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中有真意
——浅评《沉疴》的非虚构写作

2017-11-2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虚构奶奶文学

张 玮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此中有真意
——浅评《沉疴》的非虚构写作

张 玮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沉疴》是作家赵月斌首部公开发行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90年的乡村生活为背景,围绕“爷爷”的生命最终阶段,展现家族众生百态,这里有亲情与冷漠的关照,有坚守与纠结的对比,还原了一个纯粹自然的民间生态,反映传统的生死观念、人伦观念在现代社会遇到的挑战和变化,同时也揭示人性的幽微,世情的冷暖。作家在后记中提到“所以我放弃了小说家的想象力,老老实实地当了一回观察者、记录者,以非虚构的方式写出了《沉疴》。”非虚构写作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个舶来品在中国始终没有形成大的文学思潮,但却也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当今的文学创作,它承担了介入现实、展现历史真实的使命,鼓励创作者“行动”和“在场”,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深入生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走进历史现场,去发现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与微妙。

1 三重表现角度

在文学的王国中,非虚构作品历来不受重视。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判了它的原罪。他认为艺术摹仿现实,虚构性的诗(文学),描写可能发生或必然发生的事,带有普遍性;非虚构性的历史,则只记述已经发生或个别的事,因此诗比历史更能表现真实①。而同样在中国,作为非虚构文学的“传记文学是中国文学里最不发达的门类”②。但是在20世纪中期以来,非虚构文学却异军突起,尤以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的“非虚构”专栏为翘楚。《人民文学》虽未明确界定“非虚构”的概念,但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这种尝试难能可贵。

《沉疴》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相辅相成,穿结构连,共同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农村的实实在在的家族故事。在第一部分中,多是作者意见的抒发,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自己父亲感到心疼委屈和不值,以一个儿子的立场观察着父亲与奶奶、三个姑姑以及姑父之间的情感纠葛。第二部分围绕着爷爷的病情变化、生死状况,以局外人的身份注视着这个家族方方面面人物的语言、行事,在这里渗透了第三代人的因素,长辈的行事作风也在影响着子孙的感官思想,间接的表明了他对这个家族长辈言行教养的感受。第三部分在何斯父母的自述中,更暴露了奶奶的不近人情和怪张个性,作为一个长期在压抑环境中成长的儿子,父亲的声声委屈都是对奶奶恶劣行径的控诉。三重角度的陈述,是《沉疴》独特的叙述姿态之一,首先,同一文本中作者的身份多变,各个人物的内心体验和直接感受都随着作者身份的改变而得到了彰显;其次,叙事中各具特色的语言共同造就了非虚构写作丰富多层面的内涵,三者的差异性也昭示了非虚构写作的多重可能性。

2 日常生活叙事

如果说三重表现角度是《沉疴》作为非虚构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那么日常生活叙事则为非虚构文学提供了更接地气的叙事策略。具体到《沉疴》文本中,通过日常生活叙事勾陈起的生活细节更有利于我们体会乡村伦理和情感纠葛。执拗顽固的“爷爷”还需要年幼的“父亲”为他处理烂摊子,经过父子俩在一件事件上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就对比出了父亲稳重知理的形象。除了祖父祖母,其他亲戚的态度和行事方式也在琐屑的日常生活叙事中彰显出来。“三个闺女胀木了,掐着腰,蹦起来,指指戳戳,要扑过来的样子,闺女婿怎么了?找俺的事呗,还想找闺女婿的事!没门!我就站在母亲身边,我要保护妈妈,即使她错了。”赫舍尔说:“在人的存在中,至关重要的是某些隐蔽的、被压抑的、被忽视或者被歪曲的东西。”日常生活叙事的意义就在于个体的日常生活接近常态的人生,更能反映出现实生活的真实状况,对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视,是人对自身的自信,对自身的重视,是灵与肉的双重解放,符合现代人性发展的内容和方向。

3 “人”的分量

《沉疴》关注每一个的独立性,这颠覆了传统文学中典型人物代表化形式。作者用一种人文主义的态度去关注自己的历史、现实和精神。

《沉疴》中塑造的比较清晰的人物是父亲和“奶奶”,“奶奶”在《沉疴》中是一个很独特的形象。高尔基《童年》中的外祖母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乔叶的《最慢的是活着》中,在作者的笔下祖母是那么真实而不虚假。相比较而言,《沉疴》中的奶奶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刻薄和不可理喻,《沉疴》中的奶奶不再是文学文本中的甚至也不再是我们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一般的祖母形象,她像被世俗被人伦妖魔化的一个长辈,同时也在用她的一言一行魔化着她身边的人。作为与奶奶“对戏”最多的人物——父亲,作者也倾尽笔墨展现了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个至纯至孝的人,他本分的做着一个儿子应尽的孝道。综观人类发展史,“父亲”是一个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的名词,代表着一种权力,象征着一种秩序,意味着一种力量。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家族血缘意义上,在特定的时代更凸显为社会性的矛盾关系,反映了文化传承的深层模式。爷爷、父亲、长孙,在这三个父父子的交错关系中,“父亲”呈现出不同的人格和伦理秩序,爷爷是封建礼教的执行者,父亲是受害者同时也是一个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迂腐思想侵染的人,长孙看透了父辈之间不对等的支配关系,替他们感到深深的悲哀。

“文学是人学”是中国当代文论界一个重要理论命题。钱谷融受“双百方针”鼓舞在 1957 年发表了《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先生在文章伊始就这样写到:“高尔基曾经作过这样的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④这一命题提出后,立即受到猛烈批判,随后成为理论禁区。新时期以来,随着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在文学创作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个命题获得了新的理论活力,当代作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深入表现和探讨人的意义价值。“考究一下人如何面对死”,人性在利益在外力驱使下的真实反映。《沉疴》不是就死亡谈死亡,它的真实寓意在于揭示极端状态下人的真实情状。

注释:

① 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1.

② 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M].胡适传记作品全编:第4 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202.

③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论文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3页

④ [英]威廉·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哈姆莱特》,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年,第 339—340 页。

⑤ 段德智著:《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张玮(1989-),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在读),现当代文学。

I206

A

1672-5832(2017)07-0040-01

猜你喜欢

虚构奶奶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给奶奶按摩
虚构
京东商城图书销售排行榜
奶奶喊你吃饭啦
虚构的钥匙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奶奶驾到
我家也有奶奶等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