制是医院降低不必要消耗、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医院经济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经管办)在病种成本控制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专门负责医院经济核算与运营的行政职能管理部门,大型医院都有类似专门设置机构(有的在名称上为运营部)。由于集绩效核算,成本控制和大数据汇聚分析于一体,经管办在医院经济调控上有着其他职能部门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病种费用分析的必要性
(一)过去流程缺陷。经管办的一项重要业务内容就是进行成本控制。长期以来,在运营结构中,成本控制是基于依据业务科室领用后汇总耗材大类的做法。通过将本期数据与同期和环期变化升降对比,查找原因。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该做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这种事后监控,又不能回到源头追溯控制的做法,无法适应事前、事中、事后为体现的全程监控需求。利用统计学、卫生经济学、财会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复合交叉学科,通过挖掘病种费用数据分析,可以从历史往期数据中,找出异动及不合理成分,实现原因分析,进而提高成本控制精准性要求。
(二)医改形势需要。一直以来,我国公立医院为国民医疗卫生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体制原因,财政补助问题一直是困扰医院发展的难题。公立医院公益性内在属性要求,使得医院不能有盈利。在政府投入不足背景下,医院面临运营和发展两大任务,随着医疗改革中的“三医联动”(医药、医疗、医保),医保支付制度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以病种支付为趋势方式,体现出“结余留用,超支不补”导向,正倒逼医院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革。而这恰为经管办的业务拓宽及职能拓展提供了发展机遇。
二、 病种成本分析过程
(一)数据与信息条件。科室成本核算是项目成本核算的前提,而项目成本核算又是病种成本核算的基础。科室成本是最初级、最简单的成本核算方式。但项目成本由于涉及间接成本包含的人力、材料、折旧等,造成归集较难。对于科室开展项目较多,项目间价格离散程度又高的科室,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作为下游病种成本,由于其是项目的归集,故对项目成本依赖度大。为此,医院应建有较好的信息平台基础,数据集成度较高,有专门细化到项目的成本软件工具。全院围绕人、财、物,各部门间建有统一的字典库,要求“数出一门”,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二)间接成本分摊。成本分摊是成本测算的基础。成本分摊主要指间接成本部分,即非在本科室直接发生的成本(即协作成本)。在成本分摊方面,主要有三级分摊、四级分摊和五级分摊。但成本分摊层级并非越多越好,一要具可操作性,二要具效率性。一般而言,三级就可以满足大体需求。即开始的一级分摊为管理成本(行政成本)向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后勤服务科室分摊;二级分摊为后勤服务科室向临床科室分摊、医技科室分摊;最后的三级分摊为医技科室向临床科室分摊。在分摊比例系数设置上,可以是参照人头占比分摊、业务科室面积占比分摊、按收入所占比例分摊三类。
项目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直接人力+直接材料+直接折旧+直接水电物业……)+(间接人力+间接材料+间接折旧+间接水电物业……)
项目间接成本=(分摊系数i*间接成本i)
(三)病种成本计算。项目成本测算完成后,病种成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因为病种围绕着病人进行,项目围绕着病种展开。病种成本=(项目成本i)。需要指出的是,病种成本由于牵扯到项目,而医师的经验水平差异造成项目的执行类型、数量都可能会存在不同,这就导致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而成本控制必须找到标准值,通过在标准值线上线下情况,去判断实际成本高低,进而为成本控制提供措施依据。
三、病种成本控制
病种成本控制是建立在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临床路径,围绕由入院到出院进行的完整病例,其所包含的所有项目成本。通过将患者累计,最终在同一病种下,将全部患者加权平均为病种的标准成本。对于高于标准的病种,通过对照标准临床路径规范,研究项目执行合理性上有无情况;通过同一科室,不同病区对照,观察人力产出效率是否存在问题;结合医院质量考核,追踪管理上有无存在不良事件和缺陷。通过几方面的关联对照,重点解决外科手术患者有无术前较长等待问题;耗材管理中有无跑冒滴漏的问题;病床使用率过低现象,从而造成闲置问题。围绕问题,通过针对性对照,最终找出症结,为按照PDCA(Plan-Do-Check-Action)持续改进创造条件。
对于找到的问题,要明确改进责任科室、责任人,严格落实整改时限。在条件成熟的医院,要健全组织,成立专门成本控制领导小组。为保障效果,形成长效机制,还要与绩效奖惩相对接,进而形成以病种费用分析为基础,人财物综合施治为途径,成本控制迈向体系化为目标的管理体制。
[1]龚霞,潘进程,朱莉等.医药价格改革对城市公立医院经济运营效率的影响[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4):6-8.
[2]程子伟.医院后勤外包[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4):74-75.
[3]武婵.2011-2015年某院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6,23(6):477-478.
[4]游志红,王婷婷.某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临床用血量增长原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6,23(6):446-448.
《常见病费用分析与医院成本控制》(2013GJH30)聊城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