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儒林外史》管窥盛世的吏役世界
2017-11-25付凌晨
付凌晨
(聊城大学文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透过《儒林外史》管窥盛世的吏役世界
付凌晨
(聊城大学文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散布在《儒林外史》相关回目中对各色各类书吏和衙役的故事片段的描写,形象地勾勒出吴敬梓生活时代真实的吏役世界,通过深入分析封建制度下吏役横行的根源,从体制机制层面揭露了“康乾盛世”光环下政治吏治的黑暗窳败。
儒林外史;康乾盛世;书吏;衙役
《儒林外史》全书56回中,共有第一、十三、十四、十七、十九、二十五、四十一、四十三、四十五等9回10多处专门描写到衙门吏役,而第十九回则是用一整回的篇幅描写了一个名叫潘三的浙江布政司书吏的种种不法勾当,形象地刻画出公门里书吏和衙役这一特殊群体的真实世界。
1 书吏和衙役各有职司且地位不同
书吏又称胥吏、书办,专指在官府中承办具体事务的人员。他们属于政府雇佣人员性质,这点与官员有本质区别。特别是州县衙门里的书吏,一般均从地方上选择“有德”、“有才”的人充任。书吏的职能主要有三项:一是草拟公牍,这也是书吏最主要的职能;二是填报各种表册,包括填发传票、填报赋税表册等;三是整理档案,将文件分类、编号等事情。
衙役是差役,是“奔走于公家,执杂役之人”。一般将州县衙门里的衙役笼统概括为“三班衙役”,即:穿着黑衣,负责衙内值堂,仪卫看守,出庭行杖,廓清道路,衙外跟随主官出巡等事务的皂班;负责日常巡夜,侦缉密探,执行传唤拘捕等事务的快班;负责守护仓库、监狱、城堡,护送、押解过境银饷、人犯等事务的民壮。与书吏一样,衙役也有定额,称为“额役”,定额以外的是大量的“白役”。每个在册的正役,都会雇用或跟随几个或十几个甚至多达几十个白役。此外,还有数额不等的挂名衙役。
书吏和衙役虽有很大区别,但因为都不属于政府官员序列,只是衙门里的低级办事人员,地位卑下,所以清代官方文献常常吏、役不分,统称“吏役”、“书役”。
2 书吏和衙役的敛财手段名目繁多层出不穷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里的翟头役,是诸暨县一个头役,又是买办,奉知县之命去向王冕求画,克扣笔资。———王冕屈不过秦老的情,只得应诺了。回家用心用意画了二十四幅花卉,都题了诗在上面。翟头役禀过了本官,那知县时仁发出二十四两银子来。翟买办扣克了十二两,只拿十二两银子送与王冕,将册页取去。时知县又办了几样礼物,送与危素,作候问之礼。……时知县差翟买办持帖上门邀请王冕到县衙会面,王冕借身体不适推辞不去,那翟买办就借机讹诈差钱。———翟买办道:“害病,就要取四邻的甘结!”彼此争论了一番。秦老整治晚饭与他吃了,又暗叫了王冕出去向母亲要了三钱二分银子,送与翟买办做差钱,方才应诺去了。回覆知县。
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将军大战歌舞地酋长劫营》,汤镇台奉命征剿苗民,为了多带人马确保取胜,暗中用五十两一锭大银,买通府里的兵房书办,将上头行文的知会文书里“带领人马”,改写作“多带兵马”,因此出兵时“那本标三营,分防二协,都受他调遣。”
吏役世界毕竟不是《儒林外史》描写和揭露的重点,奸吏恶役的种种敲剥枉法手段不能详述。归纳起来说吏役敛财有两大途径:一是索取名目繁多的各种“陋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征收赋税钱粮时,经办的书吏则有按比例向纳税人抽头的“耗羡”;民间买卖房产、田产、奴婢,契约必须加盖官印,而书吏就要抽取“心红银”;民间起诉要向书吏缴“挂号费”,当事人呈递诉状也要付“传呈费”,打官司时要交“纸笔费”,若不愿打官司,想私下和解,则要交“出结费”,等等。衙役要吃饱饭,主要也依靠各种陋规。如捕快抓人要“上锁钱”,放人要“开锁钱”;即使传唤证人,也要“脚钱”、“鞋钱”。皂隶执行刑讯,要“杖钱”,而如果原告私下请求重打被告,就要出“倒杖钱”。牢头禁子要“入监钱”,放人出狱也要“出监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实际上,书吏衙役不仅能吃饱,甚至还可以吃到好饭、油水饭。吏役利用经办公事之便收受各种陋规乃是官场潜规则,只要不出大乱子,主官一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忍的,甚至也参与进去分一杯羹。二是凭借权力贪赃枉法敲诈勒索。如前述潘三所干的十多款见不得人的勾当,所得更多,危害也更大。这种现象,即使是在所谓的“盛世”也仍然普遍存在。
3 书吏和衙役横行天下的缘由
一是八股制度下的官员普遍不谙政务。如范进一般孤陋寡闻、不学无术的庸官———范进读了大半辈子的八股时文,胡子花白才中举跨入仕途,不仅连苏轼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分不清楚,身为八股举人,甚至连八股取士制度在何时由何人制定的常识都不知,居然还担任一省的学政之职(第四、七回)。
二是官员避籍任职不习风土民情。书吏都是当地人,熟稔当地风土人情,有一个由亲属、邻居、朋友构成的关系网,而州县长官却是远乡孤客,往往连当地方言土话也听不懂;书吏对于本地衙门各种惯例、成案无不精熟,官员则两眼一抹黑,面对一房子尘封的档案卷宗,即使有兴趣也没精力全部翻阅;书吏盘根错节,世代相传,长期盘踞衙门,官员则任满必走,号为“流官”。所以常言道:“强龙难压地头蛇”,实际政务常操纵于吏役之手。
三是吏役报酬极低舞弊剥民无法杜绝。书吏和衙役的报酬,被称为“工食银”,以区别于国家官员的“俸禄”。明清两朝,官员俸禄实行薄薪制度,不属于官员序列的吏役,报酬水平更是低得微不足道,工食银每年大约六两银子,不同岗位,略有高下。
《儒林外史》中不大为人所重视的吏役形象,虽然仅是一个不起眼的侧面,但是结合历史资料来解剖分析,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加深对作品主要人物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促进对作品批判揭露的那个时代的认识。
[1] 赵尔巽.清史稿[Z].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吴敬梓[清].陈美林评注.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3] 陈美林.吴敬梓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 徐珂[清].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 完颜绍元.天下衙门———公门里的日常世界与隐秘生活[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6] 汪广松.师爷[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付凌晨(1992—),男,聊城大学文学院15级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唐宋元明清文学。
I206
A
1672-5832(2017)07-0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