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叙事艺术

2017-11-25李萱莹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方鸿渐围城钱钟书

李萱莹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天津 300000)



浅析钱钟书《围城》的叙事艺术

李萱莹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天津 300000)

《围城》可以说是钱钟书家喻户晓的一部代表作,随着电视剧《围城》的热播,这股热潮愈演愈烈。本文试图结合米克.巴尔的《叙述学》,探讨《围城》这部小说中的叙事视角、情节结构和空间叙事,以此对钱钟书在本文中倾注的心血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围城》;时间;空间叙事;叙事视角

1 《围城》的时间因素

事件被界定为过程。过程是一个变化,一个发展,从而必须以时间序列或者是时间的先后顺序为其先决条件。在古典悲剧当中甚至有时间规则:素材的时间跨度不许超过一昼夜,这被作为一条美学原则,或至少作为涉及类型的规定规则而起作用①。学习西方古典戏剧时,学生们接受的一个理论就是“三一律”原则,它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行动三者之间保持一致,即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地点在同一个场景,情节必须要服从于一个主题。

总的来看,《围城》的叙事时间,是一条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相一致的线索。但是由于作家在构思文本的时候插入了一些事件和回忆,导致了时间上形成了一些“倒错”。时间先后顺序的含混有时就像它煞费苦心地表现的那样有意义,时间顺序由变化,倒转所产生的影响就是使得读者会不自觉在脑子里构筑一个大的时间年表,根据阅读到的内容将事件和对应的时间联系起来。

《围城》的开篇就交代了文本发生的时间,这是一艘由法国开往中国的游轮,作家介绍了乘坐这艘轮船回国的几个年轻人。借着主人公方鸿渐的回忆,我们把时间倒回,知道了他虽然现在二十七岁了,早订过婚,却没有恋爱经验。鸿渐还在高中读书时就被安排了这门婚事,未婚妻只在高中读了一年就回家操持家务。在外留学的方鸿渐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生性懒散又无心治学的他为了回家好向家人交代,买了一份假文凭就踏上回国旅程。文本的第一章就涉及到了许多时间倒错的因素。

其次,时间上的“省略”在《围城》中也有一定的运用,在这个时间段内没有发生有明确的意义的事件,作家往往会选择一带而过。“省略”在概念上是最大的叙事速度,因为这些省略的时间、时间无关题旨。除开时间上的“省略”,还有人物语气上的省略,语气上带有强制性的省略更能反映人物当下复杂矛盾的心情。唐晓芙面对方鸿渐的追求是有动心的,但是碍于表姐的存在,也出于考察他的目的,她对方鸿渐始终没办法做到有话直说,好多话在犹豫中搪塞过去,这最终也造成了二人渐行渐远。如:“鲍小姐走了,你立刻追求表姐,直到——我不用再说了。并且,据说方先生在欧洲念书,得到过美国学位——”②。这几个破折号就是人物语气的停顿和省略,里面暗含了女孩丰富的内心活动,委屈和娇羞跃然纸上。省略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作品情节结构的紧凑,话不在多,点到为止,这种省略也给读者一个机会,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填补这些空白。

2 《围城》的空间叙事

米克.巴尔认为,在故事中,空间是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物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的首要方面就在于人物所产生的意识在空间中表现的方式。这个很好理解,人物行走,因此需要一条道路;人物旅行,需要设置另一个大的生存空间:乡村、海洋、森林等①。这种空间的转化往往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最好要素①。

《围城》中开篇地点在游轮上,这是一艘从法国驶向中国的轮船,途径香港岛,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几个主人公的登场,鲍小姐是“赤裸裸的真理”、苏文纨是稍显做作的大家闺秀、方鸿渐为了面子从爱尔兰骗子手里买了假文凭回国等等,这是第一次的空间变化;从香港回到上海的未婚妻家,作家对于方、周两家近况的描写也充斥着矛盾,方家嫌弃周家是暴发商贾,周家抱怨方家迂腐老旧,方鸿渐夹在中间两面不讨好。而且因为未婚妻的去世,原本生性懦弱的他在追求新的爱情是也百般顾虑,工作感情都不顺心,这是空间地点的第二次变化;后来因为局势,方鸿渐几经波折从上海来到三闾大学,这是地点的三重改变,在这个古朴的湘西小镇,方鸿渐过上了和上海完全不同的生活,赵辛楣的出现和方鸿渐一拍即合,两个人在这里结交成为朋友,也渐渐淡忘了那个社会腐朽的规矩约束。但是李顾二人的出现犹如那个令人生厌的社会的缩影,使得生活刚刚发生一点变化的方鸿渐意识到自己终究无法逃出牢笼。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方鸿渐最终选择了孙柔嘉作为妻子,他已经没有权利自主决定事情了,最终他好像傀儡一般走进了婚姻的围城;最后一则地点的变化发生在文末,方鸿渐携妻子回到了上海,孙柔嘉也是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女子,她相信罗曼蒂克的爱情,然而这些并没有拉进她和方鸿渐的心,两人经常争吵,婚姻生活过的很糟糕。

经过这番论述我们会发现空间的变化是遵循从国外—香港—上海—湘西小镇—经港返沪这样一个圆型结构的,透过这样一个结构,暗含了作家的思考在里面,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循环往复的旅程,有人在这个旅途中成长成材,但是更多的人都是在混沌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作家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时时刻刻出于一种探求之中,我们所到达的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站点,一个暂时的栖息地,而我们的使命便是无尽的追求,于是又有新的环境,新的目标和愿望,依次往复,旧有的一切在新的一轮的往复中便逐渐淡忘甚至无法记起,这种无可奈何的尴尬、孤独、冷峻的人生境遇正是一座围城。

3 《围城》的叙述视角

在叙述理论中最常见的是“视点”或者“叙述视角”,《围城》没有采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很明显,文本通篇采用讲述的叙事方式。这个活跃在文本中的叙述者,不停的记录,讲述,甚至用他的视角来评价故事里发生的一切,以此达到与读者的交流。鲍小姐的登场我相信给许多读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只穿绯霞色的抹胸,海蓝色巾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才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④。这段话很多次被当做钱钟书讽刺手法的代表,从叙事的角度来看,作家借叙述者之口表达了他的暗讽。

由于小说的情节在不断的发展,时空也在更迭,为了文本叙事的需要,作者所采用的视角自然也会随着文本故事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以更恰当的方式进行叙述。从整部《围城》上看,大体上的叙述是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进行的,当然以主人公方鸿渐的视角进行讲述的地方也很多,作家这样的写法显然有助于突出方鸿渐的主人公地位。对于唐晓芙外貌的描写很显然就是以方鸿渐的视角来看的:“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新鲜的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得嘴馋,仿佛是好水果”⑤。作家塑造每一个人物都含有他的主观情感在里面,通过这番外貌描写我们发现钱钟书寄予在唐小姐身上的情感是喜爱的,这个美好的身姿也给方鸿渐留下了不可抹去的记忆。

而米克.巴尔认为“视点”或是“叙述视角”这两种说法都在一点上显得含混不清,就是它们没有对视觉与表现那一视觉的声音的本体之间作出明确区分,因此他更喜欢用“聚焦”这个术语⑥。当聚焦与作为行为者参与到素材中的人物结合时,我们可以将其归为“内在式聚焦”。通过内在式聚焦构造了自我心灵与客观现实相悖反的“围城”意蕴。比如方鸿渐在见苏小姐之前,作家给他塑造了大量的内心活动,他想象着苏文纨见到他的各种情形,但是实际相见之后,苏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的冷淡与方激烈的内心活动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作家采用内在式聚焦作为固定视角,将焦点放在方鸿渐一个人身上,从方的自我想象即他的主观世界之外又引出客观现实的存在,这种矛盾会使读者觉得无限接近真相但是永远不可能触摸到真相。正如钱钟书在书序里写的:“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⑥。我们都一样,宁肯浑浑噩噩过的舒坦一些,也不愿意走出自己心灵的围城去面对城外真实的状况。

结语

通过借助西方叙事学的这样一种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理解和评价文本。通过第二部分关于《围城》空间叙事的阐述中我们发现,文本的这个圆型结构就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走向,他从一片混沌迷茫中归来,最后带着迷茫混沌离开,通过主人公的人生境遇和文本构造的透视为我们阐发文本的深层寓意。正如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女士这样概括《围城》:“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注释:

① 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 叙事理论导论(第二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249页。

②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64页。

③ 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 叙事理论导论(第二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157页。

④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3页。

⑤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29页。

⑥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序。

[1] 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叙述学 叙事理论导论(第二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 张泉编译:《钱钟书和他的<围城>》,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版。

[4] 王吟风:《走出魔镜的钱钟书》,金城出版社,1999年版。

I206

A

1672-5832(2017)07-0076-02

猜你喜欢

方鸿渐围城钱钟书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最短的情书
赛珍珠受到钱钟书斥责原因探析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听李健吾谈《围城》
年少莫学方鸿渐
“围城”内外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钱钟书被女儿“难倒”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