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2017-11-25沈小田
沈小田
(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缄默知识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沈小田
(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缄默知识理论由波兰尼首次明确提出,他认为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共同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近年来教育界对缄默知识的研究逐步深入,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对缄默知识也更加重视。本文主要阐述缄默知识理论以及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尤其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缄默知识;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首次明确体提出缄默知识这一概念,并在后来一些著作中系统阐释了这种知识的逻辑性质。20世纪60年代后,波兰尼的理论引起了西方国家各种管理人员以及一些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积极关注,对缄默知识的研究不断渗透到其他科学或者社会领域。近年来,中国的教育界对缄默知识的关注和研究不断深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为了改变语文教学中不良现状,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引入缄默知识理论。本文通过研究缄默知识,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设需要,切实关注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 对缄默知识理论的研究
古往今来,国内外把缄默知识当作专门的认识论主题,并深入研究的第一人是英籍匈牙利著名社会学家、物理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他在专著《个人知识》中对“缄默知识”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的论述:“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指通过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还有一种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比如有关我们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假如把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那后一种知识我们就可以将其称为缄默知识。”[1]基于波兰尼的观点,缄默知识在事实上支配着人认识活动的整个过程,人们获得显性知识需要缄默知识作为向导,并能针对各种认识活动提出解释框架和知识信念。在教育领域,石中英教授就对隐性的缄默知识进行过研究,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论述了显性知识、缄默知识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由于在很长时间内,我国语文教学都受理性主义或经验主义这类纯粹客观的科学知识观支配,所以在教育活动中的知识往往会被狭隘地理解为显性的课程知识,很少有人关注缄默知识,更不论会有意识地去自觉应用缄默知识。这样做导致学生的头脑中往往会并存显性的课程知识和缄默知识这两种相互冲突的知识体系,也阐明了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学用分离,高分低能”的原因。意会知识并不都是可以显性化的,有的语文知识本来就是“口不能言”或“说不清楚”的,这些知识就只能让学生用心去感悟领悟。因此,促进学生新的语文缄默知识的生成和获得,并适时地使之显性化非常重要,另外已有缄默知识的进行激活并加以合理地利用也不可忽略。把学生现有的缄默语文知识作为教学的基础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并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2 缄默知识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缄默知识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有拓展视野、拓展教学目标、拓展教学途径等方面的意义。以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调动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及对主观问题解决过程的反思活动,能够帮助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缺乏自主性和忽略学习中体验获得的问题。缄默知识的论证警醒人们去思考知识是什么,更新落后的观念。人们往往不在意经验知识,简单地只将科学知识当做知识,以为说得清道得明的才是知识,其实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诀窍或习惯也是运用中不可缺少的知识。因此,可以把缄默知识纳入教学视野,并重新认识和重视人文知识、人力知识、本土知识等教科书知识以外的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标在原有的结果性目标上增加了体验性目标,它是以缄默知识的形态存在的。缄默知识教学强调情景性,认为“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一定特殊的问题或者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是对这种特殊问题或者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由此可见,缄默知识发挥作用也是与这种问题情景的‘再现’或‘类比’分不开的。”[2]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环境几乎和实践情景是一致的,不仅体现在对显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需要上,而且也体现在学生获得和丰富各种经验的需要。另外对学习环境的关注也促进人们对体验性目标的真正关注。体验性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经历、反应、领悟[3]。举例来说,学生参加某个活动,必然会获得一定的感受,这些感受有很多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但这些感受却不能忽略,这是体验的第一层次——经历,即能参与就会有的体验。在学生理智或情感中,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努力表达清楚的,这是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帮助缄默知识修正强化,这是体验的第二层次——反应,即能在经历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反应。有些初步体验在不断的反复或显性化后,会发展为个人习惯性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以及情感倾向、价值观念,达到日用而不知的缄默状态,这是体验的第三层次——领悟,即有了较为稳定的积淀。缄默知识理论促进学生重视各层次体验性目标达成,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体验的学习环境和活动平台。学生可以从环境中获得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而那些知识在个体中又能以显性知识或者缄默知识的形式存在,再通过个体知识的自组织,这会大大增加课堂中可能有的、有意识的教学途径。
3 缄默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缄默知识的性质特点和阅读的本质是相契合的,简单概括,阅读是学生通过书面符号从而获取信息的学习过程,这个是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是将言语从看的向说的过渡的内潜活动。阅读是个人的心智活动,缄默知识载体也是人,与人的生命、精神世界融为一体,波兰尼指出人类认识活动是基于个体的生命器官之上,从而达到缄默整合。阅读活动是内潜,缄默知识也具有相似的性质,波兰尼将其称为内居性。知识的建构开始于信息的获取,到信息转化再到知识建构,整个过程是在个体和集体的影响下进行。阅读是语文听说读写活动的一种,知识体系隶属于语文知识体系。另外阅读的内部动机会让学生有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欲望,并且还是一种长期性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的动机从外部向内部转化,内化为自身对阅读的热爱和需求,这种通过阅读任务促进阅读兴趣提升的过程就是缄默的认识过程,将不能表述清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阅读策略、阅读素养、语文语感等缄默知识显性化,促进阅读活动进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以利于丰富的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2]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选择合理的阅读方法,并帮助学生理解方法的特点、功能和运用技巧,举一反三。阅读方法的选择大致分为两种,一类是显性的严格的方法,比如详读、略读、通读等;另一类是,缄默的模糊的方法,如某些阅读的诀窍。严格的方法不能作为阅读缄默知识的表征,缄默的模糊的方法不像常规的操作活动那样编码化、程序化、规范化,学生在选择阅读方法时要处于充分的开放状态,由他们的判断力来决定显性的严格方法和缄默的模糊方法“语文能力既不是单纯的专门能力,也不是单纯的一般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听、说、读、写四项语文基本活动,都分别包括两种操作活动:外显的语言操作活动和缄默的心智操作活动。”
4 缄默知识对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启发意义
缄默知识很难进行逻辑上的分析和批判性的思考,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相关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平时课程中所没有的缄默知识,让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共同构成的相关知识能真正地进入学生的头脑,在面临问题时学生可以创造性地应用知识。阅读教学要重视言语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进行间接性的实践体验,比如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一篇文章,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体验阅读文本中的情感变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大量的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在师生共建言语实践中学习到阅读的缄默知识,阅读教学不用刻意去追求语文显性知识的完整性,要辩证地处理好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的关系,用明确的语言或者符号来引领学生理解文本,并在内隐的理解中加入显性知识学习,这样就能选择合理的方式表征缄默知识,缄默知识也可以在交流共享中得到理解。
教育中缄默知识的载体是包括了教师和学生等在内的知识共同体,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师生交流,生生合作,文本对话等都促进学生对缄默知识的学习,在共同体中强调师生作为完整精神实体的交流,除了显性知识的传授还包括精神、情感、思想上的沟通,教师引导学生吸取阅读文本的精华,提升阅读素养,在互动中消除“教师权威”[4],学生被教师调动起积极性和文化积淀,在阅读实践中提升审美情趣,既掌握显性阅读知识,也丰富了自身的阅读缄默知识。传统阅读教学中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分离,阅读理论和阅读实践往往会脱节,进而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的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教学实践中去,充分认识学生阅读的动机水平并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升华阅读教学,使阅读显性知识、缄默知识共同进步。
[1] 迈克尔·波兰尼著 许泽民译 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田瑞云、刘永慧 语文教育行为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沈小田(1994.2-),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研究生,扬州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G642
A
1672-5832(2017)08-0108-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