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帮助一年级学生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2017-11-25杨清
杨 清
浅谈如何帮助一年级学生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杨 清
“活到老,学到老”,可想而知学习在人的一生中所占有的比重。而学习又讲究要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即学会学习。一年级作为较为系统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由于没有相关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因此教师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相当重要,为其终身学习和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作者根据自身在教学中帮助一年级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的实践而撰写了此文。
认知策略 教学方式 调控策略
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极其漫长甚或终生的学习生涯中相当重要。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会学习包含着学生对一系列学习策略的运用。一年级学生已跨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门槛,正式进入系统的英语学习,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教师既可以精心设计,也可以信手涂鸦(因为大部分学校的一年级英语课程都是由其它年级的英语老师甚至其它科的老师兼任。老师们都忙着抓自己主抓的教学年级多个班的教学质量,而对一年级的教学因为不用参加考试也就有些应付了事)。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启蒙老师,更应注重通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来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下面笔者就认知策略和调控策略谈谈如何帮助一年级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方面
(一)抓课堂,养常规
一年级的学生初入校门,学习常规和课堂常规基本都没有养成。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或有效的学习方法前,教师的一些硬性规定,也即相应的学习指引,是完全有必要的。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良好习惯的培养。听:要求学生带着目的认真听、细心听,边听边在内心重复说,并寻找自己的共识。说:要求学生积极地、大胆地、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说错了没关系,能改正即可,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教师都予以表扬。这样做学生就能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读:要求学生看着课本,并用手指着或字,或词,或句,模仿录音带的语音、语调大声朗读。
(二)采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因为是“师者”, 始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代沟”,或多或少存在着“沟通难”这一问题。而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则可有效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因为他们是处于同一学习“起跑线”上的同龄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同学间的彼此沟通,而相互取长补短。如在练习I have ….句型中,可以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比一比谁会说的文具多,比一比谁说的句子长。学生就会争抢着说:I have a ... I have a ... and a... I have a... , a …and a... …同时通过小组学习,也可给爱动、爱玩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表现的机会,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饶有兴趣,并且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通过质疑问难,可以有效地诱导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不仅在解决学生存在的不肯问,不敢问,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不会问。因为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主要是不能发现问题。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中,他们认为只要单词会读了,课文句子的中文意思弄懂了,也就没什么问题可问了,即便就此发问,问题也只属于浅层次的。而真正的问应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充斥在钻研的过程中。敢于向课本质疑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行为,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维,提出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是一种真正的问题。而此后教师对学生所提出问题的讲解既是对学生思维的肯定,也是对学生思路的开拓。一年级的孩子只要老师允许,他们的问题是特别多的。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就要鼓励、培养孩子们合理的、大胆地质疑问难,不要“抹杀”了他们的求知天性。
(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找答案的思维模式。英语教学中可以简单地把发散性思维概括为从同一来源的语言材料中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可产生多个思维结果或多个合理设想猜测。如教材中的故事教学,我经常会要求学生改编故事、续编故事等。通过故事的改编、续编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知识的运用。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一般是按常规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即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妨碍学生创造性认识、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刚从幼儿园出来,他们特别天真、纯朴、联想丰富,又不怕出错。教师如能善于抓住孩子们的这些特点,适时地加以引导,他们的大胆求异思维将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倡导、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语言输入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听来的,看来的;输入的渠道多种多样,有课内的,课外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建立一个多媒体、多信息源的教学体系,以保证语言信息输入、语言操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密度。需要一提的是,俄国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提出的"Comprehensible input(i+1)",指出输入信息不能太难或大容量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准备教学内容时,必须十分清楚学生的实际能力 (即"i+1")。只有做到"i+1",才能诱发学生的语言习得活动,激发学生创造语言的欲望。另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外语学习的意识,让他们留意生活环境中的外语信息,如音像资料,报刊杂志,产品标记,传播媒体,电脑网络等。这样既可以增加语言信息的输入量,也可以提高语言的接触频率。信息量越大,知识面就越宽,就越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创造,越能激励他们的智力活动。
二、调控策略方面
(一)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堂上学生学习时为什么会出现知识缺漏?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毫不知情,要掌握的重难点是什么也不知道,因此对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而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避免这个问题。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孩子先了解教师要教授的内容。同时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将会发现知识的疑难,听课时能有所侧重,或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产生顿悟现象。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孩子们的预习习惯。
(二)教会学生说后评价
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说话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现象。为此,教师可用“同桌互评”、“集体评”“自评”、“家长评”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评他人、评自己”的评议活动,使学生通过评议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学会用良好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不足,从小增强耐挫能力;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学习调整。在评议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予以诚恳的鼓励,对有独立见解的评价更应加以充分的肯定。使评价充分发挥它的双向功能,即同时促进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同时都能有所得。
一年级的孩子是一张白纸,想在这张白纸上留下漂亮的图画,却并非一蹴而就的容易事。想这棵棵的小小幼苗长成参天的大树,需要老师持之以恒的教育和培养。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策略的形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1]李张敏.初中英语教师学习策略指导的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陈小梅.初中英语课堂学习策略指导之调查与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